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国藩现象”或“曾国藩热”在曾国藩死后时断的续地出现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能不受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关于“曾国藩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现象”或“曾国藩热”在曾国藩死后时断时续地出现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能不受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关于“曾国藩现象”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的智商不过中等。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国藩,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官场楷模”、“千古完人”,曾国藩家族子弟及其后人共240余人,得到“曾家无一废人”的美誉,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曾国藩在其祖父曾星冈家教方法和形式的基础上,实践完善了家教理念,至今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5.
易孟醇先生《曾国藩传》于1995年11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至今不足两年,已是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发行了,可见该书颇受读者欢迎。读过此书,我以为它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寓人物的评价于史实的叙述之中。对曾国藩的评价历来尖锐对立,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但在该书中,曾国藩却展示了一个多侧面、立体的新形象。曾国藩对太平军的残酷镇压屠杀、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内疚神明,外惭清议”的矛盾心理,曾国藩在办洋务中开拓中国近代化的贡献,都从作者对曾国藩桩桩件件史实评述中渐渐凸现出来,不仅表明了作者对曾国藩的新的评价,同时也给读者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如,作者一面全文转录了曾国藩制定的“爱民歌”和对太平军俘虏“八不杀”政策,另一面又展示了曾国藩在书信中指示对太平军,“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以假仁慈误大事”,有力地揭示了曾国藩假仁义,真凶残的伪善面目。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道德教育观包括3方面内容,道德目标、道德内容和道德方法,道德目标就是教育人成为“君子”。曾国藩德育目标则属于新老儒学的“仁学”伦 ,曾国藩的德育目标还受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那就是培养出来的人,不仅是“君子”,而且应是“有用的”。曾国藩首德内容包括在政治上爱国、爱民族、在思想上灌输儒学,理学与经世致用思想,在道德品质上崇尚孝、俭、勤等;曾国藩道德教育方法包知修养法,榜样法,说服法等。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热”透视薛麒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有“嚼头”的人物。他在世时,战功赫赫、叱咤风云;去世之初,恩宠荣禄有加,名声不跌。被褒为一代名臣、忠臣:“战功最多”,又能“慎终如初”。20世纪.40年代,曾掀起了一股“曾国藩热”,各类著述40多种,其...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清王朝已面临灭顶之灾。然而臭名昭著的曾国藩组织领导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挽救了清王朝覆灭的厄运。曾国藩之所以能使即将灭亡的清王朝起死回生,苟延于一时,史家均认为,这与曾国藩的治军有方,为政有术有关。然而曾国藩的治军、为政都离不开他会使用人才。正如同治皇帝所言:“逆首(指太平天国的高级首领)诛锄,实由该大臣(指曾国藩)筹策无遗,谋勇兼备,知人善用,调度得宜。”曾国藩也说:“鄙意以为中兴在乎得人”。“……除人才外,无一事可恃”。对于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本文拟议一二。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死后,同治帝曾“辍朝三日”,“震悼良深”,多次发布上谕,表彰曾国藩。皇帝的上谕句句不离一个“忠”字,而曾国藩在自己的著述中,甚至表白过自己能“剖心肝以奉至尊”(曾国藩《杂著》卷四),可见他的忠君思想是多么强烈! 曾国藩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忠君思想呢?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长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而儒家思想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忠君思想在三纲五常中占有首要的地位。曾氏祖籍衡阳,后迁湘乡,“资产渐殖”(《年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人才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1995年5月在我区召开的“曾国藩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刊特在“湘中人文研究”中开辟“曾国藩学术研究”专题。本期刊发的一组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分别论述了曾国藩的人材思想和治学、治家之道。当然这仅仅是对曾国藩思想发展阶段的某个侧面探幽发微,我们借以抛砖引玉,希冀广大史学界的专家学者提出批评指正,并惠赐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和“调和汉、宋”的治学理路以及经世实践息息相关。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内容形成以培养通晓洋务的练兵、制器等近代科技人才为根本,以发展海防教育和留学教育为重点,以“借法自强”为终极目标的相对完整的体系,具有承前启后的显著特点。而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其洋务实践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对其洋务实践以及“同光新政”的开展,都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爱国的要求和内容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曾国藩却直接参与镇压了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曾国藩倡办洋务运动和处理天津教案,不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是要自始至终维护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曾国藩口口声声所说的“爱民”,其中的“民”并不是指广大劳动人民,而是指他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14.
据说,清朝未年,曾国藩在外带兵打仗,需要定期向朝廷汇报战果。有一段时期他总打败仗,不知该如何写奏章,又不敢谎报军情落个欺君之罪。师爷无奈在奏章中替曾国藩代写道:臣屡战屡败……洋洋洒洒,细细叙述打仗的千辛万苦,以求皇帝谅解。奏章长达万言有余,写完后请曾国藩过目。曾国藩看过,只把句中的“臣屡战屡败”改为“臣屡败屡战”,其他只字未动。皇帝读后,非但没有惩罚败军之将,反而嘉奖鼓励一番。可见“败”与“战”的前后次序一变,意思就有天壤之别。“屡战屡败”写出的是一个常败将军、无能之辈的颓然窘样;“屡败屡战”让一个顽强勇敢、浴血奋战的忠诚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5.
张裕钊因会试得主考官曾国藩赞赏,而结成师生之谊,成为“军中秘书”。张裕钊作文作诗皆受曾国藩影响。吴汝纶也因科举而得曾国藩赏识,留用曾府,起草奏疏,影响最大。科场不利的黎庶昌却得曾国藩提拔,“教以作文之法”。黎庶昌成为桐城派一流作家。薛福成因《上曾侯相书》而得曾国藩重用。薛福成文介绍西方风土人情,开拓了桐城派散文新境界,堪称现代散文之先声。  相似文献   

