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一、读一读师:徐老师很小就喜欢背古诗,先背一首给你们听听,喜不喜欢?生:喜欢。(师边背边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能读一读这首诗吗?(生自由读古诗)师:还没有完全读出诗的韵味,看样子对这首诗还不太理解。有哪些问题,可以提一提,问题搞懂了,自然就会把诗读得有韵味了。师:能提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生纷纷举手提出许多问题)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读了《黄鹤楼送别》你就会懂了。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读了后你会学到很多东西。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课文,教师指名读)(师随即指导,尤…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我先拿黛玉所举的三个人,王维、杜甫、李  相似文献   

3.
《特区教育》2014,(11):20-20
儿童文学家林良在《纯真的境界》中说道: 诗的写作很自由,尤其现代的新诗……我们对诗的唯一要求,就是一首诗要有“诗趣”。我们读一首诗,读着读着读完了,如果诗里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地方让你心动,让你欣喜,我们就会觉得这首诗平淡。如果你读一首诗,诗里面有地方让你心动,让你点头,那就是“诗趣”的所在。  相似文献   

4.
孙存香  李美华 《教师》2013,(4):114-114
【教材解读】初读白鹭,给人最深印象——美!它的颜色美,形体美,觅食、栖息、低飞的画面更美!它给大自然增添了活力,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好素材。【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读悟结合。读中品味白鹭如诗的美,读中积淀课文如诗的语言。将诗化的白鹭与诗化的语言、音乐相融,营造“诗化”学习境界。【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②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③品悟课文,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流程设计】1.动情导入感知美出示课件一:白鹭不同姿态图师:同学们,瞧!这就是白鹭。它们有的翱翔碧空,有的凝望远方,带给我们无尽的美感。在郭沫若的笔下,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去领略白鹭的精巧与无穷的韵味。(点评:教者紧扣文学具有审美性这一特点,依托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多媒体展示精美的白鹭图,配以优美的导入语,一下把学生带入诗一般审美情境,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2.品味语言感受美师:品读2-5节,作者是怎样描写白鹭精巧而充满韵味的?汇报交流:指导学生抓住四对反义词和对比、衬托写法体会作者描写精妙,感受作者内心的赞叹,感情朗读。(点评:聚焦重点,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内容的同时,关注言语形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诗并非首首都有韵.有韵的诗不一定都是好诗,无韵的诗也不一定就是劣诗.但是诗韵很重要,不是可以掉以轻心的枝末细节.诗韵是诗有别于其他一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诗以其简洁性、跳跃性和音乐性独立于文学之林.如果给一篇散文安上韵脚,那我们读起来会觉得造作别扭,很不舒服.假若你觉得正相反,某篇有韵脚的散文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抑扬顿挫音韵铿锵,那我可以肯定,你读的“散文”其实就是一首诗,只是没有分行排列罢了.因为诗和散文的语言构成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诗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优美诗篇,它之所以达到如此效果.是因为诗中所表现精巧的构思美、高大的形象美、壮阔的意境美、强烈的情感美、和谐的韵律美和修辞的文采美达到完美的结合。在教学中。我采用反复朗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体会诗中美的韵味,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7.
《新读写》2010,(4):6-9
静下心来,坐在窗前,读—下俄罗斯经典作家普里什文的书《大自然的日历》吧。这是一本易读的散文集。你可以一口气为她所吸引,读十几页、几十页,你也可花上几分钟,读几段,翌着窗外,展开你的遐思和联想。因为她的每一段文字都很短,也很美,可以称之为一种简洁的美。和我们见到的一些故意卖弄学问、故作深奥的散文比起来,她给读者的是一种享受。即便是翻译过来的文字,你也能读出字里行间的音韵感、节奏感。  相似文献   

8.
<正>《红楼梦》里有个丫鬟很喜欢陆放翁的两句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她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如果说一个句子就是一首诗,你相信吗?一个句子就是一首诗,你会读吗?请看:"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请再看:"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你是不是为难了呢?其实啊,这是一种独特的诗,叫"回文诗"。回文诗也叫"回环诗""回纹诗"。"回文"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  相似文献   

10.
暑期,一边看中央台播出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面闲翻曹雪芹的《红楼梦》,读到第四十八回,不禁惊叹于林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也深深为香菱的虚心好学、刻苦勤奋所感动,她们两人共同演绎了一曲教与学的和谐乐章。首先,黛玉教诗热情主动,注重激励。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多愁、善感、孤傲是她的主要性格特征。但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没有像宝钗那样囿于礼节推托,反而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显得热情、主动,乐为人师。在香菱学诗时,她首先鼓励香菱树立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你看,黛玉懂得心理学,她首先打消了香菱学诗的畏难心理,又正面激励香菱。有了自信心,香菱学诗的兴趣当然浓厚了许多。其次,黛玉教诗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她让香菱先细心揣摩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再读杜甫的七字律诗一百二十首,然后读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先有这三个人的作底子,再把陶、应、刘、谢、阮、瘐、鲍等人的一看”。这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情景相融,显得平易浅近,易读易懂。杜甫的诗感怀伤国,沉郁顿挫,读了能明白诗的韵味。而李白的诗雄奇、瑰丽、飘逸,诗中显现着...  相似文献   

