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拍《三重门》,导演、韩寒互不买帐报道称:接下畅销小说《三重门》的青年导演金琛声称并不满意原作者韩寒自己写的剧本,他表示,许多作家都不擅于剧本二度创作,而韩寒也并不是个全才。与此同时,韩寒方面传来消息说为了不让别人曲解他的作品,他准备自己执导电影版的《三重门》。High客乱弹:韩寒年少气盛情有可原,但如果真觉得如他自己所说“天赋重于学习”的话,是不是他还有可能依靠天赋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呢?很难让人  相似文献   

2.
我大约是落伍了,两年前出了个韩寒,学生们对《三重门》疯狂不已,我尚能与他们一起追赶潮流,侃侃而谈。如今,出了个郭敬明,英气直逼韩寒,其《幻城》直压《三重门》,我反倒热情大减了。不为别的,实在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越来越多的少年做起舞文弄墨的营生,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看得人眼花缭乱。郭敬明即便是那“国色天香”的牡丹,也无法一枝独秀啊。不过,王非一采访了郭敬明后,我倒是挺欣赏他这个人的,只是,在欣赏之余,又不免多了些思考,也有了点忧虑。郭敬明的“横空出世”,既得益于他那支生花妙笔,也仰赖于出版发行商为其保驾护航。19岁的他…  相似文献   

3.
韩寒,一个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里名声鹊起的高中男生,迅速成为媒体炒作的热点,大众瞩目的新宠,同龄人倾慕的偶像。而我周围的同学也不断传阅着韩寒的大作《三重门》和《零下一度》。韩寒的作品,我看到的并不多,只《穿着棉袄洗澡》和《杯中窥人》两篇。我已从中看出他的才气,并得知他的理科成绩很不理想。有评论将韩寒类的人才比喻为“极品”,将全面发展的人才比喻为“精品”。诚然,能做“精品”固然很好,但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于是乎,有人将目光投向“极品”。  相似文献   

4.
记忆当中最尴尬的事莫过于4年前那次谈话了。那天放学后我正欲离开教室,一个名叫胡伟的男孩子追上我说:“朱老师,您有《三重门》吗?借我看看!”“三重门?什么三重门?”我疑惑不解地反问。“您连这也不知道啊?就是韩寒的作品啊!”孩子的眼光中同样写满了不解。他一定在想,这位他一向佩服的老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向他们介绍过很多文学作品的老师,怎么会没有读过韩寒的书呢?坦率地说,在4年前,我不仅是没有读过韩寒的书,就连韩寒是谁我也不知道。望着孩子失望的眼神,尽管我用“弟子不必不如师”来安慰自己,用我读过巴尔扎克,读过马克·吐温,读过…  相似文献   

5.
韵芝 《中文自修》2006,(12):23-23
韩寒曾对我说过:“倘若这样,就玩完了。”怀着对读书失败的殷忧和恐惧,以及他内心的向往,在《三重门》里写了他想和Sushan一起考北大。 之后的辍学是幸运,抑或不幸?从他《三重门》的热卖始,以及读者们对他的热爱都是无与伦比的,置于死地而后生的韩寒,一个柔弱而又坚强的少年,以及他叛逆的性格,但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闪光的韩寒     
“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这是韩寒的一句话。读韩寒的文字,于我已有一段历史了。从他的第一本书《三重门》,到今天的《像少年啦飞驰》,  相似文献   

7.
这真是一个浮躁的社会,连学生出书都蔚然成风。从几年前郁秀那本轰动一时的《花季雨季》到现在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三重门》,作者年龄都在17岁左右。而这个韩寒更是不得了,继1999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后,立刻因七盏红灯而留级,更被评为思想品德不合格。“韩寒现象”一时成为社会热门话题,一个高考生因为一篇关于为韩寒“平反”的文章而被评为作文满分。据说,看完《三重门》这本书,你就可以感受到“一种早熟、早慧,一种明显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摘自《三重门》序)。可是我觉得与其说那是一种成熟,还不如说是一种思想上的厌世。正因为这种一切都是丑陋的观点,加上一点点冷静,再运用一些痞子味的语言,造就了韩寒读来让人“顿感耳目一新”的文章。在人们读惯了幼稚可笑、风花雪月的“儿童文学”后,突然见到这样一片“新大陆”,自然不免欣喜若狂。媒体争相把它捧得极高,以争夺自己的眼球经济。殊不知这样做给韩寒造成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的中学生及其家长中 ,在全国各大学 ,你提起韩寒 ,几乎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 ,至少也知道他出了一本名为《三重门》的书。那么 ,韩寒何许人?《三重门》又是一本关乎什么内容的书呢?韩寒 ,上海松江二中高一学生。17岁时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从此扬名 ,在一年后又以一部长篇《三重门》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 ,传来消息 ,韩寒因七门功课不及格而被迫留级。现在韩寒已休学在家自学。为此韩寒成了一种“现象” ,一个话题 ,对于他的成绩、他的才华、他的作品、他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激越的抨击 ,以及他的留…  相似文献   

9.
在《三重门》被众多少男少女叫好之际,我也认为韩寒是了不起的,但他应该把握好一个“度”,不要因过分张狂而贬低自己。而作家出版社最近“按生”的《像少年啦飞驰》,让我看到韩寒的不识相!  相似文献   

