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青 《河南教育》2018,(12):107-107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自从教以来,张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以“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学生为中心,有的放矢设计课程、恰当运用实践案例、准确把握核心概念,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潮起来、强起来,把思政课真正讲到了学生心坎儿上。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时代都有特殊的环境、主题和任务,思政课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其思维、内容和方式。技术的特点是赋能,数字技术作为这个时代有力的引擎和工具,能够切实推动思政课理念“新”起来、资源“多”起来、方式“活”起来、效果“强”起来,契合了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需要。但数字技术在赋予思政课“大平台”“大课堂”“大师资”等新动能的同时,也面临着育人主体数字理念认识不足、数字素养参差不齐、数字资源整合利用不够、数字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等现实困境。要依托数字技术,在理念创新、主体参与、内容供给、方法采用、环境保障等方面着力,系统推进数字化时代的“大思政课”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线教育与校园课堂相融合的SPOC模式为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高职思政课SPOC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效果“好”起来。该模式主要有课前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准备阶段、线上教学实施阶段、线下教学实施阶段三个部分构成。通过调查发现,高职思政课SPOC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升,满意度显著提高,学习的效果也不断彰显。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高职思政课SPOC模式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新要求,“大思政课”理念应运而生。“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统筹把握“两个大局”的大格局、用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创新的大视野、协同全员全过程全社会的大资源。善用“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复杂形势下思政课“活”起来的重要方向,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间性的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思政课”建设应坚持联合思维,促进师资多元化;理论联系实际,“内”与“外”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渠道,建强课程群;开拓育人格局,纵横联动,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5.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指导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理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思政课必须担当的政治任务。以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融入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三课为例,“大思政课”引领下的高中政治主题教学依托大主题、大主线和大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智慧。  相似文献   

6.
中学思政课理论性较强,加上中学生缺少对社会的足够关注,因此学起来常有枯燥乏味之感。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中学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由“厌学”转为“乐学”,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应对的一个挑战。有效的课堂教学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来实现,本文试图从课堂教学中的“六个点”入手,探讨推进中学思政课有效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高质量结合指明了方向,即讲好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强调通过加强与现实对话以达“育人”目的。高校地处特定的区域文化之中,必将长期深受地方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精神,这是极富开发价值的现实教育资源。遵循“大思政课”建设的逻辑,挖掘一切育人资源、发挥一切育人功能,将地方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是“扎根中国大地”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要贯彻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善用“大思政课”能有效提升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基,“大思政课”教学内容铸造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魂,“大思政课”教学方法夯实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根。践行“大思政课”理念,要因材施教:培养“大先生”,建设善用“大思政课”育人“大队伍”;因事而化:化用新时代“大事件”丰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因时而进:开展凸显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以及“互联网+”新态势下的思政课创新教法;因势而新:建设“大课程”体系,搭建思政课教学“大平台”,应用协同育人“大机制”。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是意识形态性,而一定的意识形态是指导一定的价值观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真理性和道义性的统一。作为本质是“讲道理”的思政课,旨在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的“道”(即人民的道义性)和“理”(即科学的真理性)。思政课的本质决定了思政课的功能是通过理论教育达到政治认同,这需要把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需要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结合起来,“以育人为本”。增强思想性、理论性是体现思政课本质的根本要求,增强亲和力、针对性是实现思政课功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由于独立学院及其学生都有着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特点,使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比普通高校更严峻的困境。为此,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把影视教学法引入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全方位的刺激,提高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范式创新。“大思政课”的出场既遵循了课程发展规律、回应了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最新动力。相比传统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在育人理念上的视野格局更加宏大,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利于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要通过善用“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和思政全课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使“大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对于建设“大思政课”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思政课教师讲课能力,需要在知识素养、教学技巧及氛围营造上下功夫,实现“有话讲”“会讲课”“能讲课”,以持续有效地提升思政课教师讲课水平,有效推进“大思政课”构建。  相似文献   

13.
<正>育人之本,在于立德。用好“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多年来,铜罐驿实验学校始终立足自身实际,坚持挖掘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围绕思政教育阵地、队伍、课程及评价等进行探索创新,逐步构建形成以传承红岩精神为主题主线的“大思政课”,帮助乡村娃筑牢“红岩魂”。2022年,铜罐驿实验学校被评为全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相似文献   

14.
与以往思政课不同,“大思政课”立足“三全育人”理念,注重全员育人新形态,倡导全过程育人新格局,强调全方位育人新实践,要求思政课达到“全员参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理想状态。“大思政课”是决定新时代思政课命运的关键一招,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新保障,为思政课一体化衔接指明新思路,为思政课有效融入社会提供新机制。为实现理想状态的“大思政课”,要加强思政课主体建设,形成思政课育人共同体;推进横向协同与纵向贯通一体化,构建思政课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以思政课堂为主、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打造思政课全方位育人形态。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应成为“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阵地。笔者将“二十大”精神融入“唯美思政课堂”,充分发挥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赋予“唯美思政课堂”信仰力、注入唯美思政课堂生命力、促进学生“知信行”的转化力,从而让课堂“立”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相似文献   

16.
“金课”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标准是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标准。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现思政“金课”建设的有效模式。基于“金课”视域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探析从方向和方法层面呈现了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的内涵,思政“金课”是思政课质量提升的体现,混合式教学法则为打造思政“金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大的思想根基。红色校史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入挖掘、利用好红色校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推动高校“大思政课”走深走实,真正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造“离学生最近的思政课”,更好地发挥红色校史文化立德树人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政课的重要资源,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与教育意义。数字化技术能够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有助于赋能高校思政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打造思政金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把握“Z世代”大学生的特质,运用数字化新技术,开发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创意产品,搭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共享平台,探索分享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宋祺  刘学伟 《河南教育》2023,(12):33-34
“大思政课”建设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的重要部署。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主动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本研究分析了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创新“大思政课”顶层设计,形成三级育人新局面,推动“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健全“大思政课”评价体系,形成评价反馈新机制,从而推动民办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20.
高校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是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对拓展思政“金课”建设广度、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温度、加大大学生知行合一力度具有重要价值。高校构建沉浸式“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必须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传统和延展、信度和效度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多课贯通”教学载体、挖掘“嵌入耦合”教学资源、打造“跨界融合”师资队伍,不断推进“大思政课”育人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