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丁纯 《教育文化论坛》2022,14(1):119-124
鲁洁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德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德育学科的奠基人。鲁洁认为,德育目标是将人带入德育视域,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鲁洁关于德育本质及德育功能性的阐述,对当下道德教育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她提出的德育“享用性、超越性、生态性、经济性、生活性”观点,把准了时代的脉搏,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同样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一直困惑我们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诚然,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非常复杂,有对德育本质的认识问题,有德育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问题,有是否遵循规律开展德育的问题。有教育工作者的认识与育人水平问题,有家庭和社会大环境的问题等等。但我们在习以为常的学校管理中,却往往忽视了对德育“工作化”的认识,德育“工作化”把学校德育实践引入了一个误区,并已影响到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3.
裘指挥 《江西教育》2001,(11):24-25
当前德育实效不够理想的原因,从根本上看主要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对德育过程的本质和特殊性的认识不透。特别是许多德育工作者习惯于把德育过程等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忽略德育过程中的“特殊双主体结构”,未能深刻理解德育过程固有本质赋予德育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内容、方法等的特殊意义。本文拟就德育过程的本质及其特殊性做一点探讨。一、德育过程本质的界说根据唯物论的观点,在事物发展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对象这一内因的能动作用,德育工作者的作用是组织适合德育对象…  相似文献   

4.
根据杜威的德育思想构建生活化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德育思想全面而又系统地构建了生活化德育的合理本质与内核。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文章解释了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把社会生活作为德育的本源与基础,在新课程的教材上体现了回归有意义的儿童生活的主题;“做中学”思想说明了“经验”和“活动”在生活化德育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它们是形成儿童道德品性的重要教育方法;“儿童主体性原则”确立了德育中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发挥儿童主动性,培养儿童的能力和情感。文章从杜威的思想联系德育实际探讨了生活德育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学生发展观。  相似文献   

5.
“以德育为首”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当前,由于人们对德育教育内容、德育教学方法、德育工作职责、德育考核手段等问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模糊认识,致使高校德育工作步履维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形势的要求。因此,要把“以德育为首”贯彻到底,就必须准确全面掌握德育教育内容,认清德育工作职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措施,走出德育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关于德育过程即“转化”过程的德育过程观影响和左右着学校德育实践,而越来越多的社会道德问题也隐显出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传统的德育观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树立起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德育理念,形成道德主体互动“生成”的德育过程观。一、传统德育过程观及其弊端(一)传统德育过程观关于“德育”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反映人们对德育过程本质的把握,但人们关于德育过程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并非都是对德育过程“实然状态”揭示,其中更多的是对德育过程“应然状态”的理性表述。传统德育过程本质观认为,德育是…  相似文献   

7.
一、传统德育中的误区误区之一:“大道理”说教现象.这是传统德育的一大特色.其要害是不结合学生的“问题”实际,也不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当然也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学生往往把这种教育当作“耳边风”,甚至感到“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8.
“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其在德育观上表现为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认识与情感在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活动是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德育实践上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和德育方式的 “双向互动性”。  相似文献   

9.
刘冬梅 《中国德育》2010,(11):87-90
“德育”一词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后,对它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从古代德育到现代德育,从德育理念到德育实效,从西方的德育理论到其对我国的启示等等。德育目标也是德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自建立以来,其合理问题就一直在讨论中。学者们依据自己的见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是相对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信仰式德育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信仰道德教育,它能够促使学生领悟道德的终极价值,实现从“知”到“信”、从他律向自律的提升与转化。信仰式德育的弱化甚至缺位是当前高校德育陷入知行分离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确认信仰式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实现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德育工作细微品性刍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萍 《教育研究》2005,26(10):18-21,70
因人而异、因情而变、融入心灵、多样地、深入细致地开展德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一种特性——细微品性。德育研究应从既具有内在同一性又相对独立的认知、制度和操作三个层面展开,这一认识是德育工作细微品性提出的前提性假设。它的理论依据源于德育本质的“人、精神性、内在性”核心关键词的解析和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针对现行德育工作细微品性的种种缺失,从德育工作的制度化、个案化、体验化、生活化和提升全体教师德育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12.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明确提出要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第一人。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从教育目的引出,以道德教育贯穿其教育思想始终。他的教育思想中所涵盖的以"五道念"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四阶段教学法;管理、教育性教学、训育三大手段的综合运用;公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私人教育交织的教育网络;培养集知识、能力、品格于一身的高素质的教育者等思想却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纷繁复杂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德育受教育者个体需要未得以满足和实现、德育目标“高大全”、忽视德育的个人享用性、德育过程简单化、德育方法粗糙、德育方式简陋、德育评价扭曲等原因,高校德育实效性十分低下。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想与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长期目标,将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创新德育工作方法,走“主体育德”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德育效果从根本上说,是德育力的问题。德育力在于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把握实践的力量。在于思想道德实践关系的力量和德育者的教育力。德育力从实践活动的整体分析,可分为社会德育力和学校德育力。由于青少年时期道德成长的重要性和学校德育的特殊地位,因而提高学校德育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德育力必须通过德育的专业化方能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5.
中职学校要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应在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唯物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认识教育规律和进行教育实践的最基本方法。文章对德育过程中所包含的一些辩证思想进行了分析,旨在提请广大德育工作者自觉运用它们去认识和处理德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试析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当前制约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内外因素主要表现为学分制带来的不适,缴费上学引发的苦恼,高校扩招、信息化社会和独生子女特性的影响,因此,要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德育体制、更新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和创新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现实和未来两个维度出发 ,分析了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原因 ,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 2 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重大意义 ,进而提出德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即确定现代化的德育观念、坚持生活化的德育价值取向、建构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创立科学化的德育方法、构建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设计渐进式的德育内容、建立完善的德育网络、开展积极的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等职业学校要抓住学生心理变化,加强德育。德育形式应体现新思维、新途径,强化思想政治的导向性、道德品质的可塑性、行为习惯的养成性。要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之逐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培养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莨、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本文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提出了一些看法,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适时地安排在导语设计、课文背景介绍、人物形象分析、情境创设等不同环节中,使学生在感悟与体验中提高品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