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教研组作为学校的常设组织,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变革教研组建设的传统思维模式,一方面从教研组转向共同体,使教师通过专业共同体完成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教师专业共同体样态,并彰显其包容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特质,使其成为学科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成长共同体、专业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我国很多高师院校和综合型大学的教育院系积极建立并发展与中小学合作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共同体;许多中小学也努力争取高校参与其教师校本培训,还有更多的学校教师自发组织专业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这种变化向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提出挑战。推动教师共同体的健康发展,需要校长专业化建设采取新举措:深刻理解当代治理理论;掌握教师专业化的知识与能力;学会分享校际经验,不断提高校长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学科教师共同体是教师队伍发展和教学创新的重要平台,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传播,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信息技术发展为教师共同体提供了新的运行条件,各级学校应结合环境变化调整学科教师共同体建设模式,从共同体空间结构、教师学习和发展机制等方面创新学科教师共同体建设策略,同时优化共同体运行机制,更有效地发挥共同体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培养还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需要教师间的通力合作。国际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和趋势表明,教师需要从传统的强调专业个人主义向共同体中的合作者转化。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能充分体现高校组织特点的模式,它以全新的共同体理念诠释着学校作为学习场所的真正含义,并最终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目前高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却面临着组织、制度和文化多方面的障碍,可尝试通过创新教师团队组织方式、人事管理制度以及重塑教师管理文化等来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5.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源于学习型组织理论。校本培训中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使校本培训超越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超越了教师的个人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变革。在校本培训中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需要制定共同远景,转变校长领导方式以及创设学校生态场景。  相似文献   

6.
校本培训中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秀晖 《成人教育》2008,(10):61-62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源于学习型组织理论。校本培训中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使校本培训超越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超越了教师的个人发展,促进了学校变革。在校本培训中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需要制定共同愿景,转变校长的领导方式以及创设学校生态场号。  相似文献   

7.
教师参与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即"PLC")是教师专业实现整体、高效、迅猛成长的快行道,是突破教师专业成长上线的重要方略。目前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已经不容置疑。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发挥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还是很多学校非常困惑的问题。笔者尝试从建立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的规范、让知识共享成为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专业发展的核心、创设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专业发展的环境这几个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于在三所学校的实践经历,探索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多维组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首先是立足教师成长需求,组建青年教师自治性成长组织、骨干教师自驱性发展组织、校际专业性合作组织等教师发展共同体。其次是构建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共同体运行机制,包括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淡化主从的协作机制、互动共享的反思机制。最后是通过提供专业支持、营造共同体文化,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包容性机制等策略,形成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健康运行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专业学习共同体与课程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专业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才逐渐形成,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是通过对诸学者就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讨论与分析,来探索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征与度向。在此基础上,从国家课程发展和校本课程发展两个层面,分析课程发展与专业学习共同体之问的关系,指出课程发展为学校建构专业学习共同体提供挑战与资源支持,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又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提供专业分享平台,让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陈阳 《天中学刊》2012,27(4):135-137
教师学习共同体已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许多学校开展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之间合作意愿不足、教师共同体的参与者范围不够广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偏少、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动效果不佳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打造学习型学校、培养教师领导者、构建教师合作文化、建立教师学习团队等途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学习共同体”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校本研修的必由之路.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小学部以“学习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组织校本研修活动,以课题统领整合全校教师的校本研修,引导教师在课例研究中针对实际问题,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的状态中工作,跟进反思教育实践行为,扎实地推进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成熟的经验,可为其他学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正处于发展时期,很多学校都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共同体的概念入手,揭示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发生与演进的逻辑,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改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相对传统教师发展的范式,即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校本教师发展强调教师为改革的中心,教师发展应立足于教师工作的环境和脉络之中,以课堂和学校为本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则关注教师发展的脉络化,强调通过在学校中建构专业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学习和实践的共享,从而提升教师质素,并实现学校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校本教师发展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学校脉络这一平台上实现融合,教师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之脉络中,借由分享领导、集体学习、共享实践,并最终形成教师发展的学校本位之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14.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目前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有力的支撑平台。本文分析了学习共同体支撑平台的设计要求,介绍了构建共同体支撑平台的几种关键技术,并按照功能模块对平台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5.
高中教师学习共同体是高中教师自愿参与的教师间合作的有效组织,其目的是实现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高中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应强调校长是构建高中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引领者;加强高中教师间的合作意识;实现多样化的校本教研;通过网络优化高中教师学习共同体;专家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建立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为导向,通过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为途径,促进教师知识共享、提升教师效能、创建教师学习的动态环境。建立自组织结构的教师教育组织和复合的教师学习模式为构建学习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合作"、"共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教师间合作的有效组织,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丰富教师个体知识、构建教师协作文化的作用。健全学校制度,对教师学习进行考核奖励;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对教师的学习共同体进行专家引领等是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生态变革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重要形式。它不同于过去仅注重教师个体层面的学习,而是强调教师团体的合作学习,以此来建立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能力。专业学习共同体对高职院校教师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具有共同的发展愿景、良好的学习氛围、健全的学习机制、教师的集体反思以及民主的领导方式等五个方面。高职院校应从教师愿景、学校领导、学习组织、合作文化等四个方面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被认为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还处在一个探索时期,学术界不同的研究领域对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定义也尚未统一。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英国的EPLC项目归纳性地提出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四个进程、八大特征、三套结果及其运作方式,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学教育》2017,(5):76-87
专业学习共同体是近年来国内外探讨的热点话题,它被研究者视为学校改进的关键原因。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小学为例,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对我国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上海学校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整体上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不同学段、区域、规模、历史的学校之间的共同体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可通过打破制度障碍、强化对中学和农村学校的支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等途径改进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以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