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理所当然地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谁能想象,一首诗能够没有意象,或一段没有意象的文字能够称之为诗呢!我们考察诗歌成品及其生产过程就会发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它贯串于诗的形象思维之始终,是决定一首诗的艺术价值品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诗人与诗论家无不关注诗歌意象。闻一多作为一个探索性诗人,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意象即意中之象,也称”审美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简单地说,指诗人心中的物象。它是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客体(物)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诗歌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我们要鉴赏诗  相似文献   

3.
诗与艺术是共通的.特别是现代诗,由于漠视音韵而强调意象,这就与视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罗门在其诗论中,曾多次谈到诗歌与绘画、雕塑、电影的关系,认为诗歌与各种视觉艺术在意象的组合、错位、变形等手法的运用上,是有共通之处的.他说过:“由于诗人在诗中透过语言文字,能使无形的‘意’,变成有形的‘象’,诗人便也因此被看做是以文字来绘画的艺术家.”(罗门:《诗与视觉艺术创作世界的关联性》)诗歌意象,是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共同拥有的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不同的是传统诗歌的意象组合方式有明晰的线索,而现代诗歌由于强调要“从目视的有限的外在现象世界,进入灵视的无限的内在心象世界”(罗门语),因而其意象组合方式便不似传统诗歌那样具有明晰性和直观性,而更多地以跳跃和抽象的形式来体现.为了实现从目视的三维空间向灵视的多维空间的穿越,现代诗人  相似文献   

4.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诗歌占了相当比重,所选均为古今中外诗歌之精品。在诗歌教学中,无论是古诗还是新诗,都讲求对诗歌意境美的赏析。意境美从何而来?它是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艺术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何为意象呢?这个词最早出现于东汉王充所著《论衡》之中,后来被运用于诗歌的艺术范畴里。李元洛在解释意象时说:“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简言之,意象即景与情的结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千帆”“病树”“万木”等,就是这诗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5.
诗人余光中说:“意象(imagery)是构成诗的艺术之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诗。”一篇成功的诗作,往往具有独创性的意象。它使古诗词更生动形象,更具审美价值。“意象欲出,造化已奇”阳,“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唧。意象,内蕴了作者强烈的审美体验,给学生传达的是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6.
在巾国占代诗学中,意象一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范畴,孔子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胡麻麟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与基础。在古典诗歌中,人们往往将特定的情感取向与审美意识扭结于某监意蒙之中而散发出臣犬的化审美效应,这种化审美效应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的结晶,“是他民族所不能翻译共喻的。”因此,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在化上也就体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诗歌鉴赏离不开反复诵读 ,因为诵读能够带动和加深领悟。通过诵读 ,体验诗的节奏、韵律 ,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感受诗的艺术魅力。学生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鲜活个体 ,他们富有悟性和创造性。在诗歌教学中 ,我注重诵读训练这一重要环节 ,让学生在诵读中自主完成联想、想像这一思维过程 ,体味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美感。一、在诵读中品味意象什么是意象 ?李元洛在解释意象时说 :“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交融 ,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简洁地说 ,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带有主观感情的物…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通过意象来实现诗的审美传达,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意象体现了中国诗歌文化的独特性。一些传统的文化意象,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载体,它们以有限的物象形式表达了我们民族千百  相似文献   

9.
沙鸥诗论的意象观念形成于1985年创作“新体”诗以后,主要体现在诗的意象与诗的形象内涵认定的区别辨析上:意象本质不是其“外观之象”及其变形幅度,而是在于它的内心观照的审美创造功能,对诗歌形象审美内涵的丰富。其意象的“规定性界说”主要不在于可感性、美感性等与诗的形象共同的创作规则方面,而是意象的可塑性、多义性与体验性,这些功能最能显示作为创伤方法的意象的创造本质,沙说丰富了当代诗歌的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0.
刘家骥 《红领巾》2004,(6):98-100
当今诗歌,否定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不关心社会,反意象,消解诗意,审美标准迷失、混乱,尤其是“第三代诗人“的诗与论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应建立诗歌共同的审美标准,以有利于诗的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诗歌的审美标准是:一、真、善、美.二、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或热情激荡、动人心.三、诗家可读懂.  相似文献   

