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邵雪航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3):126+128-126,128
本文主要针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提出模块化课程体秉的设置.根据此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秉模式特点,以市场计算机职生人才需求调查为基本依据,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出发点,通过综合和具体的工程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尽早转化为“职业人”,也是体现其办学特色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个性化人才培养是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分析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论述基于个性化教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设计分层分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探讨在模块化课程设置、专业课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专业改革和教学实践培育专业特色,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3.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人才分类培养的精神,探讨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IT产业发展以及学校自身特色和办学条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进行科学定位。提出一种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方便各高校根据自身专业定位来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模块,构建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旨在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优秀师资.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生的培养更需要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同时,师范专业认证的开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构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提出一种新的挑战.本文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基于“自主发展的互动性”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一些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两点为宗旨.本文简单的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断追寻计算机技术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展教学与科研。自1984年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先后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科专业。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3年开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具备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硬件系统维护和计算机网络集成的技术应用型高级实用人才。其人才规格设计为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的知识结构、发展现状和典型技术;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应用能力;具有较全面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为达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对学生的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培养方法上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加强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多种实践环节的训练。本专业现有电...  相似文献   

7.
高职模块化课程设计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结构的分析,深入地探讨了课程模块、能力模块和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出能力本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建设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如何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提出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社会上计算机硬件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学生计算机硬件能力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专业建设中突出计算机硬件特色,通过3个层次4个环节,重点加强计算机硬件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建设.使学生的计算机硬件分析与设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专业人才应备能力的要求,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采取"四化"课程群CDIO项目体系,即模块化、群组化、项目化、责任化。以学生多元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课程间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学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教学质量提高为抓手,构建了新型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既顺应了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满足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以项目作为课程之间联系的纽带,注重学生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及职业能力等多元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秋生 《教育技术导刊》2012,11(12):195-197
在分析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算法不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算法知识不仅广泛地用于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中,同时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教学实践,对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算法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本方案的特点是: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面向不同教学要求的模块化的知识框架,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软件系统建模和分析中强化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有必耀对此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室建设进行优化。从和谐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出发,立足于专业的系统化、模块化、特色化,介绍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验室建设优化的思路,构建了一种新颖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和实验系统。进而探讨了和谐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实验室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旨在使本专业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以"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原则。本文将对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学科能力可以归纳为计算机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等,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社会需要更多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优良岗位技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类高素质人才,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素质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持。文章围绕职业岗位视角下计算机应用技术高水平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分析传统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模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通过对产业链的梳理分析岗位群,根据岗位群设计课程群,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有必要改"知识传授为导向"为"能力培养为导向",重新构建凸显"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着眼能力"特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以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课程体系中第二层次的重点核心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与专业相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并在建设多元化教学资源平台基础上将能力培养渗透整个专业学科课程教育中,全面提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兼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科专业和师范教育专业特征,培养的人才面向IT企业和教育领域.针对计算机师范专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企业合作、与学校合作、与政府合作的校企合作大思路,并给出了具体的校企合作案例.广泛的校企合作在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行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适合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现代产业结构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信息技术地位逐渐提高。当前中专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也无法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所以,中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建设并完善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认知以及实践能力。本文简要分析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教学体系建设策略,希冀促进中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创设多元化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门课程需要使用计算思维进行工程实践,但是学生的计算思维还不够强;课程本身工程实践性较强,需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需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和课外活动四个教学环节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