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塑造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从学前教育阶段起,就应在道德教育中.探寻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背景下异于我国的核心道德人格标准,并结合我国的传统道德人格标准,确立一套符合全球化趋势的新的道德人格标准,以此作为教育路向,指导我们的幼儿德育,以培养既有民族文化精神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标准、既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精华又具备现代人的眼光与思维方式的跨文化的“世界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一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世界就是人文的世界。人作为一种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教育的最终归宿。存在主义教育家奈勒称:“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文化教育学的倡导者斯普朗格指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一、人格塑造策略。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问题--兼评职业教育的三种基本理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是三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基于岗位工种的“能力本位”只重视物而忽视人的内在精神的培养,基于道德概念的“人格本位”有失偏颇,基于人的职业变通力的“素质本位”应成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真谛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使其能够全面、自由和主动地发展,以个体的自我改造为基点进入公共生活场域去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自由人性的回归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以传递知识和训练技能为业,而是以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博爱的精神为务.教育回归自由人性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人格平等”的伦理原则,以及建构“和而不同”的公共精神.以自由个性的培养来实现共生世界的创造,是教育回归自由人性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6.
江山  周群  陈栩 《文教资料》2009,(6):157-158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其隐性的教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校园雕塑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及塑造人格、净化心灵的功能,是通过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一、人格塑造策略。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充满着丰富深远博大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继承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的语文课程对语文教育价值本位的认识,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高中语文课作为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从人文角度探究高中语文教学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塑造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从学前教育阶段起,就应在道德教育中,探寻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背景下异于我国的核心道德人格标准,并结合我国的传统道德人格标准,确立一套符合全球化趋势的新的道德人格标准,以此作为教育路向,指导我们的幼儿德育,以培养既有民族文化精神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标准、既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精华又具备现代人的眼光与思维方式的跨文化的世界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道德是立人之本,道德教育是塑造美好心灵的精神活动,"朴素"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理念追求。  相似文献   

11.
从审美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构建崇高理念,提高大学生人格塑造的自觉性,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注重审美活动以“社会美”为中心理念;认识优美与崇高的不同内涵;在欣赏和实践中培养崇高理念;用崇高理念塑造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世界教育进入智能化的教育世纪。教育大趋势将是教育开放化 ,教材超前化 ,教学系统化 ,课程创造化 ,目标适应化 ,交流国际化 ,手段多元化 ,培养智能化和考核经常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拥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仅从教师的修养和观念上加以阐述。一、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 ,精神对精神的感化 ,人格对人格的塑造 ,因此教师的人格是很重要的 ,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于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素质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并有独创性 ;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13.
教育家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要对教育本质的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解 ,必须首先回答人的本质。从某种程度说 ,人是两种存在纬度的结合 :“是其所是”的客观物在和“是其所不是”的自我超越。人的超越性不仅在于实践活动 ,更在于精神活动。因而可以说 ,教育的本质是将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塑造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 ,指向人的精神生活领域 ,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池田大作道德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荣 《外国教育研究》2005,32(6):37-41,46
日本池田大作的道德教育思想有着极其鲜明的特征,其育人目标突出地表现为尊重人的“人本主义”精神;其道德教育的内容重视对人的心灵塑造;在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上避免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主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多元教育途径,并且这种教育不仅限于学生时期,更是伴随终身的终身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都把教育的中心,特别是德育的中心转移到“人格本位”上来,相继提出和实施品性教育。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品性教育在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之后,逐渐地走向了成熟。其经验和教训对我国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很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使人成为人是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但是,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却存在着对人的异化的现象,即将人“神化”和“物化”了.道德教育应该引导人“做人”,应该把人作为目的本身、作为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走一条回归生命的“人化”之路:强化人的生命意识,施行精神教育,开展终极关怀教育.  相似文献   

17.
“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格言。从李老师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领会,假如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下面就以我和我的学生之间的情感故事为例,探讨一下我的班主任教育观。要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8.
健全人格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人格。高校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非道德教育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干预,是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要更新教育观念,从知识本位转向人格本位,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内化过程中进行自我修养,从而形成健全人格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多元和价值冲突的道德困境,人格教养意义凸显,良好的道德人格既可以抵御各种不良社会习气的外在诱惑,又可以在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的冲击下保持人的内在品性.而人格教养的重要方面就是精神空间的去蔽与敞开.即通过教育和环境的熏陶去除青少年心日中过于自我化、性情化和功利化的东西,敞开个体的心灵世界,在自我悦纳的同时并悦纳他人,达到个体与类的统一,进而达到与世界整体的统一.具体的实现途径包括:提高道德教育的层次、追寻教育的本体;引导、培养青少年读书、读好书;重视闲暇教育等.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育应关注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是为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人的自我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它要求教师要建立“让学生学会自我发展”的和谐教育主导理念,让学生多种素质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在音乐教学中贯彻实施这一教育理念,对于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