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被盛赞为振兴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力作。作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标志着华裔文学在美国主流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开始。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似像非像、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以符合美国价值观。本文拟从比较文学变异学视野来透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语境中的变异表现,探讨花木兰形象变异的文化根源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2.
《女勇士》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在《女勇士》中,作者对古老的中国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改写,并用异域的文化土壤对其进行建构;有意利用文化“误读”策略,将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女英雄花木兰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跨文化的移植和变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花木兰原型截然不同的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女性形象。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在美国文化中变异的表现、变异的必然及其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狐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鲜明的意象,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创作中被描写为祥瑞之兽,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象征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狐狸的形象刻画中,展示了中国民族意识中的高邀之狐的祥瑞观念,也表现出狐狸所象征的道德伦理观念:中和之美;仁爱精神;忠孝观念。  相似文献   

4.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她的处女作《女勇士》改写了花木兰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描述的花木兰的形象。本文将通过比较和分析《女勇士》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形象,从而探讨汤亭亭的作品所传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美国迪斯尼公司借用这个故事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用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西方社会的价值体系,颠覆了中国传统的花木兰形象。商丘虞城县是"中国木兰之乡"。木兰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商丘人最有发言权。我们试图充分开发本土文化资源,设计出中华小木兰的动漫造型,并制作《中华小木兰》动画样片,把花木兰这一艺术形象打造为商丘乃至河南的形象大使,并以此为契机带动商丘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仁义是小说《白鹿原》的第一主题。朱先生的圣人形象,白嘉轩的君子形象,"仁义白鹿村"图景,都体现了仁义主题。小说《白鹿原》使读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中的仁义,但并不是为今日中国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榜样。  相似文献   

7.
狐狸作为儿童文学中典型的文学形象,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如何更好地解读狐狸形象,需要我们深入把握作品的主旨,领略不同文化沉淀下作者构思出的鲜活形象。本文在对不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儿童文学中狐狸形象的变化看人与动物的关系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1.设计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经典故事,既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是漫画创作的绝佳题材。故事《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意蕴悠远,内涵丰富,给人无穷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时代,中外合拍电影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探究中美合拍动画片《功夫熊猫3》中故事背景、熊猫形象和电影价值观的杂糅现象,从中可以发现,该影片不仅展现了包括熊猫、功夫、吊脚楼、绸带舞等浅层的中国文化符号,也融合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功夫熊猫3》为代表的中美合拍影片平衡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价值差异,从而使世界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中对于狐神形象的描写有很多,经过了千百万年的历史演变成今的狐神形象,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形态和体态。想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狐神形象进行研究,首先应从狐神形象到狐妖形象着手,然后从狐狸的形态到人的形态等演变过程,并且研究狐神形象的神行、狐神形象的演变过程,以及狐神形象演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1.
狐精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唐代其面貌已有明显改观。作为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任氏传》开辟了人狐恋小说的先河。狐妖任氏的美丽善良、聪明机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从总体上看,作品着意突出狐意象人性化的一面,借写精怪来写人,已具备了有意创作小说的自觉意识,在艺术上发展得比较丰富和成熟。《任氏传》的成功,标志着狐精小说沿革至唐传奇时已经摆脱了创始期的那种幼稚状态,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形象,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至清,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狐形象也更为鲜活,而纪昀所作《阅微草堂笔记》就是当时刻画狐形象最为完备的小说之一。文章通过对其中狐形象的归纳整理,力图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宗教民俗形态下的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东亚文化圈里的母狐一直被视为反面形象,"狐狸精"具有浓厚的贬义色彩。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所刻画的狐女用智慧大胆追求爱情,展示出新女性的生存状态;用智慧挑战封建礼教,颠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历史传统;用智慧挽救爱人,令"狐狸精"成为美丽与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镜花缘》中的武则天是天星心月狐下凡,她的命运与这颗星宿紧密相连.“心”、“月”、“狐”三个因素共同构筑了武则天的文化意象.“心”指心宿,代表中心地位,指明了武则天乃帝王之尊.小说家以此彰明“君权神授”,用天命肯定人事.“月”主阴,指女性,暗示武则天的性别身份,指责她错乱阴阳,僭越篡位.“狐”体现了人们对武则天审美态度的变化,从正面到反面、从阳刚到阴柔、从高蹈的人君堕落成异类.从“心”、“月”至“狐”,展现了武则天从“神”、“人”到“妖”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精、狐仙形象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与从古至今狐形象的演变关系密切;而狐形象的多样化又正反映了人性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伍家沟村民间故事反映了下层民众中的狐信仰,相信狐精有神通,有人性,狐在人间的活动主要是报恩、报怨、作祟殃人。伍家沟村故事所反映的狐信仰,积淀了原始宗教文化、佛教道教文化的内容,反映了下层民众狐信仰中求实惠、既敬奉又恐惧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7.
《聊斋.莲香》讲述的是一鬼一狐和一人之间的故事。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叙事手法来讨论《莲香》所取得的叙事成就。蒲松龄发挥他独特的艺术构思,在文章中融二元对立、叙事意象等多种手法为一体,取得了中国传统叙事所能达到的水平,《莲香》成为传统叙事艺术在文言短篇中的浓缩,值得我们今天短篇小说创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社会,官员与民间信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本文通过梳理地方志、笔记小说等文献的记载,考察清朝福建地区官员对于狐仙的奉祀情形,分析这一崇拜所蕴含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中的狐鬼花妖形象因个性鲜明、人情味十足而经久流传。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的时候注重主次兼顾,使形象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双重特点。同时为了体现其理想化的特征,还运用诗意性的手法加以描绘,给人一种诗意朦胧,若即若离之美。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塑造了众多花妖狐魅的形象,其中最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当属婴宁。婴宁爱花成癣癖,敢说敢笑,天真烂漫,亦憨亦黠,具有真性情。非人的花妖狐魅可以不受人间伦理道德的约束从而摆脱了妇道闺范的约束,也写出了道德理性之外的男女爱情,这是对封建理性压迫下的女性形象的颠覆,具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