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案例】《小珊迪》教学片段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小珊迪》,大致了解了小珊迪的为人。谁来说说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生答)师:课文中的"我"是当事人,一开始并不了解小珊迪的为人,文中有一段话写了他第一次与小珊迪接触后内心对小珊迪的评价,你能找出来吗?  相似文献   

2.
《小珊迪》(六年制第七册)一课中,在写“我”得知珊迪被马车撞伤,来到珊迪家看望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都断了,就要死的。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着重号系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作家爱斯米·科德尔在《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一书中详细叙述了一个孤单、寂寞、安静的女生萨哈拉,她从不写作业,不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是老师同学眼里的"特别的女生",没人能读懂她的心……直到波迪老师的出现。波迪小姐让学生写日记,萨哈拉交了四个字"我是作家",波迪老师的评语是"我相信"。后面萨哈拉连续四次日记本空着交上,波迪小姐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对她进行"特殊教育",而是连续四次在本子上写了一  相似文献   

4.
知道我为什么转学吗?我原来是个调皮大王,家庭作业不做,贪玩出了名,打架闹事也离不开我。在老家,爷爷奶奶拿我没办法,只好让我转学来到爸爸身边。去年六月,《读与写》小学中高版35页刊登了我班张宇迪同学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其实他很棒》。一拿到杂志,同学们就嚷开  相似文献   

5.
一、目标分层由于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达到同一目标是不科学的。这就要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课堂训练时,教师可将训练题分为基础题、提高题、深化题,让不同起点的学生均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如教《小珊迪》时,我设计了如下不同层次的读写结合训练题:1.看课文插图,据此写一段小珊迪乞求行人买他的火柴的文字。2.思考:你觉得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完成填空“()的小珊迪”,然后围绕你所填的词语写一段话。3.想象作文:《如果珊迪在我们班》。以上三个层次的训练题难度各异:第一…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构想 《小珊迪》一文记叙了主人公小珊迪为了找零钱给顾客不幸被车轧伤.近乎死亡的故事。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催人泪下。教学中,我想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体会感知小珊迪的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使学生受到熏陶。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断让我久久难以释怀:有位教师在教学《小珊迪》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小珊迪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呢?”接着让孩子们找出有关语句朗读并思考,然后,他请一位小男孩子来读。这男孩子慢慢地站起来,低着头颤着声音读道“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声音始而断断续续,  相似文献   

8.
王伟杰 《现代教育》2003,(20):51-51
我院是山东省第一批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开设有《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一门课。经过对几届学生的授课,我有几点体会,现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教学《小珊迪》一课,临近尾声,在总结课时,我提问学生:“同学们,学完这篇课,你觉得课中哪些地方最令人感动?”我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小珊迪请求‘我’和同事买火柴的情节最令人感动。”有的说:“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后,轧断了双腿,还特地让弟弟把零钱送还给‘我’这件事最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0.
《小珊迪》是浙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对小珊迪卖火柴被马车轧死的经过的描写 ,表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也表达了作者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先写卖火柴 ,再写遇车祸 ,最后写小珊迪惨死。其中 ,在“卖火柴”和“遇车祸”两部分中 ,有一个过渡段 ,写了作者对小珊迪换零钱不回的猜想 ,但又觉得他不是“那种人”,然后 ,顺畅地引出小利比的到来 ,道出了小珊迪不回的缘由。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 ,我采用从过渡段切入 ,导读全文的教法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 ,读中…  相似文献   

11.
【片断回放】生“:我”让小珊迪去换零钱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该负法律责任,马车车主把小珊迪双腿轧断了也该负法律责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何无人问津?师:孩子,你真善良!小珊迪不幸的遭遇引起了你深深的同情。读过安徒生爷爷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吗?生:(齐)读过!师:你还记得卖  相似文献   

12.
是什么让我废寝忘食?是什么让我心情旷达?是什么让我热爱生活?是什么让我拥有坚毅?我要说,是读书与学习。记得小时候当我读到《小珊迪》这课时,我忍不住大哭起来,小珊迪和我是一样的孩子,她不能上学而只能去卖火柴,可命运女神还要将她的双腿压断,为什么?我哭着问妈妈,妈妈笑着对我说;“傻孩子,看你哭成那样,那是作家写的,那是艺术。”我不懂妈妈说的是什么,我只是不再哭,只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去帮助像小珊迪一样的小伙伴。时间伴我走进了小学,走进了中学。当老师讲解高晓风的《金黄色的大斗笠》时,我才发觉,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真无邪的童年,每个…  相似文献   

13.
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的缘故,我对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已》有着一份比其他作品都更为特殊的感情。我知道对《孔乙己》的评析文章已有许多,我对此也读过一些,但总感到未能写出我读《孔乙己》时的复杂感受。我也曾多次试图写一写自己阅读《孔乙己》的感受,但每每一试图落笔,就苦于不知从何说起,而且觉得怎么写也写不出、写不清楚我的感受,由此,我算是真真体会到什么是“言不尽意”了。  相似文献   

14.
加强考究重视朗读培养能力──《小珊迪》一课的教学设计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李平《小珊迪》一课是第七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小珊迪卖火柴被车轧死的经过的描写,表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也表达了作者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  相似文献   

15.
《小珊迪》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时,穿越马路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我”零钱,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文章语言质朴,富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教学本文,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感受小珊迪诚实、善良的优秀品质,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由教师先命题,有些题目是反反复复写,如《一件小事》《最难忘的一件事》《我的老师》《我的家庭》等,小学就开始写,上初中又写,到了高中阶段还在写;学生都厌倦了,只有随便应付。运用“非指示性”教学模式,我们就可以改变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李明 《四川教育》2006,(6):36-36
[案例]《小珊迪》 (一生在熟读课、小组合作探究后提出了“小珊迪的死”是否与法律有关的问题。) 生:“我”让小珊迪去换零钱被马车轧断了双腿该负法律责任,马车车主把小珊迪双腿轧断了也该负法律责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何无人问津?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评传》序刘继才七年前,在拙著《陶渊明诗文译释》(与闵报贵合作)问世不久的一次学术会上,《北方论丛》编辑部的夏麟书先生得知我曾写过历史小说,便约我写一本《陶渊明评传》,拟先在《北方论丛》上连载。他说一定要写得有故事情节,以增强可读性。后来,不知...  相似文献   

19.
《困惑》     
楼屹 《中文自修》2001,(6):34-34
记得我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困惑》,今天写的《困惑》自然与小说无关,只是有感而发。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研究》第八期发表了署名柳笛的一篇文章,题为《<小珊迪>一处笔误》。文章批评“小珊迪”临死前对“我”说的一段话是作者的一处笔误,且提出了自己的修正意见。对文中所持的“笔误”之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小珊迪临死前的这段话本来是作品独具匠心,妙笔生花之处,竟然被简单地视为“笔误”,不能不使人感到愕然。笔者认为,《笔误》一文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