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本研究以自编的两个测验故事为测量工具,考察了同是9岁的3名不同类型儿童(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心理推测能力的水平及异同。结果表明:这三名儿童都能对自我和他人行为进行预期,但他们都没能通过错误信念测试。其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朱某很难理解自我和他人愿望,他和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王某又在理解他人消极性情绪上存在缺陷。相比较而言,正常儿童的心理推测能力最好,其次是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再次是轻度智力障碍儿童。  相似文献   

2.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72名3至4岁幼儿为被试,通过实验法考察了语言干预法、假装游戏法、言语假装游戏结合法这三种心理理论干预法的干预效果.结果表明,三种干预方法均能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但言语假装游戏结合法的干预效果最好.教育者应该在让儿童进行假装游戏的基础上给予言语引导,帮助幼儿在假装游戏中更好地领会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假装游戏能力的显著缺乏是孤独症儿童的主要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依据之一。虚构客体是假装游戏的表现形式之一。采用单一被试研究中的跨行为多探测设计,通过视频示范对一名孤独症儿童的虚构客体游戏技能进行干预。结果表明,视频示范策略有效提升了孤独症儿童虚构客体游戏行为的数量,促进了其假装游戏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孤独症儿童在欺骗情境中的行为判断及意图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采用动画形式呈现欺骗故事情境(欺骗他人/欺骗自我) ,考察孤独症儿童对欺骗行为及意图的理解。结果表明,在欺骗行为判断的问题上,孤独症和匹配组儿童的表现没有差异。孤独症儿童对于欺骗他人的意图理解差于正常儿童,也不如他们自己对欺骗自我的意图理解。两组儿童在欺骗任务上的表现提示,孤独症儿童通过错误信念任务并不等于达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心理理解水平,欺骗他人与欺骗自我的意图理解可能基于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研究证明,假装游戏是幼儿早期进行学习、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普通儿童在24个月左右时开始出现假装游戏行为,发展至7岁时逐渐成熟。孤独症儿童的假装游戏能力发展却存在诸多的困难,如果没有刻意引导和有效策略的介入,孤独症儿童很难获取假装游戏的内容和规则等信息。而假装游戏能力低下又成为阻碍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者决定从假装游戏入手,通过提升他们的假装游戏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假装游戏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48名3~4岁儿童为被试,借鉴以往假装游戏的干预方式,对幼儿进行假装游戏训练,以此探讨假装游戏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戏组儿童的心理理论后测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即假装游戏的训练促进了3-4岁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2)在后测的心理理论任务总成绩上年龄效应极其显著,即训练后,实验组4岁儿童与3岁组儿童在心理理论成绩上差异显著.假装游戏可能通过游戏中的角色、实物转换,即用一个物体代替另外一个物体或想像一个不存在的物体、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研究中的跨行为多探测设计,以成人与同伴混合视频示范作为干预策略,嵌入动机操作的原理,对一名孤独症儿童实施以玩偶为中介的虚构客体游戏行为的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孤独症儿童在干预期的目标游戏中表现出的与视频脚本一致的假装游戏行为数量显著增加,并能够得到良好的维持;在未经教学的游戏情境中能够表现出恰当的虚构客...  相似文献   

8.
假装、假扮看似儿童的游戏与胡闹,实际上是儿童学习的开始,是儿童戏剧天性的萌发。文章透过儿童的假装来思考儿童的戏剧天性。儿童早期的"动作(Acts)假装"是儿童戏剧天性的表现,同时假装游戏又为儿童实现角色扮演提供了载体。在假装游戏中,儿童的戏剧天性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理论,我们看到正常儿童在心理和认知发展过程中,通常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等相关活动来实现对事物的把握;又通过对游戏在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中的特殊作用和孤独症儿童所具有的心理低龄化的特点的分析,以及学习国内外孤独症教育康复中游戏运用的成功经验,我们设计了通过游戏教学和活动,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3~8岁儿童假装理解和绘画理解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十几年来,研究者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较多地转向了对假装的研究,尤其是对儿童假装理解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绘画的理解与对假装的理解也一样可以看作是一种表征行为。本研究对120名3~8岁的中国儿童进行研究,验证了Lillard2002年的研究中的一些结果,同时发现在本研究中的各问题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儿童和欧洲儿童的通过率存在着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