11.
质疑齐读     
又是一节语文课,我和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望庐山瀑布》,我们时而赏句,时而品词。陶醉在作者为我们描述的美景之中,感受着唐诗特有的语言魅力。忽然,有一个学生蜕:“老师,我觉得这首诗最后一个句子特别美。但是,我怎么也读不好。我想让大家讨论一下,这首诗该怎么读才能读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  相似文献   

12.
古诗是美文学。小学语文教材里选编了30多首古诗,它们蕴含着语言美、事物形象美、思想情感美。意境美、想象美和节奏韵律美,是进行美育的好教材。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古诗中的诸多审美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初选中激发审美欲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以概括反映自然景物和实际生活为题材,易为学生接受,其中不少古诗学生在学前阶段已能背诵。他们都感到古诗很美,但说不清美在哪里。如教学《画》这首谜语诗时,当我一出示课题,就有不少学生背诵起来。但是,他们不知道这首诗为什么读起来好听…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先生回忆在美国留学时有这样一件趣事:有一位热爱中国的美国老太太,虽然不懂中国语文,可是很喜欢听中国人念诗,喜欢听那种抑扬顿挫的声调。当时有几个中国留学生在她家落脚,一次晚饭后大家闲坐聊天,老太太要求中国学生读一首中国诗给她听,人家推举梁实秋。梁先生吟诵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老太太听了微笑地摇头说:“不对,不对,这不是中国式的读诗。”梁先生立刻明白了,她是要自己摇头晃脑、拖长音调地朗读。  相似文献   

14.
写诗的姿势     
对席慕蓉了解得并不多,也并不久,只是偶尔听人提起她的名字,可是就在那天,我随意拿起一本书,随意地翻开一页,映入眼帘的是一首诗。诗很短,却很精致,读了之后觉得回味无穷,两眼随之在整页寻找,最后终于寻得三个字———席慕容。在网上读了几首她的诗后,细细玩味,竟觉得像走进桃花林,自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感受。她的诗朴素而又清秀,没有矫情做作的华丽词藻,没有引人阅读的清新风格,就是那么平凡,平凡得像一潭清泉,但却蕴藏无限价值与闪光点。她的诗很真,充满了情。就像是她亲身经历的往事,像一幅幅发黄的老照片,在你面前慢慢浮现。我觉得她是一…  相似文献   

15.
美点赏析《人与时》是鲁迅的一首诫勉类的哲理小诗。初读这首诗,觉得语言简易,内容浅显。其实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诗歌精短而警策。《人与时》可以从三方面来赏读它的美学意蕴。第一从语言层面上看,诗歌炼字、炼句精雕细刻,极其简约。“一人”不说“一个人”,“时道”不说“时间道”,用语非常简省。“从前好的,自己回去”,短短的八个字,讽刺了那种沉溺过去,仅仅满足于过去辉煌的人生态度。我们读出了简约的韵味,还要进一步想一想,为什么?鲁迅性情刚直,疾恶如仇,直面现实,从不妥协。这首诗用语短促有力,节奏急促,掷地有声,当我们读到最…  相似文献   

16.
贫血症.初学写诗的人最容易犯的一种毛病就是一般化,缺少色彩,不能感人.稿纸铺开,一行一行地写下去,乍看像一首诗,读起来也通顺,但就是味道不足,显得苍白无力.比如一个同学写了一首《母亲》的诗: 啊,母亲,世界上最美丽的是你 最善良的是你 最慈祥的也是你 ……你告诉我们如何做人 你抚养我们成长 我是多么思念你啊!母亲 这首诗严格来说不是诗.它之所以了无诗意,症结有二:一是感情投入不足.诗人可以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绝不能对生活冷漠.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诗无达诂,诗不可解”。意思是说,诗不能分析,诗一分析,那种内在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洪春幸的这堂课,引领了一条古诗教学的路一诵读。洪老师从题目开始读,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而且他自己先范读,这条主线抓得非常好。洪老师处理诵读也非常有章法:第一层次,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诗的意象。第二层次,读出诗情,如将“自然之酒”提升到了“精神之酒”。第三层次,读出诗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李白之思,这样的学习才充满诗情画意。当然,对李白这首诗,我建议教师应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另外,洪老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想建立送别组诗,加以整合,加以提升,但课堂结尾还单薄了一点。  相似文献   

18.
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首诗。那时候,爸爸是好莱坞的电影巨头,是派拉蒙电影制作公司的老板。妈妈则致力于各种不同文化的研究工作,并且为好莱坞带去“文化”。妈妈读过那首小诗之后,激动地叫了起来:“哇,巴迪,这首诗真是太美妙了!不会真是你写的吧?”看着妈妈惊讶的眼神,我有些羞怯,但又感到很自豪。我结结巴巴地告诉她就是我写的。她微笑地看着我,高兴地不住夸奖我。她形容说,这首诗简直就是天才之作。我高兴极了,脸上焕发着红光。“爸爸什么时候能回来?”我迫不及待地问,真想立刻就把这首诗拿给爸爸看,好让他也表扬我一…  相似文献   

19.
教学说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诗两首》中的一首小诗。这是一首富含激情的哲理诗,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仅做指导、分析,要求学生背诵,学生领悟不透彻,教学效果不理想。这首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很有特色。它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短小精悍,内容丰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②运用了简洁的技巧——直抒胸臆;③语言通俗、平易、朴实,仔细推敲又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20.
痴恋冰心     
陈静 《中文自修》2005,(10):8-8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着实对冰心着了迷,到处找她的作品来读,也读别人写她的文章。这段日子起于偶然间读到的《繁星》中的一首诗,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