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还是短好     
我馆一些同志非常喜欢看《图书馆杂志》,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偏爱,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文章短小耐看。  相似文献   

2.
蓝冰 《新闻爱好者》2009,(5):100-101
农业文明与诗意的心灵:我出生于农村,对体力劳动有一种偏爱。我有点偏狭地认为,只有直接接触土地、农具、庄稼的劳动才是真正的劳动,才更有诗意。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我称之为工作。这二者有形式和内容以及动机的不同。农业文明的劳动为了生存,工业社会的工作为了享乐和欲望。这也许是我对农业社会的偏爱有关,或者这和我出生于农村有关。  相似文献   

3.
因为本人喜欢阅读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报刊,也常给这些报刊投稿,所以对《新闻与写作》也格外偏爱,可以说是期期精读、细细品味。我觉得这份刊物除了其版面清晰、定价合理之外,主要是其内容丰富、栏目众多、信息量大、知识面广、精品文章多;指导性、实用  相似文献   

4.
马瑞芳 《大观周刊》2011,(32):120-120
情绪、情感,经常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初中生由于其年龄较小、知识根比较底浅,又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富有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在日常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感化、熏陶。我的做法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摇摇 《出版参考》2010,(6):30-31
玩的就是心跳,女记者偏爱“快闪”行动 今年25岁的刘颖是重庆市万州区人,出生在军人家庭中的她从小就跟男孩子一样,喜欢新鲜、刺激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我是个农民,喜欢写稿。乡里人对我这样的“土记者”是很欢迎的,总是热心提供线索,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我就真正成了农民的代言人。在我的剪报本中,大都是农村见闻、农民呼声、农村随笔。有几篇农村来信刊出后,还受到了江山市领导的重视。象《农村劳力盲目外流应引起重视》一  相似文献   

7.
为亿万农村娃做“精神套餐”──“农村少年丛书”策划漫谈何民胜一我出生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十多年,对农村孩子的生活是比较了解的,他们中有相当多的人上不了学,买不起书。但是,他们又都渴望读书。我到了少儿出版社后,就一心想为农村的孩子多编多出一些他们喜欢...  相似文献   

8.
要提高言论稿的命中率,我认为出好标题很重要。一个好标题不仅能起到“点睛”作用,往往也能引起编辑同志的“偏爱”。近三年来,在我被刊用的言论稿中,许多标题都是一字未改。 一、善用新名词。1995年7月中旬,我从一份报纸上看到,江西九江县农村,一些种养能手被政府推上“讲台”或被农民请进家门传授各类科技知识和创业经验的消息。于是,我就结合一些演员  相似文献   

9.
钱峰 《新闻实践》2011,(10):36-37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与基层打交道的记者,近10年的新闻采写经历,我结交的基层朋友也较多,他们源源不断地为我提供素材。作为生长于农村、有幸走到城市的我来说,喜欢走基层这种采访和写作的方式,或者说是生活方式。在不断走基层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同时为基层、百姓办些实事,让我觉得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让我心底更为踏实。  相似文献   

10.
从记者个人来讲,锻炼作风靠自觉性,关键要把握思想感情。 我当了27年记者,基本上是跑农村。时间长了,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也采写了一些有影响的在全国获了奖的作品。所以,人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呼我为“农家记者。” 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工作问题,历来都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我当农民记者,觉得工作既艰苦又光荣。因为我们采编的农村广播节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县和县以下的干部及农民群众。要办好这个节目,就得经常下村、下户采访。走十几里、几十里路,那是家常便饭。很多村民居住分散,就不得不住  相似文献   

11.
每次来三联书店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在这里,轻柔的音乐成为一种背景,文质彬彬的买书人构成了书店一道独特的风景。喜欢三联的图书排行榜和新书推荐,使得像我这样疏于逛书店的人随时了解最新的图书信息。喜欢二层陈列的画册,其中蕴含的美不时震撼着我的心灵。地下一层的社科、文史类图书,哲学、教育、人文、传记等,应有尽有。最喜欢的还是从地下一层到二层的旋转楼梯,可以坐在上面津津有味读书。也曾与一些朋友探讨过三联书店的生存之道,共识有二:一是因为三联书店出版社的丰富资源,二是因为其服务的对象明确。一直很偏爱三联书店也正是这个原…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农村知识青年,也是《新闻知识》的一个忠实读者,喜欢写新闻报道,高中毕业回农村后,便主动将当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写成稿件,寄送给新闻单位。几年来,我写的稿件,县广播站采用了一些,有的还登上了地、省级的报纸。当地的一些群众看到电台、报纸都采用我写的稿件,便称我为“秀才”。  相似文献   

