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选用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语为分析对象,从隐喻在社会交往中加强“亲密程度”和隐喻作为社会批评对象两个方面,探讨网络流行语的基本语义功能,力图阐释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对网络语言的构建作用。网络流行语在很多情况下都要借助隐喻的社会修辞功能来建构,以实现其特定的亲密、幽默及遮掩等功能。隐喻社会功能的分析原则和方法能够比较合理、有效地解释网络流行语言现象的基本语义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2.
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分别是认知语言学和系统语言学中的概念,二者虽然异大于同,但也有可结合之处。网络流行语"被××"结构表面看似荒诞,但却有其特定的生成机制和语义,隐含了社会意义及网民的语言创造智慧。  相似文献   

3.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渗透于语言的各个层面,隐喻语言的建构与解读依赖于语言基本单位——构式。从隐喻的认知本体研究出发,结合相关学者对概念隐喻、语义框架和构式互动关系的研究,围绕概念域的组成成分、源域和目标域的标签方式以及基于构式的隐喻映射方式三个方面,进一步厘清构式视角下的隐喻的认知机制,即源域和目标域的选择依赖于构式义主导下的自主—依存关系,依存项激活源域,自主项激活目标域,从而形成从源域中框架向目标域中框架投射的完整隐喻映射过程。该结论不仅拓宽了隐喻研究的广度,而且以较新的视角—构式探究隐喻认知机制,为隐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义学认为空间方位的认知是人类认知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基本的意象图式是一种先于概念和语言的抽象结构。论文分析方位词DOWN的意象图式及其在语义拓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通过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DOWN的各义项从空间域向其它抽象域拓展和延伸,形成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5.
网络流行语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是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的,而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是概念内容和基于概念内容的语言结构.本文从范畴化、象似性、隐喻、转喻等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阐释,认为语义认知对网络流行语的理解有很好的解读作用.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是跨域映射的过程。方位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源域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发生映射进而获得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建立于上-下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容器图式之上的方位隐喻认知机制,进而发现方位隐喻在小说语言运用和主题表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任婧 《海外英语》2013,(8X):238-241
小品词up和down作为一组空间方位词,是人们了解其他认知域的基础,它们通过隐喻机制可以映射到数量域、社会地位、时间、情绪等抽象概念。意象图式是隐喻产生的基础,方位性隐喻又称为空间隐喻正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从具体的空间概念隐射到抽象的非空间概念,从而扩展了up和down的认知语义。通过分析它们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的基本语义在隐喻机制下的延伸,本体和喻体外延内涵传承是实现隐喻的基本方式,说明了意象图式和隐喻对小品词词义拓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有关颜色词隐喻化的认知运作机制,认为颜色词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和本体的意义发生冲突。对颜色词的理解过程就是如何消除语义冲突的过程。这一理解过程不是任意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不是无根据的,而是在相似性的作用下,产生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从而产生新的颜色词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方言变体,具有超越语义特征之外的文化内涵。概念整合是人类语言运作中的普遍认知操作,为探索意义的成因机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借助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将网络流行语的英译过程置于概念整合的动态框架内,为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意义构建和英译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从“原型范畴化”理论看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拓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在原型范畴化理论的指导下,以隐喻为认知支点,对英语介词"with"的空间隐喻进行认知解读:介词"with"是以"空间"的原型语义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这一认知机制,实现其语义从空间概念向其他非空间域映射而产生的引申义,即从空间域拓展到时间域、状态域、范围域、原因域、方式/工具域、态度域、比较域以及其他域。  相似文献   

11.
隐喻研究向认知领域扩展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新途径。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而隐喻映射不可避免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如果不了解隐喻映射所依托的文化背景,就会造成隐喻理解的困难。因此,只有了解隐喻映射的认知文化根源,认识到隐喻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准确理解其喻义。  相似文献   

12.
委婉语中的隐喻机制认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委婉语是通过一定的措词把原来令人不悦或比较粗俗的事情说得听上去比较得体、比较文雅。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 ,许多委婉语是通过隐喻构成的。隐喻把两个属于不同性质和范畴的事物或概念 ,通过联想的媒介加以类比和映射 ,即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文章分析了委婉语中的隐喻机制 ,运用认知语言学观点尝试性地解释了委婉语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3.
Lakoff & Johnson采用基于概念结构的隐喻认知机制处理语言与其它认知观的关系,从而提出概念隐喻理 论。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与认知进行某种合理的融合,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机制实现了对经验事件的结构化和概念化。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基本是通过语言使用现象来揭示思维的本质,缺乏对隐喻概念产生和识解大脑内在工作机制 的理解与描写。为弥补概念隐喻理论的不足,近年来学界把概念隐喻机制的研究拓展到神经科学层面,这为处理隐喻 表达与大脑认知机制的关系及其科学的实验方法提供了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和方法优势。本文简要论述神经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神经隐喻理论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网络流行语的模因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时尚符号,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它反映了民众的智慧和最真实的自我表达。网络流行语的普遍传播已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都从修辞的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未阐释其产生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借助语用学三大理论之一的模因论对此加以分析,发现网络流行语之所以得以复制传播正是因为它符合强势模因的标准:高保真度、多产性以及长寿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主要包括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些隐喻运作的基础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以一种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质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正是这种跨域映射所造成的认知的间接性使得委婉语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是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通感隐喻就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来认知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情感。人们常常用熟悉的味觉范畴词"酸、甜、苦、辣"等来隐喻抽象概念或其它的概念域。文章从认知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酸"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对研究"酸"通感隐喻翻译的系统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认知隐喻学中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解读诗歌张力的成因,即通过突显、忽略和遮蔽的方式达到目标域和源域间子集的映射。以狄金森的三首"死亡"诗歌为例,分析了她诗歌中无穷的隐喻张力。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映射过程。莱克夫、约翰逊认为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该映射具有放射性和不确定性,语言中的"一词多喻义"现象就是这种映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小说《围城》中色彩瑰丽、新奇独特的隐喻,构成了钱钟书独特的写作风格,但同时也向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茅国权在翻译此部小说时,对其中的诸多隐喻进行了传神达意的翻译,赋予了读者极大的阅读享受。但是,由于译者忽视了英汉文化间的细微差异,某些意象翻译出现了误差。从概念隐喻理论来看,《围城》英译中的意象误差主要有两种情况:隐喻认知的偏离和隐喻认知的缺省。有可能导致译语读者对原文理解的偏差,难以领略小说原文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