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之洞早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来加入“以不谈洋务为高”的清流党。然而,随着阅历的增加,张之洞认识到洋务的重要性,开始办洋务并成为洋务运动的殿军。甲午战争之后,维新派主张变苹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政治制度,提出倡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但是,这些主张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之洞提出了“中体西用”这样一个折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洋务派的重要领袖,李鸿章在推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尽心尽力.洋务教育活动在洋务运动中占有很大比重,李鸿章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等等.这一系列教育活动与实践,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晚年,面临外侮内患.常思疗救之策。他承继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枝以制夷”的主张,并以并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派遣幼童出国留学等行动实践之。由曾国藩招募人才创建了江南制造总局,用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制造轮船、大炮等,为中国的近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幼童出国留学计划的实施.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的科学技术人才,如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等。曾于当时能看到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挽救危亡的举措实施之.不能不说是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4.
刘铭传是清朝台湾建省后的首任巡抚,他在任内所推行的新式教育如兴建西学堂、番学堂、电报学堂等,取得了明显的实绩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揭开了台湾教育近代化的序幕。刘铭传新式教育的实施,固然有其主客观因素的促成,但从本质上产,是李鸿章等人倡导的洋务教育的一部分,在采西学、废科举、中体西用及建立新学等主张上,与洋务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旨在培育一代新人,富国强兵,抗敌御侮,使中国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背景和“调和汉、宋”的治学理路以及经世实践息息相关。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内容形成以培养通晓洋务的练兵、制器等近代科技人才为根本,以发展海防教育和留学教育为重点,以“借法自强”为终极目标的相对完整的体系,具有承前启后的显著特点。而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其洋务实践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曾国藩洋务教育思想的发展,也对其洋务实践以及“同光新政”的开展,都具有开创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专题纵览】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过许多社会进步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想、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等,其产生和发展都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方面,即所谓的“器物”层次。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洪仁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洋务派为解决内忧外患,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7.
教育观就是对教育活动的目的、作用、方法、教育者、教育对象、内容等要素及相互关系和属性的认识,它体现于教育活动中并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洋务学堂突破了传统教育观的范畴,坚持教育与需求、实践及科研相结合,保证人才的适用性与专业性;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增强教学实效性;强化考核管理,保障教育质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与近代中国首批留学生的派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考察了我国近代首批留美学生派遣的蕴酿过程,认为曾国藩在其中发挥了最重要、最关键的作用。这一创举反映了曾氏的经世思想、洋务主张、爱国热情与政治远见。同时也指出了曾国藩与容闳派遣留学生的主导思想不同,二者在文化观上存在着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9.
《资政新篇》是洪仁Gan为太平天国制定的后期的革命纲领,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来改革中国社会。它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具体实施,但其中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却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所实施。这说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使中国走向富强,以御外侮,是中国各阶段中的先进代表人物共同的认识和奋斗目标。《资政新篇》与洋务运动在向西方学习这一时代的主旋律上找到了一致。  相似文献   

10.
洋务思想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及开明官吏寻求救国道路意愿的汇合。早期改良主义者就曾经是洋务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与洋务派官僚手中的权力共同促进了洋务运动。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官京都时,一心理学,修身善望,对鸦片战争不甚关心,不甚了解,强调京都“如无事时”。中年,一心“剿发”、“剿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专吉君臣大义”,都拒绝派兵北援,又认为侵略者未摧毁清朝庭政权,是“有德于我”;同意“借夷助剿”,但主张暂缓其行;积极仿造洋炮洋船,目的是“剿发逆,勤远略”。晚年,扩大“洋务”活动,开洋务运动的先河;处理天津教案,思想上矛盾重重,行动上畏葸妥协,“内愧神明,外惭清议”。主张“羁縻外交”和“诚信外交”。  相似文献   

12.
在洋务运动中,译书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事业之一。但是中国境内的传教士是译书的主力。传教士的译书一方面满足洋务学堂的需要,一方面向社会发行,广泛传播了西学,促进了中国教科书的近代化,促进了洋务教育对民智启蒙作用,为洋务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社会基础,间接地加速了科举制度的解体。  相似文献   

13.
1840年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篇章。面对内忧外患,晚清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学习外国语言、了解西方文化的迫切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全国各地陆续开设各种洋务学堂,以培养外语人才、传授西方科学技术为首要任务。这些新式学堂在外语教学方法、复合式外语人才培养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尝试,所培养的人才在翻译西书、传播西学方面功不可没,不断推动晚清西学东渐思潮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洋务新政兴起的原因很多,太平天国运动为其造就了政治力量。以曾、李为代表的汉族官僚势力崛起,并延早期改良派入幕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坚定政治力量,其在军事领域与太平军争相采用洋枪洋炮,开借法自强之先声。太平天国起义的强大力量也使西方殖民者感到增强清政府统治力量的必要,这就为洋务新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培养办洋务所需要的翻译、军工、实业等人才,在“中体西用”方针指导下,洋务派着手 洋务教育投资,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厚聘教习;宽待学生; 保障教学设备设施。洋务教育投资回报丰厚,它促进了中国工业生产力的出现;使中国走出 孤立与闭塞,进入世界性交往阶段,利用“交往”的伟力,推动传统中国社会的变迁;牵 引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李鸿章在创办洋务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洋务思想:首先他对时局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认为中国处于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阶段,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强敌,我们只有忍辱负重,对外保持“和局”,对内加紧变法,大力倡办洋务事业.其主要手段就是“师其所能,夺其所持”,学习西方之“长技”,为我所用.随着李鸿章对西方认识的逐渐深入,进而又提出了“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观点,注重人才培养.李鸿章的这些思想虽有直接服务于他自己的洋务事业,有其为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局限性,不能与后来的维新思想相比.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在当时的中国,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仍有其积极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光绪七年年底,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这是他首次担任封疆大吏,也是他兴办洋务的开端。在抚晋期间,张之洞开展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整肃财政、禁种鸦片、发展铁业、编练新式军队等,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这些措施在其离任之后并未在晋省沿革实施下去,但却是他迈向洋务的第一步,为他以后在其他地区兴办洋务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大批传教士以学兴教,开办教会学校、参与中国新式学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并通过他们的教师角色将西方近代教育传入到中国,促进了洋务教育的深化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史学界普遍认为:在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下,《资政新篇》无法付诸实施,也没有产生实际影响。实际上,太平天国在购买西方军火器械、练兵、制器等洋务活动的主要方面,均已开始探索,有些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因此,应对其加以适度评价。  相似文献   

20.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早在1862年就初见端倪。从求“自强”办军事工业,到“求富”办民用工业,到要从教育与用人制度的改良倾向,是李鸿章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是洋务思想的总纲,自造、自主是洋务思想的主流,但李鸿章本身的封建伦理思想也严重制约了其洋务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跳不出封建的圈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