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教是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本文在对中国古代礼仪教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道德转型的时代背景,阐述古代礼教的德育功能、礼仪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联、古代礼教对当代学校礼仪教育的启示等,提出现今学校要正确对待古代礼教,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创新礼仪教育的理念、内容、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渗透着古代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深入发掘这些传统的道德礼仪文化,并以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这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 ,通过对中国古代礼仪资料的梳理和分析 ,结合今天中国道德建设、礼仪活动的实际进行研究 ,得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礼仪的结论。重点揭示礼仪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 ,认为礼仪是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外在形象 ,是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范式 ,是公民道德实践形式。礼仪具有精神疑聚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当代中国道德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的原因之一 ,就是没能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指导 ,结合现实道德生活 ,批判地继承传统礼仪 ,有步骤地建设社会主义新礼仪 ,就是没有充分发挥礼仪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出社会主义新礼仪建设的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探讨中国传统礼仪在尊师重教层面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呈现中国历史长河中先生和弟子之间的礼仪规范,揭示传统礼仪对当代师生关系重建的影响,为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建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其蕴含的核心内容极为丰富,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把传统"仁爱""礼仪""诚信""包容""孝悌"的厚德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统一起来,改善思想教育的方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是探索适合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孔子维护并完善周礼,形成礼学文化,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而奠基,其礼学思想价值在《论语》中有系统化的表述。《论语》中的传统礼学是现代秘书礼仪的传统文化根源,可以与中国现代礼仪进行对接,为秘书礼仪实践提供基本原则及文化依据。我们学习传统礼仪文化时,不是将古代的礼仪文化生搬硬套,而是更多地关注其精神内质的传承性,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现代礼仪精神和形式中,从而贯通上下。  相似文献   

7.
我们现代中国人在礼仪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而传统文化礼仪源远流长,传统礼仪在古代上下汗马功劳,让中华文明继续至今。所以,中学生将成为弘扬优秀传统礼仪的新生力量;采取"拿来主义",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对待中西方礼仪文化的交流碰撞,从先贤遗留的珍贵文化遗产中汲取精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历朝历代礼仪制度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满清文学作品《儿女英雄传》为例,以其中涉及到的满族礼仪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当代满族生活方式和文明习俗的现状,发掘它与当代社交礼仪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取其精华,加以发扬,从而做到在保护传统文明的同时,复兴中华礼仪文明的光辉。  相似文献   

9.
张眉 《文教资料》2011,(36):228-230
中国古代礼仪种类繁多,延续至今,影响深远,本文从昏礼和葬礼两种礼仪入手,分析这两种礼仪的过程以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古代礼仪的作用和意义.从而为今天的发展和继承有所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对社交礼仪的不够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求职心态,谈谈求职中应注意的礼仪知识及面试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和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当下,礼仪作为国家传统文化和公民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彰显出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蓬勃发展的根本,在新形势下,加强礼仪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整体水平。因此,本文研究了礼仪教育的内涵和功能,重点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古训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殊的文体,在培养孩子处世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弟子规》和《格言联璧》二书,较有代表性地记载了古圣先贤在培养孩子处世能力方面的思考,特别是对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谨言慎行等道德规范做出了具体的阐述。学习传统古训,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教育资源精华,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礼仪教育和守法教育等公民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是新时期社会道德的践行者。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校园,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减缓违法犯罪升级。对当代高中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高中生礼仪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重视,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应该从课程安排、语文课堂教学、营造氛围、挖掘家长资源等方面对学生加强传统礼仪教育的应对策略,对于指导高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家庭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性格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功效。在现代家庭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礼仪这样一种行为表现方式,家庭礼仪的教育与实践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塑造当代青少年道德人格的重要方式。因此,应重视家庭礼仪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浅谈高职学生的礼仪课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在高职教学中开设礼仪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礼仪课的如何开展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受到近代教育理念的规限,我国当代各级教育长期受西方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体系的影响和浸润,再加之片面引进重商主义而忽略了与之配套的禁忌文化,由此,造成了中国一度或长期存在禁忌礼仪短缺现象。学校礼仪曾被视作是虚伪人性、资产阶级情调以及封建主义的代名词。近年来校园暴力恶性案件的上升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高校扩招在换来高校经济利益以及普及教育方面益处的同时,也中断了绵延中国两千余年精英教育的传统。家长和学校对传统礼仪的陌生化态度,导致包括弑师案件的频发,而中国古典的礼仪和近代国际礼仪知识的强化和普及,有望恢复古已有之的禁忌文化传统,限定青春期民众的向恶本能,并及时消融大中学生的青春期暴戾心理。  相似文献   

17.
从“礼仪”谈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 ,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标准和依据。古代的家庭教育正是按照礼仪的规定 ,从子女幼年时期开始 ,以学会“做人”为宗旨 ,训练、教育和培养其具备“做人”所需的能力和品德。并以自身的行为、举止 ,感染和影响子女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磨炼他们的意志 ,养成良好的习惯、道德。经过教育和培养 ,在子女步入成年时 ,使之懂得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8.
夏天琼 《林区教学》2009,(10):33-34
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由于语言和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名各具特征。人名作为一种称谓符号,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异,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人名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意义。中国人的名与字,是中国古代姓氏文化与礼仪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需要,是在长期的封建制度与礼仪风俗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中国文化特有的规则和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汉语人名发生了一些变化,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浩如烟海的传统中国礼仪中,“拜”始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三千年以前,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着手对这一特殊身体语言进行了深入周详的探讨,并且在总结当时早已普遍存在的“拜”的仪式的同时,研究者们又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对这一礼仪进行深化、发展,使之变得更为系统化、程式化.经过先秦两汉(尤其是西周、春秋间)学者和政治家的携手努力,作为一种富于社会意义的身体动作的“拜”遂成为古代中国的经典性礼仪  相似文献   

20.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鉴于中国古代礼制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下面拟以冠礼为例,去探寻其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