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为学”的基础就是要穷理,而要想穷理就必须读书——朱熹坚信“天理”就蕴涵在圣贤书中,读圣贤的经典之作,是穷理的主要途径。他有关读书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朱子读书法”之中。“朱子读书法”是关于读书方法的阐释,其中包含了前人智慧的结晶以及朱熹本人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浅析朱熹道德修养论及其蕴涵的德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奉"天理"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依此来伸张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和绝对权威性,由此来引导人们认识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朱熹的道德修养论规定的人生的终极轨迹和尽命目标,是追求"天理",扩充"良知",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但是,朱熹也反复强调,在通往圣贤的大道上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人们锻炼坚强的意志,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在论证自己道德修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过程中,朱熹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德育理论,其中的很多成果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韵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研究朱熹治学上的创新精神有重大意义 ,并提出了下列三个学术观点 :1、扩前圣之所未发。 2、格物致知穷理力行。 3、百倍其功 ,不远而复。这三点构成了朱熹治学上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韩愈是朱熹所推崇的"五君子"之一,朱熹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对韩愈多有接受。在思想方面,朱熹对韩愈的"道统观"、"心性论"、"师道"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接受;在文学方面,朱熹对韩愈的接受则更多,特别对韩愈古文创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对于韩愈的人品,朱熹是较多地予以否定和指责的。我们可以从朱熹对韩愈各方面的不同接受中认识到朱熹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成就,即朱熹是一位具有理学家身份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7.
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  相似文献   

8.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理学家朱熹一生热衷研究学问,总结了全面.系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对今天的阅读教学依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朱熹的读书思想继承了儒家传统,强调读书穷理,被称为“朱子读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解读,培养其阅读兴趣,最终提升其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也就是说:研究学问,想探求到深层的真理,其关键在于多阅读。阅读是人们借助书籍这一“人类进步的阶梯”登上文明殿堂的必由之路。它对一个人形成能力和发展智力,是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训练。因此,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显得更为重要。其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作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相似文献   

11.
教育名言     
《辽宁教育》2009,(7):98-98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古来圣贤,未有不重思者,思只是穷理二字。  相似文献   

12.
程端礼     
程端礼,字敬叔,官至衢州路教授,为元代初期教育家,其所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贯彻朱熹的“穷理之要,必在读书”的方针所制订的“教学计划”,自元明迄清,都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教导纲常伦理,程端礼也如朱熹一样,主张“读书明理”。  相似文献   

13.
朱熹书院理念体现在"穷理"与"笃行"的结合,书院在提倡自学、奉行开放与创新中实现自己的理念和目标。这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与方法上以较大启示,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为纪念和祀奉这位大师,紫阳书院应运而生。南宋末,在朱熹故里徽州,当地人士与官员一道建成了第一个与朱熹有直接关系的徽州紫阳书院。明清时期,徽州人外出经商,为怀念故土圣贤,以表不忘根本,亦在汉口建成了紫阳书院。  相似文献   

15.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遵从孟子的“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倾毕生心力从事教育事业,提出了读书穷理、循序致精、居敬持志等教育理念与治学之道。重温朱熹的教育理念,以古鉴今,对清除教育腐败现象,克服急功近利的虚浮心理,构建高校清明和谐的治学风气,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为人处世上,黄宗羲对杨时的软弱无为颇有微词.在哲学思想上,杨时致力于统合北宋五子的思想,开朱熹思想之先声,但仍不免浸染了禅学.编纂者反对后世因为尊崇朱熹之学脉而过于推崇道南学派代表杨时、罗从彦的观点,并订正了《豫章年谱》与《宋史》中罗从彦师事杨时的时间上的讹误.编纂者肯定罗从彦、李侗静中体验未发气象的本体工夫论是对程颢静坐体认天理的识仁思想的深化,是入门的工夫手段,而朱熹的批评是担心此方法之流弊,因此朱熹居敬穷理的二元工夫论已背离了师说.  相似文献   

17.
朱熹理学把理解的目标规定为"穷理",而"格物"和"读书"这两种外求的方式,"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理解方法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知先行后"说更是把理解限定在知识论范围.朱熹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属于知识论诠释学的;陆九渊心学则转向了"发明本心"以"穷理"的思路,内求成为"明理"的关键,"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的理解方法成为达成"明理"这一理解目标的重要保证,"知行合一"说凸显了理解中的实践智慧.陆九渊意义上的"明理"具有了实践论的意味,其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实践论诠释学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以"无欲"、"无情"、"无我"的醇儒作为其理想的人格境界,确立起以"主敬"涵养和"穷理"致知为核心的理性主义路向.然而,在他那凝重的理性背后,却难以割舍对洒落之情的向往.从朱熹对"曾点气象"的矛盾心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大儒那深沉的价值关怀和飞扬的浪漫主义气质.  相似文献   

19.
屈凤英 《现代语文》2006,(9):80-80,47
阅读,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学者们推崇之至。宋代大学者、大作家苏轼曾指出:“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他很正确地指出,从孔子以来(其实也应该包括孔子之前),凡有学问、有知识的人,都离不开广泛地阅读。而朱熹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更是把阅读作为“为学”的根本。直至今日,我们对阅读重要性的体会愈来愈深刻了,而文学作品的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朱熹和陆九渊各自都分别建立了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本体论上,以天理为本,这是朱陆双方的共同点。但是,朱熹以心外之理为最高本体,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天地万物之理在我心中,强调以心为本体,心即是宇宙本原。在哲学方法论上,陆九渊以尊德性为宗,即“先立乎其大者”为宗旨,提倡简易工夫。而朱熹却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兼顾,同时并进。朱熹为学主格物穷理,陆九渊重发明本心。朱陆方法论上的认识差异,是由于他们哲学本体论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