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雄伟壮观、奔腾咆哮的景象。教学本文,应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相似文献   

2.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对《观潮》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以期达到以读促思,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3.
《观潮》一文描写的是南宋时期农历八月十八日杭州城南举行的观潮盛典。对于北方内陆的学生来说,仅仅通过学习课文就真正了解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那是很困难的。要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从资源共享、重点赏析、美读体味等几方面进行了尝试。一、资源共享1.课前指导学生预习,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2.展示资料,资源共享,互相交流,增加知识储备。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选出较为出色的资料在班里展示。资料一:多媒体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把浙江省放大,…  相似文献   

4.
《观潮》这篇讲读课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观、奇特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除第一自然段是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以外,其余的四个自然段可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顺序分为三段。写潮来之时情景的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来写的。 教学这课,一是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这一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观,融情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学的重点;二是寓写于读,指导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描写事物的,这是教学的难点;三是根据课后的“思考·练习”的要求,指导学生练习给课文分段,读写、理解和运用重点词语,朗读课文和背诵有关自然段。  相似文献   

5.
《观潮》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描写了钱塘江大潮宏伟气势。教学要求通过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体会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宏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建立起钱塘江大潮的美丽壮观画面,体会到钱塘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1 感悟课文内容 ,了解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 领悟“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理解、积累并学习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3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3、4自然段。教学重点读悟描写“潮来时”的课文内容 ;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学过程一、承上启下 ,复习质疑1 上节课 ,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篇课文 ,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回忆、小结。)2 这节课 ,大家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 ,老师帮助梳理 ,抓住重点问题导入教学。)二、直奔重点 ,指导读悟1 情景感受。我…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 .认同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2 .知道课文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是观察的结果。3.理解“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并选择造句 ,理解、积累并运用描写潮水的语句。4.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4自然段。5.能给课文分段。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1 .学习课文 3、4自然段 ,知道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2 .知道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 ,有声有色 ,这是观察的结果。3.理解、积累并运用描写潮水的语句。4.能有感情地朗读 3、4自然段 ,并熟读成诵部分语句。5.理解词语 :天下奇观、天水相接、沸腾、横贯、山崩地…  相似文献   

8.
在读中比在比中读《观潮》教学片断厦门市鼓浪屿人民小学林睿《观潮》一课在描写“潮来时”将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的雄伟景象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如临其境。在这部分教学中,可设计四次比较,让学生在读中比,在比中读,以领略江潮之壮美,文句之精妙,培养语感。一比...  相似文献   

9.
《观潮》第三、四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象。作者抓住大潮的声育、景象特征,运用生动细腻的描写,形象贴切的比喻,成功地再现了大潮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恢宏气势,让人读后浮想联翩凉叹不已之余,既为这自然奇观的壮丽所震慑,又为作者奇绝的描写所陶醉。指导阅读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逐步深入作者描绘的境界,反复品味感受,深切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之美,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提升。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足够的…  相似文献   

10.
B案     
【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人声鼎沸”等词语。2.小组合作探究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第3、4自然段。4.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光伟 《四川教育》2002,(11):35-35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同学们从电影、电视上看过海潮,那么,你们看过江潮吗?现在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观看江潮:钱塘江大潮。[演示CAI课件:钱塘江大潮的动态情境]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介绍钱塘江、钱塘江潮,重点说明钱塘江潮的地点、产生时间,并用生动、形象的词语简要描绘大潮的特点。二、带情自学,自觉感知。1.自读全文,找出课文写了观潮的哪三个阶段。2.抓观察大潮的时间(8月15)、地点(海塘大堤)、顺序(由远及近),找描绘大潮声和形的句子。3.借助字、词典,理解:奇观,横卧,浩浩荡荡,山崩地裂,人…  相似文献   

12.
1.说教材。1.1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湖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第三、四自然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是教学的重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最突出拘表达方法是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什么是真爱。2口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节的网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奎是课文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小语第七册《观潮》一文,具体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临之前、之时、之后壮丽而奇特的自然景观。阅读此文后,为什么会留给人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呢?经反复品味,认真分析,便可悟出作者对“奇”的几处巧妙点染,为全文展现“奇”起到了渲染作用。 历史评价巧妙点“奇”。课文起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不是今日之“奇观”,而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我们”到宁海县盐官镇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景象的情形。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运用准确、贴切的比喻,抓住潮水到来的声势,具体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两段:“揭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和“观潮经过”。其中观察经过可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层,第二层是全文重点。作者根据观潮的顺序,由远及近,先声后形,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张晖萍 《考试周刊》2012,(51):53-54
引言: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倡导探究性的、自主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与文本真正对话,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批注式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堂写真:《爱如茉莉》第三段教学片段师:课文的第三段,作者着重通过细节描写,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什么是真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细细体会,  相似文献   

17.
黄凤玲 《广西教育》2007,(4A):30-31
一、说教材特点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美读体验,积累运用,发展创新》,所说的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观潮》。这篇课文是第一单元“自然奇观”中的第一篇,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赞叹钱塘江秋潮的诗句。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课文以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逼真地再现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盛况,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本课教学分两个课时进行,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精选四篇课文和一篇“语文园地”。作者始终抓住“奇”这条主线,贯穿课文始终.以平实、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观潮》记叙的是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相似文献   

19.
《观潮》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形象鲜明,作者用富于表现力的笔触把称之为“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生动地描画出来了。如何把这一幅壮丽、奇特的画卷移入板书这个框架中,这是需要一番提练、浓缩的功夫的。黄颖同志的这个板书设计从课文描写大潮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文,有的通过两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一个主题,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有的通过两个人物的描述来反映两个主题,可谓是"花开两朵,却表两枝(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主要人物与主题、故事情节、线索的密切关系,教学生多读、深读课文,善于比较文本,多一些阅读体验和感悟,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