13.
玉凤 《出版参考》2010,(11):15-15
程茹喜欢在公司对面的蓝枪鱼餐厅吃午饭。她偏爱那里的牛柳饭,还有那里的爵士乐,西德尼、贝彻、邦克、约翰逊……去的多了,老板娘会把靠窗的位置特意留给她。因为在这个位置上,可以看到小小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图书馆工作者,我是爱书的,尤其对于谈书讲书的书,似乎更有一种职业的偏爱,特别感兴趣。若有所见,不免要浏览一番。这如同青年人喜欢看电影一样,只有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之后,才会感到极大的满足。最近,看了郑逸梅先生的《书报话旧》(学林出版社1983年出版),我又有这种感觉,并且十分强烈。郑先生生动亲切地叙述,如同讲故事一样有趣;而书中真实丰富的内容,又如在我眼前展现了一幅图书出版界的历史画面,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这是我知识贫乏的缘故。但它的确是我渴望见到而还未见到过的历史记录。在书中,他讲了上海最早的铅印机构和赛铜字  相似文献   

15.
叶进 《新闻前哨》2006,(6):19-20
2005年,我在《荆门日报》主办“县乡新闻”,这个专版每周出两期,实际上是个“农村版”。我常在下乡采访时,向基层干部和爱看报的农民朋友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办的这张报纸,究竟有多少农民朋友在阅读?大家最喜欢看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看的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我为我的家庭也建立了档案。闲暇时捧起它们翻看几页,以往那斑斓多姿的美好岁月,便在回首中再现。我喜欢我的家庭档案,那里记载着我的家庭走过的每一步,是我的家庭缩影。我原是一名教师,出于个人习惯,日常生活中我总把各种证、票等有意保存,结婚后爱人的一些材料也被我收集起来,分类存放。可能是我对有字的纸有特别的感情,有特别的偏爱,多年下来家里装在纸袋里、纸盒里的各种纸张攒了许多。但当时并没有档案意识,也不懂得归档。1999年我调到了档案局工作,每天看到库房内规规矩矩、漂漂亮亮、排列整齐的档案和条理清晰、…  相似文献   

17.
撞“蛋”     
我小的时候,并不十分喜欢过年,原因是农村里拜年太麻烦,而且没有什么好处。通常,我叔家的孩子会先来我家拜年,他拎来的东西,我们不会打开吃,而是由我拎着送到我舅家去。然后,我姑家孩子拎来的东西,我再拎到我叔家去。这中间  相似文献   

18.
因对陕北民歌和民俗文化的偏爱,我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到陕北农村采访了。几年来,我似乎从这块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找到了一种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心中常常涌动着抑制不住要表达的渴望。寻歌谣寻出了个“庄稼汉”作为京城一名文娱记者,对如今大量充斥各传媒的流行音乐已司空见惯,但总觉得其中缺少点什么。几年来,在采访了各类音乐家后,心中渐渐产生一种萌动,自觉不自觉地在寻找着那点欠缺  相似文献   

19.
黄裳先生是我十分偏爱的一个作家。他的书我从少年时代一直读到现在,依然兴味十足。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早年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就读,文章中所说的人和事让我这个  相似文献   

20.
“你喜欢什么书?”这个问题我本来答不出,现在试一试。先说空话,再举实例。我所喜欢的书就是读了和没读不一样,而且还可以时时再读,每次都和没再读不一样,因此心里很高兴,这样的书我喜欢。我不喜欢的书是读了和没读一样,也不想再读,若再读还是等于没读,因此心里不高兴,不用说,这样的书,不读也知道讲什么的,我不喜欢。举一个例就是《论语》。小时候读过,和没读过不一样。有些话,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