16.
清朝曾国藩的一部《曾文正公家书》被过去官家富豪与平民百姓奉为治家的典范读书。曾国藩总结了一套治家方法,即:“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早起;扫,打扫洁净;考,诚修祭祀;宝,善待亲族邻里;书,读书;蔬、鱼、猪,指参加农副业劳动)。看来,曾国藩十分注重对后代进行勤劳、勤读书、善待人等方面的教育。曾国藩有两个儿子。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是下了功夫的。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作。“看、读”要五页以上,“写”要写字一百个,“作”则是逢三逢八日作一文一诗。尽管父子间经常相隔千里之遥,他总是抓紧一切空隙不…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受骗     
“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清朝名臣曾国藩任官之时,素以礼贤下士著称。有一天,一个陌生人前来拜访他,此人穿着得体,谈吐不俗,言论又十分精辟,曾国藩非常欣赏。两人论及当代人物,客人分析说:“胡林翼公办事精明,别人无法欺骗他;而曾公您则是以诚待人、以德感人、虚怀若谷、爱才如命,别人不忍欺骗您,这不是胡左两人可以和您相比的。”曾国藩闻言大悦,强邀他留下,当作上宾款待。不久曾国藩又交付他一笔巨款,托其代购军火,这人拿了钱却一去不返。曾国藩跺脚叹息道:“好一个令人不忍欺!好一个令人不忍欺!”(华南理工大学魏悌香荐自《叩响…  相似文献   

18.
《敢为天下先》等论著和文章,毫不掩饰地亮出了人们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论。但问题之真正所在是,把毛泽东旱年和晚年评价曾国藩的两句话“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和“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理解为对曾国藩的全面肯定,不仅同毛泽东这两句话的真谛和实质相差极远,甚至还有曲解和篡改之嫌: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治军思想是其封建伦理思想与战争实践结合的产物。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领军治事重“朴实”;二是价值取向讲“无为”;三是处理关系贵“心诚”。  相似文献   

20.
一百多年来,在对曾国藩的评价问题上,各种观点可谓隔若天渊,判若冰炭。褒者称之为“勋高柱石”的“古今完人”,贬者斥之为“汉奸剑子手”。双方从不同的时代要求与不同的阶级利益出发,各持一端,互不相让。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谁也不否认曾国藩的学问与能力。近几年评论文章尤多。本文不拟对曾国藩作全面评价,仅就其读书、作文思想及教子艺术作一浅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