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成立大会于1989年4月20日在北京辽宁饭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长期开设书评栏目并有影响的报纸以及全国性书评杂志的代表、全国书评骨干、新闻出版领导机关的有关同志共62人参加了大会。大会在认真、热烈的气氛中通过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章程”,产生了中国书评学会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评界的一场大聚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99年10月17日在北京韬奋中心的“出版之家”举行。七十余位出版社的领导人物、知名学者、书评家济济一堂,听取了工作报告,选举了学会新一届领导机构,讨论丁书评事业的现状及未来展望。中宣部出版局局长朗书林、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卢玉忆参加了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宋镇铃主持了会议。学会秘书长王大路代表学会理事会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的十年历程,总结了学会承办中国图书奖、出版《中国图书评论》杂志和加强书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3.
甘肃人民出版社与兰州晚报联合举办的“我读甘肃版图书”书评征文颁奖大会于1990年12月10日在兰州举行。省、市宣传部及新闻出版局和省版协、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出席了颁奖大会。此次书评征文活动历时半年,有全国12个省市100多名各行各业的书评爱好者参加。从见报的84篇书评文章中评出获奖作品25篇,分别向作者颁发了奖状和奖金。这些获奖书评囊括了《甘肃风物志》、《读者文摘》、《金瓜银豆·小精灵》、《敦煌实录》、《中外著名敦煌学评传》、《甘肃  相似文献   

4.
如何正确发挥书评导向的作用,引导大众读者的读书活动,监督出版社的出版工作,进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当前我国图书界所面临的具有深远社会意义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于1989年8月28日在北京民族饭店召开了书评导向理论研讨座谈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国家新闻出版署的领导同志以及书评界专家学者、出版工作者、记者等五十多名各界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主持。会上,代表们就如何正确发扬书评导向的作用,以及显性导向与隐性导向、软性指导与硬性指导、批评性书评与反批评、书评广告与书评官司、书评导向与编辑意识等许多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这次研讨会是前一时期我国书评工作的一次反思与总结,也是今后我国书评事业的新开端。在此,我们选择刊载了部分代表的发言,以期推动我国书评事业的发展,并希望热爱书评事业的各界人士踊跃投稿,将这次研讨继续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书评业发达的标志之一,即在于它有比较完备的书评检索系统。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威尔逊公司出版的《书评摘要》和盖尔公司出版的《书评索引》。《书评摘要》创刊于1905年,至今已出版了87卷。它以其出版历史悠久、实用性强而著称。为了保证所收书评的质量,它精选了94种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出版的评论性期刊作为书评的资料来源,但又并非这上面所发表的书评全数收入。《书评摘要》  相似文献   

6.
书评应是“评论”,不是“评判”;即便书评人写成了“评判”,也只代表自家看法。不能因为公开发表,就被视为公论。评论还是评判客:现代意义上的书评与过去的书评应该是有区别的,请你对近现代书评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7.
学术图书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资源,由于其书评要求高、难度大,由读者撰写的学术图书书评数量少且缺乏足够的推荐理由和对图书馆有价值的内容评价,较难为其他读者提供信息向导。以重庆大学图书馆自建书评中心的学术图书书评为代表,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书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与"豆瓣书评"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针对学术图书的"结构化书评",并讨论了其组成的必要构件和结构化方式,以期在降低读者撰写学术图书书评难度的同时,提高这类书评信息导向的效率,促进图书馆更好地挖掘和推广馆藏中有价值的学术图书。  相似文献   

8.
1995年9月中旬的乌鲁木齐市,金秋送爽,举城欢腾,喜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恰值此时,全国第二届书评理论研讨会在这里隆重召开。来自全国30余家出版单位、大专院校、报刊社和读书联谊会的热心于书评理论研究的代表,汇聚一堂;一些因故未能与会的代表也寄送了论文,甚至专门托人代为宣读;有的正在高等学府研读书评理论的博士生,还带着论文自费与会。大家兴致勃勃地畅谈书  相似文献   

9.
正"精深阅读、丰富人生",贵州省思南县将在"铜仁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暨2014贵州梵净山乌江石林文化旅游节"举办期间,开展"思南县第六届书评征文大赛活动"。1984年以来,贵州省思南县在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书评征文活动。2013年,贵州省思南县积极响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开展2013年全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22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与在京20余家书评媒体及媒体书评专刊、专栏代表们进行交流讨论,联合票选2009年度十大图书,并当场揭晓投票结果。这次活动成了新闻出版与出版评论界2009年岁尾的又一文化看点。  相似文献   

11.
7月中旬,山东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图书评论委员会在泰山出版社图书编创中心召开图书评论研讨会,与会的14家会员单位代表围绕“编辑如何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做出贡献”进行了探讨。同时还进行了2007年度山东省优秀出版论文和书评文章的评选工作,从参评的近百篇文章中评选出了优秀出版论文22篇、优秀书评文章20篇。  相似文献   