10.
韩寒:你真的想学钱钟书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个名叫韩寒的上海中学生,在文学界和教育界备受关注,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不是个好好学习的学生,每学期都有几门功课成绩不及格:另一方面,他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作家”,他的描写中学生活的长篇处女作《三重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不但十分畅销,而且好评如潮。本期,我们特撰写此文,向广大职校生读者介绍一下韩寒和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关于韩寒和“韩寒现象”韩寒,1982年出生,上海松江二中学生。1999年,在由《萌芽》杂志和七所高校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上,韩寒以一篇《杯中窥入》的习作获得了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坛历来是不甘寂寞的,先是有个王朔,接着又来了个韩寒。如此下去,说不定和平年代也会出现“百家争鸣”。韩寒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并声名鹊起,人气如日中天。才华与天赋无不令人折服,然而更让人吃惊的是他对当今教育的批评。如今的韩寒已作为一个话题,成为一种现象,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也正因如此,小说《三重门》倍受人们瞩目。说实话,笔者对韩寒除了一些观点不能苟同外,剩下的全是对他的敬佩和非常敬佩。不光是因为他的才华和天赋———这种才华和天赋在中国还是很多的,主要是他的胆量和勇气,…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新概念     
初见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征文启事,脑子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保送上大学的机会”,第二个念头是“又一场文化悲剧的开始”。我对新概念的反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也许是韩寒现象出现时。初看《三重门》,曾经为他的文字大为倾倒,他的比喻运用之形象贴切与惟妙惟肖堪称一绝。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将韩寒与钱钟书拉在一起比来比去,我便有些爱屋及乌地借了一本《围城》。现在想想,真是傻得可以。但正是这本《围城》,颠覆了我原本的所有看法。比?与钱钟书?这哪里还用比。两者差太远了吧。就仿佛两双看似相同的鞋子(请原谅我将钱…  相似文献   

13.
崔璨 《中文自修》2009,(12):22-22
时光荏苒,《三重门》已出版了9年,惊讶于一拨拨学子仍然乐此不疲喜爱读这本小说。只要压抑心智及创造力的应试教育制度一天不改变.无畏地冲决“王天下有三重焉的‘议礼、制度、考文’”这个愤青者韩寒,就是那个年龄段学子们叛逆的精神“偶像”。习作富有个性且文笔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14.
相关链接     
韩寒(1982年生)凭借着一本《三重门》,成为了少年文学阵营的掌门人。他的另类与叛逆曾经成为社会的焦点。易术(1982年生)被称为“文坛坏小子”。易术的小说没有像他的同龄人那样或多或少地描写校园生活,他拿出了《陶瓷娃娃》,企图“撕开娱乐圈鲜为人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中国的许多视线都投向了一个17岁的男孩儿──韩寒。他先是成功地出版了长篇小说《三重门》,为中国文坛所侧目;继而又在前途一片大好之际,宣布炒中学教育的鱿鱼──退学,在教育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动,新闻界也为此组织了一场规模颇大的讨论。一个17岁的孩子短短二年内就在文学界、教育界、新闻界引起如此的关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奇。带着种种奇特的猜想,我翻阅了《三重门》。《三重门》是一部以中学生为题材的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林雨翔,是一个没干什么大事儿、混混沌沌过日子的人。虽说小时候饱读诗书,不幸的是上得中学…  相似文献   

16.
欣赏韩寒,是因为他以他的作品告诉我们:他的写作能力超出了同龄人。初二、初三时连续两次获得上海市作文竞赛二等奖,高一时除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外又写成了一部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面对这样一株破土而出的嫩芽,编辑能不怦然心动,欣喜万分吗?在从金山拿回《三重门》的路上,我们就读了起来;回到办公室,大家更是争相阅读,不禁为韩寒的机智、幽默、老练而叫好。尽管小说中的有些提法失之偏颇,有些地方还需改进,然而瑕不掩瑜,这是一块可以雕琢的玉。于是,我们请来老作家峻青给韩寒指  相似文献   

17.
一本本书,一张张精美的书页,轻轻翻开,风格各异的文字从指尖淌过。那是他们的思想在笔端的凝聚。他们是作家,只是还年轻,太年轻。走不出的三重门21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让韩寒成为众人的焦点。他“满堂红”的成绩和傲人的文笔形成太过刺激的对照,而他对目前教育制度不留余地的批判也激怒了所有的“卫士”。“穿着棉袄洗澡”,也许,他说对了,但那又能如何?至少,中国的教育不至于一无是处。他太偏激,偏激得使别人排斥他有了更充分的理由。三重门:他自己,文学界,社会。而他,连第一重门也走不出。不上大学而去搞赛车,有人说他是彻底的玩世不…  相似文献   

18.
第一重门:出书,宝刀未老自出道以来,短短几年里,韩寒已经出版了《三重门》等9本书,畅销五百余万册,这在中国出版史上绝对是少有的。关于出书,韩寒有着自己的见解:“最好是保持在一年一本。”  相似文献   

19.
当郁秀的《花季·雨季》已伴随着她和她的同龄人渐渐远去之时 ,韩寒与他的《三重门》又刮起了一阵校园青春小说风 ,紧随其后的关于“韩寒现象”的讨论更是让沉寂已久的校园热闹非凡。对这股不小的“寒流” ,报  相似文献   

20.
由一个有7门功课不及格并留过一次级的高中在校生发表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巨大反响和歧见,被称之为“韩寒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中国教育的成就,而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它说明中国教育已经到了不进行彻底改革不行的时刻了。韩寒的未来存在许多变数,人们赞许他锐利的眼光和无畏的精神,更希望他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严格要求自己,健康成长,真正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