11.
黄梅 《钦州学院学报》2006,21(6):125-128
·中国新诗研究·“归来”时分话苍茫———“归来”的诗人创作简论李志元1.5李瑛诗歌意象艺术略论颜同林1.12后崛起诗群“寻根”意识的嬗变及其价值重估胡安定,肖伟胜2.10《出发》与穆旦诗歌的宗教意识段从学2.15叙事与现代汉语诗歌的硬度———举例以说,兼及“诗歌叙事学”的  相似文献   

12.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别材、别趣”说,作为他的诗歌审美特征论,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特殊规律和审美特征的自觉探索,“别材、别趣”说从题材内容、审美效果、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论述了诗歌的独特规律和审美特征,论述了诗歌创作中的情理关系,纠正了宋诗之弊,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诗歌意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通感历来为中西诗人所应用;联想能丰富诗的意蕴,增加情趣.本文就这几方面进行横向的比较,揭示彼此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意境创造是诗歌写作的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从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出发,谈谈诗歌意境创造的一些规律。整体性:诗歌意境创边的本质构成。意境是诗歌的整体艺术图境,它是由一首诗的所有意象围绕主题意蕴集合而成的一个艺术整体。意境由“境”与“意”两部分构成。“境”是由意象的“物象”部分构成的整体艺术画面;“意”就是由意象的“心象”部分凝聚的诗歌的主题意蕴。诗人写一首诗,总要表达一些主观上的东西,或是一份情感,或是一团意绪,或是一个认识等等,这里的情感、意绪、认识就是意境中“意”的内…  相似文献   

15.
马磊 《语文知识》2003,(9):45-46
诗歌的最高美学层次是它的境界。所谓境界,即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它是意与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和谐。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以说,意境是诗歌的艺术精灵,评赏一首诗的艺术效力和审美价值,最基本的审美准则就是看其有无独特的意境创造。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以其清幽的意境,使作品富有独特的魅力,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项峰”。在诗歌中,诗人将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物结合起来,细致地描绘了春江之夜从月升到月落的迷人景致,字字句句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离别的  相似文献   

16.
“语不接而意接”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组合中一种最为常见也是十分重要的艺术方法。本文仅就意接艺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审美价值等三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孟郊是中唐时期与韩愈齐名的著名诗人,时有“孟诗韩笔”之说。他是以“苦吟”著称于世的,诗风尚险怪。由此形成了他诗歌最为显著的审美取向——奇异美,主要表现在句式的错落、炼词造句、修辞方法的怪用、怪异意象的塑造等多方面。孟郊诗歌奇异美的形成是与中唐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及作家个人的审美艺术个性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是自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是音乐艺术向语言艺术转化的典范之作,全诗的感伤情调和凄婉意境,从很大程度上说是通过独特而成功的音乐描写来完成的.分析<琵琶行>的音乐描写艺术和音乐意象,对于认识其艺术特质和审美价值、理解其音乐意象的审美内涵、探索其音乐意象的文化意蕴等,都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抒情是通过意象来实现的,而意象的独创性,是诗歌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意象解构作为一种结构诗学的功能支架,可以打开《致云雀》艺术世界新的审美之维。借助“相属分解”“相类分解”“相关分解”来解构“云雀”这一核心意象,它的“形”和“声”隐藏着意象群落的复杂审美意蕴:诗里的“云雀”不仅彰显着象征美、光明、自由与理想的浪漫主义美学格调,还关联着内附于古希腊神话谱系的“诗性拯救”;诗外的“云雀”,以难能可贵的内省来面对现实人性的围城,成为某种突破现实桎梏的审美存照。诗歌总体上体现了一种用浪漫主义来驱散现实阴霾的美学品格:艺术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