12.
书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艺书评尤为发达,众多的诗话便是有力的说明。但是书评理论很薄弱,书评缺乏理论指导,所评之书不广泛,不系统,散论居多,随意性很大。书评无人说它是一门专门学问。可以说书评在人们眼里尚不成学。近些年来,书评事业有很大发展,书评理论的探索在蓬勃兴起,相继有许多书评理论读物问世。这些著作把书评学大大推进了一步。在诸多学问中,书评可以成为学,成一门独立的学问,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受到社会的关注、承认和重视,这是使人十分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13.
人们之所以会崇敬、仰望《纽约书评》而非《纽约时报书评》,倒不在于前者的作者群有多耀眼,甚至也不在于它所刊发的文章多么有味,而在于它所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思想立场:独立思考、尖锐批判、社会责任,这种立场早在芭芭拉与西尔维斯等人创始刊物的时候就确立了,43年来未曾有变。  相似文献   

14.
我国书评理论研究一直在书评实践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80年代初期,我国书评业刚刚经历了“文革”十年的创伤,当时,对书评心怀余悸者有之,淡漠者有之。在这种情况下,书评界发出了一片“加强书评工作”的呼声,并对书评工作的意义和外国,尤其是美国和前苏联的书评经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介绍,从而澄清了对书评的一些混乱认识,迎来了80年代中期我国书评数量的辉煌;80年代中后期,针对书评质量较低、书评队伍不稳定等状况,书评界又着重对书评创作和书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至90年代初,我国书评的质量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出版的不正之风、低劣出版物等的批评渐成气候,书评对出版物的社会控制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90年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仍要承认这样一种事实,书评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书评还只局限于少数专业书评人员和部分书评爱好者,以及受人之托应付差事者。参与书评活动的人确是面很窄。分析参与书评活动的人面窄的原因,其根本在于书评的路子窄,这主要反映在书评阵地太少上。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出版物和众多读者的国家,专门性书评刊物真是屈指可数。缺少相应的书评阵地,何以发展壮大书评队伍? 书评的形式,除了文字外,声、像书评几乎是很难见到,书评的形式也是一条窄路。怎样冲出窄路,走上宽阔的大路?这是发展书评事业的重要认识。  相似文献   

16.
图书评论学是研究书评现象和书评活动规律的科学。或者说它是研究书评活动的历史、现状、书评现象的本质联系,书评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书评工作的原则、方法的科学。狭义的书评学,专指书评理论,即理论书评学。广义的书评学,指与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科学。它包括理论书评学(书评学概论、比较书评学等),应用书评学(对书评实践和业务的研究)和历史书评学(中外书评事业史、书评家人物史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报纸争先恐后地纷纷开办书评专版或书评专栏,真可以称得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般热闹纷繁。透过这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我们会理智地发现:某些报纸的书评已在不知不觉间走入了误区。 报纸书评的误区,说到底是一种人为误区。也就是说,报纸书评版编辑选择什么样的书评,就会使书评作者写出什么样的书评。否则,书评就难以在报纸上刊载,进而也就失去了书评的宣传功效。由  相似文献   

18.
书评实践、书评理论、书评学是书评发展的三个自然阶段和自然形态,同时也是它的逻辑阶段和逻辑形态。我们称之为书评的三元,也即书评的三种基本形态。书评三元是书评运动的一个体系。书评三元组成了运动着的书评的全部运动,揭示了书评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同时也大致划分了书评研究的基本范畴,构成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职工业余书评队伍发展很快,并已成为书评活动中不可低估的力量。本文仅论及这支队伍的优势及特色。首先,职工业余书评队伍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仅上海市就有3千多名业余书评员。他们原本是分散在各条战线爱读书并在读后喜欢写读后感或评论文章的人,经组织而结合的一个书评群体——书评协会。书评协会通过举办写作提高班,请著名学者,教援讲课、搞争鸣与交流研讨会,等等,创造了一种互相感染的环境。这样,不仅使业余书评得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群众性书评更具深度和力度,而且也体现出业余书评队伍所不可估量的总体实力,同时也为中国的书评事业奠定了广  相似文献   

20.
高建同在《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六期《漫议书评的薄弱点》一文中说,目前的书评,学术气氛过浓,说明性太强,使书评始终绷紧面孔向读者,无法达到在图书和读者中架起桥梁的目的。因此需要在体例与文笔上来一次革命。它应在文学与艺术门类中寻找契合点。写书评时不妨在写作时掺入些情感因素,使其在形式上更加活泼多变,在感情上更与读者沟通。如,我们可以向广义的散文体看齐,多写些日记体书评、书信体书评、对话体书评,报告体书评、抒情体书评,简语书评、写意书评,答问式书评。这些变体书评,既可保持内容的学术性,又有散文体特有的亲切、活泼、自然、丰富多彩的形式特色。它糅进了作者的真实感情,便容易使读者接受,用接受美学的观点说,这才算真正完成了一个作品创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