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高等教育基于个人差别的定价及补贴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蕾 《教育科学》2006,22(6):73-75
高等教育统一收费将一部分收入禀赋较差的消费者排斥在市场之外,引发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高等教育应该采取各种隔离手段对市场进行分割,并对各细分市场实施价格歧视,即通过强化资助与奖励制度两种补贴手段实现高等教育定价的个人差别,一方面可实现高校学费总额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可兼顾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对所有学生收取大致相同的学费。根据经济学理论,高校学费也应该在高校、专业与学生之间实行差别定价。通过福利效应比较我们会发现:首先,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成本以及各自的供需曲线实行差别定价,能使各自的价格为其均衡价格,那么无谓净损失将下降直至消失;其次,定价差别化后,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可以实现各自市场出清,这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总剩余达到最大;最后,通过助学金和补贴贷款而实施的不完全基于个人的市场定价,通过给高需求价格弹性的组群定一个较低价格,使这部分消费者进入市场,增加了总剩余。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资源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私人资源和公共资源。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能提升高等教育产品质量、提升高校内部运行效率、解决供需矛盾和尊重消费者主权,从而使高等教育私人资源配置达到效率最大化目标。计划机制通过权衡社会总体利益,能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不足、解决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从而使高等教育公共资源达到公平和均衡目标。  相似文献   

4.
袁蕾 《教育科学》2005,21(3):48-50
伴随学费制度的确立,价格手段应参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时高教产品进行定价。各高等学校、专业所提供教育的质量差异要求优质优价,“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收费对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偏离而造成的拥挤效应要求专业收费加大差别。福利经济学理论证明高等教育专业差别定价是社会福利增进的过程,从而价格手段参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必然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的学费差别定价作为一种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价格歧视性制度,可以较好地兼顾到教育公平和效率,我国目前的学费差别定价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别、学校类型差别和学科专业差别,但是现行的差别定价机制不能很好地体现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成本—收益相一致的政策要求,学费定价方式仍然存在简单化、统一化、弹性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核算生均标准成本、实行浮动价格和采用价格听证等三种方式对我国的学费差别定价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6.
多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确定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与学费定价相关的"高校-家庭-社会"三大主体及其涉及的地域、时间、专业、公平四大因素,多角度分析高等教育定价问题,建立了基于高等教育成本的学费优化模型、基于家庭收入的学费预测模型、基于社会效益的仿真定价模型.最后通过整合以上三模型,均衡高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利益,制定最优学费模型.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学费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高校学费定价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费上涨过快;二是学费定价过高,偏离了教育消费者承受能力;三是学费定价没有体现应有的差别;四是学费援助体系不够完善。本文针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学费定价要依据教育消费者承受能力与教育成本为基础实行差别收费,并以助学贷款等作为学费的调节机制,加大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高校学费定价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费上涨过快;二是学费定价过高,偏离了教育消费者承受能力;三是学费定价没有体现应有的差别;四是学费援助体系不够完善.本文针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学费定价要依据教育消费者承受能力与教育成本为基础实行差别收费,并以助学贷款等作为学费的调节机制,加大政府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事业具有正外部性特征,在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大幅度提升学费价格的背景下,使用学费的k值定价法,即依据我国人均GDP水平或国民平均收入水平,并参考国际普遍情况可计算较为合理的学费价格.k值定价法有利于维护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实现高等教育公平,要立足国情,在诸多领域进行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0.
城乡家庭相对成本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实际上是不考虑学生家庭背景的无差异收费制度。这种制度因城乡家庭收入水平不同,却形成高等教育相对成本的差异。本文通过对陕西高校1992年—2004年收费标准与城乡家庭收入的比较研究发现,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相对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家庭。这样的教育收费制度,使城乡孩子在入学机会、专业选择进而在未来就业、收入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公平,并对高等教育的公平原则产生了较大冲击。因此,高等教育应在进一步完善助学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实行高等教育差别定价策略,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途径,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要充分认识助困资源公平分配在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作用;分析了影响高校助困资源分配公平公正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保障高校助困资源分配公平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区域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高等教育不公平;二是社会阶层不同导致高等教育不公平;三是高等院校性质不同导致高等教育不公平;四是高等教育招生和就业方面潜藏教育不公平。推进高等教育公平需要从制度和体制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合理分配的制度和机制,二是建立和健全学校竞争合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三是改革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人们将较多的关注投向了主要包括由于地区差别、城乡差别、阶层差异、性别差别、民族差别等社会原因而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公平,而对于高校内部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研究较少.文章主要分析了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各种不公平现象,总结其原因,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旨在进一步推进高校内部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衡量教育公平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因学生个体间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省区间教育经费配置的差异、中央政府对不同高校经费投入的差异而呈现出学生个体间入学机会不均、高校招生名额省区间分配差别较大与地区间招生录取分数线不一致等问题。从国家财政促进政策的角度看,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基础教育质量差距;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发展资金;优化高等教育投入模式;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日趋公平。  相似文献   

15.
从大学生视角出发,对其高等教育公平感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对西北地区某高校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总的高等教育公平感处于中等水平,起点公平感最高,过程公平感其次,结果公平感最低;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在性别、年级、学业成绩、生源所在地区、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一定个体差异;大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会影响其高等教育公平感。最后就如何提升大学生高等教育公平感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高等教育跨人大众化阶段的特定时期,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的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以质量提升与结构调整为主特征的阶段。文章以公平的哲学解读为理论基础,揭示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教育公平原则对高校教学管理的诉求,最后揭示现阶段为实现高等教育公平高校的教学管理所应采取的举措。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校连年扩大招生给社会成员带来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我国高等教育走进大众化的今天,从广义的高等教育层面上看,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公平问题并不突出,高等教育区域不公平主要反映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配不公平。政府应充分意识到这一不公平事实,积极采取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18.
高校招生制度是高校招生目的、方针政策和实施办法等的总称,是保证高等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前提。中国考试录取制度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除了时有发生的舞弊现象外,招生制度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高教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英国高校招生有其独到之处,能比较公平、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资源,避免浪费。  相似文献   

19.
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主要通过制度。公共制度,要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必须有大力型创新,有时甚至必须有梦想型创新。提出三个梦想制度:校际互认完全学分制,国民无息贷款收入还贷制,仿税式高等教育学费制。这三个制度,不仅可以抑制甚至消除高等教育进入、资源配置与结果三个环节中的各种不平等,还可以推进廉洁社会建设、提升社会道德、优化社会品质,可以抑制贫富差别,维护、强化与推进社会正义,使社会及社会生活走向和谐,可以保障与提升国家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水平。这三个制度梦想的背后,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也许会引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际制度。  相似文献   

20.
以质量保障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水平是大众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多样性的教育,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公平是普惠性的教育,保障高等教育和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水平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教育目标、两条不期而遇的道路、两种交相辉映的结果。政府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高校形成高等教育质量的自律意识,社会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活动是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水平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