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文学中对于狐神形象的描写有很多,经过了千百万年的历史演变成今的狐神形象,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形态和体态。想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狐神形象进行研究,首先应从狐神形象到狐妖形象着手,然后从狐狸的形态到人的形态等演变过程,并且研究狐神形象的神行、狐神形象的演变过程,以及狐神形象演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中的狐男形象,学人少有注意。作品中的狐父、狐书生、狐仆等狐男形象,虽然划分的角度不同,但自成体系,在各自的角度具有相对独立的类型特点:狐父多为人间现实中老父的写照;狐书生则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是蒲松龄豁达超脱思想的映照;其他如狐仆、狐仙、狐侠等狐男形象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说狐     
上古时代 ,狐以图腾崇拜的形态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 ,继而在“万物有灵”巫术观念支配下 ,成为一种民间广泛的信仰和迷信。魏晋六朝时代 ,狐始进入文学观照的视野 ,渐现人性的光辉 ,成为志怪小说的重要题材。唐传奇中 ,狐已是作者自觉地艺术处理的文学形象 ,多方面地展示了人性的内涵。《聊斋志异》集古今“狐”事之大成 ,以狐为题材的作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 :就故事情节而言 ,充实和丰富了其世俗生活的内涵 ,增强了其内在的生活的逻辑性 ;赋予形象以“具体个性的本质定性 ,而且获得恰当的外在显现” ;语言以及表现技巧趋向纯熟和完美。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的传说中,狐的形象被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成为了一个人格化、神化的存在,在众多狐的传说中,流传广泛最打动人心的应该是有关狐妻的传说。日本传说中狐妻的形象既受到中国古代传说的影响,同时又具有日本文化的特色,本文就在日本广为人知的狐妻传说及其由来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与中国古代狐的传说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日本狐妻传说中所特有的形象特征和“别子主题”。  相似文献   

5.
王芳 《华章》2012,(32)
《聊斋志异》构建了一个狐的世界.蒲松龄在继承狐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了一系列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及艺术美的美狐形象,给读者以审美愉悦.本文从美狐形象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思想特征以及作者的文学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对《聊斋志异》的美狐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说狐     
上古时代,狐以图腾崇拜的形态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继而在“万物有灵”巫术观念支配下,成为一种民间广泛的信仰和迷信。魏晋六朝时代,狐始进入学观照的视野,渐现人性的光辉,成为志怪小说的重要题材。唐传奇中,狐已是作自觉地艺术处理的学形象,多方面地展示了人性的内涌。《聊斋志异》集古今“狐”事之大成,以狐为题材的作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就故事情节而言,充实和丰富了其世俗生活的内涵,增强了其内在的生活的逻辑性;赋予形象以“具体个性的本质定性,而且获得恰当的外在显现”;语言以及表现技巧趋向纯熟和完美。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的传说中,狐的形象被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成为了一个人格化、神化的存在,在众多狐的传说中,流传广泛最打动人心的应该是有关狐妻的传说。日本传说中狐妻的形象既受到中国古代传说的影响,同时又具有日本文化的特色,本文就在日本广为人知的狐妻传说及其由来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与中国古代狐的传说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日本狐妻传说中所特有的形象特征和"别子主题"。  相似文献   

8.
明清以前狐的形象多呈现宗教态特征,明清以来狐的形象转变为审美创作,特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一大批蕴涵着人性美的狐仙。本文沿着狐文化发展的轨迹,结合蒲松龄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去探求这一原因,并发掘《聊斋志异》中狐仙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9.
"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形象,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至清,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狐形象也更为鲜活,而纪昀所作《阅微草堂笔记》就是当时刻画狐形象最为完备的小说之一。文章通过对其中狐形象的归纳整理,力图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宗教民俗形态下的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多注意到女狐形象,对于男狐的研究颇为冷落。《聊斋志异》中男狐有很多,大体分为三类,即狐叟、狐少年和狐中青年,三种男狐各有其特征。从男狐形象亦可以看出蒲松龄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1.
狐意象自进入文学视野以来,一直是为人们所喜爱、所敬畏的。然自有唐一代,狐之形象却发生重大转变。究其原因,则为唐人对“胡”存在偏见,因“狐”与“胡”有诸多相通之处,则借“狐”以表现,这与唐人“有意为小说”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2.
狐狸精的故事在民间早已广为流传,并且有着多种叙事模式,其中最深入人心的是:狐狸精变成花容月貌的年轻女子,在孤寂的空间诱使年轻男子与之交合,然后采尽男子元阳夺走男子性命。狐狸精因其本身既有可爱又有可怖的一面,作为一个流传广远的经典意象,很大程度上映射了男性潜意识深处的女性情结:对女性的爱恋与恐惧。  相似文献   

13.
狐狸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动物形象,特别是封建社会晚期将狐狸故事发展到一个高峰。狐狸展示的多是一种离经叛道、离群索居的行为,这些行为又将影响到故事中的人。而人物的行为是要让作者和读者来思考和批判现实生活。清朝的三部小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邦额的《夜谭随录》,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都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狐狸形象和人狐关系。总体上狐狸是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格格不入的。这是作者们想要宣讲的道德---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聊斋志异》中的狐仙与民间的白娘子,二者虽然出现在不同文本中,但在她们身上则共同表现了人间女性的种种美德,同时具有深刻的思想与现实意义,狐仙的塑造体现了对自由人性的追求,白娘子的形象则体现了广大人民反封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诗人卞之琳为中国现代诗坛贡献出了一系列知性诗。在诗学观念上,卞之琳一直力求追逐“智慧之美”,追求知性与感性的密切交融。在诗学策略上,卞之琳采用的是戏剧化手法以及运用意象的方式。然而,诗人并不是想建构出宏大的深奥的哲学思想体系,更多地是想追求哲学诗化的乐趣。如果说一元/多元与刺猬/狐狸相对应的话,那么,卞之琳就是现代诗歌史上一只珍异的狐狸。  相似文献   

16.
伍家沟村民间故事反映了下层民众中的狐信仰,相信狐精有神通,有人性,狐在人间的活动主要是报恩、报怨、作祟殃人。伍家沟村故事所反映的狐信仰,积淀了原始宗教文化、佛教道教文化的内容,反映了下层民众狐信仰中求实惠、既敬奉又恐惧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7.
明清文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狐仙居多,在清代学者、小说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的狐仙,多是良善、友好而正义的,往往充满智者和侠士的精神,一改明清以前的负面色彩。相对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狐仙故事以情爱为主,《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故事类型丰富,从社会批判学的角度上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刻画了众多狐狸精形象,构成了一个有声有色、纷繁复杂的狐狸精社会,通过对各个狐精故事的考察,探索其中的相关细节,可以从包括姓氏、籍贯、经济、教育、婚姻、成员突出特性等等在内的多个方面对全书的狐文化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发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19.
狐精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唐代其面貌已有明显改观。作为唐传奇的压卷之作,《任氏传》开辟了人狐恋小说的先河。狐妖任氏的美丽善良、聪明机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从总体上看,作品着意突出狐意象人性化的一面,借写精怪来写人,已具备了有意创作小说的自觉意识,在艺术上发展得比较丰富和成熟。《任氏传》的成功,标志着狐精小说沿革至唐传奇时已经摆脱了创始期的那种幼稚状态,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