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卢成林 《学会》2002,(1):19-21
诺贝尔科学奖,是面向全球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经过认真评选决定名次,特授予最高奖赏包括奖金、奖章和奖状.一向为世界各国科学家重视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从美国研究型大学看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外部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以美国研究型大学及其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型大学科研政策、科研环境及人才培养的分析,初步探讨了美国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必须的外部条件和获奖规律性,以期为我国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壮大科学家队伍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4.
你想象过成群结队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一起的情景吗?在6月26日至7月1日举行的第55届德国林道诺贝尔科学奖论坛上,共有44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参加了本届论坛.他们的名字至少在本领域,有的甚至在自己的国家和全世界都如雷贯耳,然而在这里他们显得那么普通.在论坛主会场,主席台上往往坐着六七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观众席的前三排则坐满了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他们的家属;在论坛休息大厅和餐厅里,几十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与大家挤在一起热烈地讨论;就连每天举行的例行记者招待会,也会有4到7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轮流出席.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的提名人与被提名人的情况。中国本土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提名人为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1893-1959),他于1932年提名了约翰·诺斯罗普(John H Northrop)和詹姆士·萨姆纳(James B Sumner)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而最早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提名的中国人乃中国检疫和防疫事业先驱,公共卫生学家、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伍连德(1879-1960)博士,他因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土拨鼠在鼠疫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而被提名角逐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6.
<正>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  相似文献   

7.
穆荣平  廖原  池康伟 《科研管理》2022,43(10):160-171
准确把握杰出科学家成长规律是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前瞻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保障。综合使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组合对1901—2021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的成长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成果的时间集中在35~45岁,其重大科学贡献获得学术界认可的平均年龄在57~58岁,其中,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平均获奖年龄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平均当选年龄呈现下降趋势;(2)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短,物理学等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长;(3)杰出科学家通常拥有良好的科学教育背景,并在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平台进行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在一流的学术环境中成长起来;(4)杰出科学家的涌现表现出较强的群落效应和明显的师承关系,师承关系是杰出科学家成长的重要因素,师从名家可以有效促进科学家成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杰出科学家支持政策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提出了两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出席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科学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或医学奖的总称. 和平年代,人类在体力与智力两个方面进行的大角逐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奥运会金牌的争夺战和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科学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或医学奖的总称.   和平年代,人类在体力与智力两个方面进行的大角逐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奥运会金牌的争夺战和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  相似文献   

11.
孙玉涛  陈灵芝 《科学学研究》2019,37(9):1550-1557
文章以1901-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例,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学术影响以及提名人身份两个方面探究了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影响,采用生存分析法中的Kaplan-Meier分析法和Cox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学术影响中,单篇最高被引频次越高,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越大,但是诺贝尔奖候选人的H指数值对其获得诺贝尔奖不具有显著作用;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提名人身份是瑞士皇家科学院院士或诺贝尔委员会成员的数量越多,获奖概率越大,但提名人身份是曾经的诺贝尔奖得主,对诺贝尔奖候选人的获奖概率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e Nobel Prize has been a prominent research topic in Scientometric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Nobel citation effects, which refer to changes in the cumulative citation counts of publications after authors have won the Nobel Prize.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an exchangeability verification method to ensure sampl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EG) and control group (CG) are indistinguishable based on relatively few covariates. Then, we quantify Nobel citation effects by employing the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strategy. Finally, we combine the matching strategy with statistical tests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clusions. We find that publications in 18 topics hav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Nobel citation effects among the 50 topics in Physics, that is, when authors of publications belonging to one of the 18 topics won the Nobel Prize, the post-award citation counts of their publications would increase. Besides, we find that the Nobel citation effects are long term, lasting for 47 years or more. Finally, we find Nobel citation effects are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for publications whose authors won the Nobel Prize before the 1980s.  相似文献   

13.
肖太陶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594-1600
 吴致远、梁国钊两先生的《诺贝尔奖评委会亏待了吴健雄吗?》这篇文章,对《吴健雄——诺贝尔奖亏待了的华人女性科学家》一文的部分观点提出了批评。本文从七个方面对他们的批评做出回应,并着重就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脑的发现”与“眼的发现”、如何看待诺贝尔奖、“吴健雄的实验够不够好”、“精确与原创是什么关系”等关键问题,做适当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从21世纪以来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专利数据出发,依据钱学森的技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体系层次结构思想,对诺奖成果的科学性质进行判断和分类。诺奖数据显示,近15年来,物理学领域呈现出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平分秋色的局面,而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明显地出现了趋向技术科学一边倒的局面。这意味着,仅从基础科学层次出发不足以实现接近诺奖和提升科技实力的宏伟目标,必须重视技术科学在建设科技强国过程中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在科学界影响巨大。作者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着重对获奖者取得获奖成就的年龄进行分析,并评价了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第二创造区”,提出了有关年轻科学家培养工作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诺贝尔奖看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分析诺贝尔科学奖与基础研究人才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了我国在研究人才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必须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扶植的力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学论文产出状况、受资助前后的变化,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论文产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高质量原创性论文稀少,与诺贝尔奖级科学家获奖前的群体水平差距较大,在科学群体的层级结构中仍处于较低层级;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中的“定时”和“短时”制度有悖于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需要,科研管理应尊重科学规律,还科学研究时间自由。  相似文献   

19.
张庆芝  段勇倩  雷家骕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770-1778
随着化学、生物、新材料等产业的崛起,科学对创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本文以诺贝尔奖科学成果到商业产品过程为切入点,研究基于科学的创新。结果显现,随时代的变迁,商业化的诺奖成果呈现上升趋势,自2000年后已有14个诺奖成果被商业化;51.2%的科学发现诞生于大学,18.97%的科学发现诞生于公共机构;平均而言,诺奖成果从科学发现到商业产品的时间间隔为17.61年;最后本文提炼了三种基于科学的创新模式,分别为"企业主导的创新模型"、"企业与大学或公共机构合作的创新模式"、"新创企业转化成果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授予,截至2001年已有164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因其创造性贡献而获奖。对这些获奖者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多数获奖者集中于欧美国家,尤其越来越集中于美国的少数机构,获奖者最早做出与获奖有关成果的年龄和获奖年龄越来越大、获奖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时间越来越长,多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成为一种趋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