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部活的报纸编辑学──读范敬宜《总编辑手记》余振鹏读范敬宜同志的《总编辑手记》,除了觉得新颖之外,还有一种兴奋的情绪油然而生。也许是因为作者的思维活跃,能激起读者同他一道思考,并引发出一种促使你急于往下读的兴趣。读完以后,我便高兴地向一些同行推荐这本...  相似文献   

2.
人民日报《总编辑手记》最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范敬宜同志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以来,经常在“值班手记”上写下一段段批语,这些“手记”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关于新闻宣传  相似文献   

3.
总编辑三题     
总编辑究竟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其地位、作用、职责是什么?在新闻学研究中专论不多,总编辑的概念在新闻界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安岗在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学生作系列专题讲座时说:“我觉得总编辑这个题目,应该是新闻学应有的一章”(见《新闻记者》1988年第8期)。此话触及到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总编辑这个“角色”,不仅是关系到总编辑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报纸、节目的方向、特色、开放程度以及所有采编人员的“思路”问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市党报总编辑这一工作角色,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职位,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总编辑的角色定位,笔者以为应当是:思想者、策划者、组织者、采编者、经营者、拓荒者。  相似文献   

5.
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所著《改版——一位报纸总编辑的手记》已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从2003年7月15日~9月2日这50天,是《经济日报》筹划改版的50天。在这段时间里,作者编报之余每天写手记一篇,在对《经济日报》改版林林总总事情的夹叙夹议中,还阐发对于新闻学、传播学的精辟分  相似文献   

6.
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向来不愿出书”,却应新闻界同行的要求,于今年初出版了一本《总编辑手记》。写值班手记是《人民日报》的传统,凡值班的老总和总编室负责人都要认真写值班手记。范敬宜于1993年秋到任接过这本手记后,在原有基础上扩充了很多内容。一是增加了对当天报纸内容和版面的评点,有表扬有批评;二是借题发挥,阐述对新闻宣传业务的意见、主张;三是对前一阶段的宣传报道作一些小结,对下一阶段的直传作出部署、安排。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基本上每天坚持写这本值班手记,不知不觉写了三四十万字。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7.
地市县报要繁荣新闻评论,我认为关键的措施,就是总编辑要“扛大旗”。在笔者的案头,有两本地市报总编辑撰写出版的新闻评论集。一本书名《言路》,作者是鹤岗日报总编辑傅玺政(笔名于是乎);一本书名《梁溪杂谈》,作者是无锡日报副总编辑陈玉。拜读这数百篇的新闻评论,一种崇敬心情油然而生:他们不愧是地市报总编辑中勇“扛大旗”的佼佼者。不可否认,目前地市县报的新闻评论很不景气。在一些地市县报上,社论几乎绝迹,而本报编辑部、本报评论员、署名评论文章,也是“屈指可数”。而质量呢?据1988年度、1989年度江苏省两次好新闻评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刊物上,常见的是一些报纸的总编辑撰文,对记者、编辑如何做好采编工作提出要求,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而记者、编辑对总编辑形象发议论的文章似乎还不多见。在此,略陈管见,求教于前辈领导以及一些新上任的“老总”们。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刊物上,常见的是一些报纸的总编辑撰文,对记者、编辑如何做好采编工作提出要求,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而记者、编辑对总编辑形象发议论的文章似乎还不多见。在此,略陈管见,求教于前辈领导以及一些新上任的“老总”们。一、总编辑应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中外报业史上不乏这样的先例,有些办报人就是杰出的思想家。倘若今天都以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老总”,未免过于苛  相似文献   

10.
地市县报要繁荣新闻评论,我认为关键的措施,就是总编辑要“扛大旗”。在笔者的案头,有两本地市报总编辑撰写出版的新闻评论集。一本书名《言路》,作者是鹤岗日报总编辑傅玺政(笔名于是乎);一本书名《梁溪杂谈》,作者是无锡日报副总编辑陈玉。拜读这数百篇的新闻评论,一种崇敬心情油然而生;他们不愧是地市报总编辑中勇“扛大旗”的佼佼者。不可否认,目前地市县报的新闻评论很不景气。在一些地市县报上,社论几乎绝迹,而本报编辑部、  相似文献   

