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果仅仅为了"读"而"读",是"假读",是形式化的无效的读。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充分地发挥潜能。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都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朗读的目标不明确课堂上,老师在教学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呢?  相似文献   

5.
靳辉聘 《成才之路》2011,(10):20-20
在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琅琅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我结合《新大纲》谈谈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朗朗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我结合《新大纲》谈谈对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认识。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充分地读",首先要读准,继而在读准的基础上读熟、读好。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是理解的重要手段,读是获得语言材料最直接的途径,是"内化"语言的过程,也是达到"外化"语言的必由之路。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就结合苏教版第七册《九寨沟》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培养情操。的确,对于语文读是根本,只有认真仔细地读,才能较好的披文入情。如何落实新课程的这一要求呢?我在教学中以读为本,  相似文献   

9.
张华元 《成才之路》2011,(24):85-86
"读"是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读的作用,读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相似文献   

10.
赵娟 《考试周刊》2012,(71):44-44
叶老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的根本在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借鉴先哲之言和本校开展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实践体会,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设计了"有效美读诗词"的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提高自身朗读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充分展示祖国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重陶。"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其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慨而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强化读的环节,熟中生巧。  相似文献   

13.
蒋子江 《考试周刊》2011,(32):68-69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读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流露出自  相似文献   

14.
黄炜 《考试周刊》2012,(63):49+109-49,109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具体指什么,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做一番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的重要性。 我们一般把一篇课文的教学分为感知、领悟和表达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对应的“读”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6.
李彩芳 《广西教育》2011,(16):44-45
"以读为本"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读为本"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一种基本方法,甚至是一种教学模式。然而,“以读为本”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大误区。  相似文献   

17.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敏锐感觉,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语感,而且还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知,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都应该重视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18.
语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而朗读训练又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对语感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与语感培养。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学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就必须以读为本,以朗读为依托,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抓住并努力抓好朗读至关重要。结合教学实际,我将从"理解内容,感受语感;激发情感,突出语感;加强训练,培养语感"这三个方面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抓好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9.
叶小军 《教师》2012,(21):82-82
邓颖超同志曾代表党中央号召全国少年儿童要"树立创造性的志向""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而创造是离不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力的翅膀,难道不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光荣任务吗?那么,在读写教学中,用什么方法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文味",然而这种"味儿"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但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入"味"的佳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