11.
刘汉宏 《青年记者》2012,(31):58-59
本文研究的报纸总编辑(以下统称总编)在报社里是第一把手,即总编辑亦任社长,或者社长空缺,总编辑负责全面工作。总编辑形象的好坏,关系到自身发展,关系到所在报社的社会形象,笔者认为,报纸总编辑需要努力塑造"三善"形象。善于演说善于演说能为总编树立起口才好的形象,可提高总编的领导魅力。善于演说是总编的一种重要能力。不同的演说风格,不同的演说水平,会  相似文献   

12.
总编辑舆论把关难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是宣传思想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报纸总编辑肩负的重大责任。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人心;错误的导向或局部错误的导向,则会产生消极的严重后果。报纸总编辑的责任就是动员和组织办报人员,认真采编稿件,精心组织版面,准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党委和政府工作部署的顺利实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就报纸总编辑在把握舆论导向中的难点问题谈点初浅看法,以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3.
地市报总编辑的重要任务是什么?精力应该放在哪里?根据10年来的体会,我认为主要是六个字:策划、把关、带队。策划这里所说的策划,是指根据党的中心工作和对宣传工作的要求,对报道什么和怎样报道的思考与设想,目的在于提高报纸质量,创造竞争优势,达到宣传的最佳效果。从报社来说,总编辑、部主任、采编人员,各自处在不同的策划层次。就总编辑来说,重点是要抓好阶段性报道策划、战役性报道策划和对某一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划。总编辑抓好报道策划,要体现两个意识:一是超前意识,即要想在部主任和采编人员之前,要有一定的预…  相似文献   

14.
总编辑还不会写文章?你这不是闲着无聊说废话?!且慢,拿报刊登载的病句考一考出版社总编辑,是不是都能及格?拿出版社总编辑写出来的文章剖析一下,是不是都能达到通顺?即使及格了,通顺了,也未必够得上“会写”的水准;“会写”还意味着词藻、文采、逻辑、风骨……编辑的职业如同作家一样,成天同语言文字打交道,即使是美术、音像、电子出版物,其表达手段也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企业报的一名总编辑如何有效地为自己的读者服务,做到挂上不离下,靠下不离上,提高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本文从总编辑应增强“读者意识”这个角度做以论述。 所谓总编辑的“读者意识”,就是作为一名报纸工作的总设计师、总决策人,在安排采编业务时应该具有的、以读者为最终服务对象,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以使报纸这一媒介在读者心目中发挥最佳传播效果的一种观点。也就是说,要有在“编辑工作中时刻想着读者”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6.
总编辑怎样才能合理使用新闻人才呢?这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面较为广泛的复杂问题。实践证明,在诸多因素中,总编辑应当注意把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环节: 第一,用当其时,珍惜“最佳时期”何谓“最佳时期”?目前人才学界有两种解释,或日两种公式,其一:“基本成熟期” “最佳年龄区”=人才的“最佳时期”。其二:“基本成熟期”  相似文献   

17.
人民日报前总编范敬宜同志,堪称我党新闻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典范之一。其典范性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总编辑手记》一书中(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4月版。以下简称“手记”)。手记是范总在业务值班时,针对人民日报的稿件、版面等中反映出的问题、经验而及时写出的指导意见或短论汇编。正因为不是为出书而写,手记内容虽少了所谓理论框架,却是格外生动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政治家办报的种种特色和风采。  相似文献   

18.
范敬宜著《总编辑手记》最近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范敬宜于1993年9月至1998年3月就任人民日报总编辑4年多的期间内,基本上每天坚持写  相似文献   

19.
报纸是为读者办的,是办给读者看的。所谓总编辑的“读者意识”,就是作为一名报纸工作总设计师、总决策人在安排采编业务时应该具有的、以读者为最终服务对象,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以使报纸这一新闻媒介在读者心目中发挥出最佳传播效果的一种观点。也就是说,要有在“编辑工作中时刻想着读者”的使  相似文献   

20.
正妙笔点睛,神采横生。这不仅出自画家非凡之手,也常常源自作家的神来之笔;但是你是否知道它还是报纸总编辑们必备的功夫?天天报纸的编辑记者都要把大量采访报道送到总编辑手中,总编辑"看大样"时,不但要删繁就简,选精拔萃,排兵布阵般安排版面,还会忽然亲自动手动笔,为某一篇文章重起一个题目。别小看这个改题。这一改,如同点睛一样,往往使一篇文章要义陡现,精神突显,好像睁开眼睛。文章便抓住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