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克禹 《武当》2008,(2):18-19
“虚领顶劲”是太极拳的十大要领之一,也是十大要领之首,举目之纲,太极名家都视这一要领为关键要领,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更是把“虚领顶劲”摆在首要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杨澄甫先师还对“虚领顶劲”之“顶”,作了具体解释,“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那为什么先师杨公把“虚领顶劲”这一要领看得如此重要?其内在原因究竟在哪里?本人结合自己习练太极拳三十五年之实践,试从生理学、经络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2.
孙建国 《武当》2011,(3):15-16
一、棚劲图解当乙方向甲方用按劲进攻时,甲方顺势调整身法,右腰胯后坐蓄劲避开来劲之锋芒。我顺人背处于得力之处,甲方由被动变成主动。甲方向下沉劲后向上拔劲,并向对方中心点发力,用周身拥劲贯穿两手臂将对方弹出。正如前辈所云"出手含掤似围墙"之说(图1)。要求:上身正直,虚灵顶劲,手臂的拥劲、腰的撑劲及腿的蹬劲相  相似文献   

3.
杨澄甫  陈微明 《武当》2003,(11):19-19
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相似文献   

4.
赵国仁 《中华武术》2004,(10):50-50
每个太极拳爱好者对诸如“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拔背”等要领都非常熟悉。在一次和拳友们谈论时,某拳友言道:“这些要领我早就领悟了,不必考虑自然就能做到。”他真的“领悟”了吗?  相似文献   

5.
李彦 《精武》2008,(10)
龙吊膀龙吊膀三尖要照。何为三尖?脚尖、膝尖、肩尖是也。要做到三尖成一线,其腰必扭。消息全凭后脚蹬,龙吊膀练的是"踩、扑、裹、束、决"中的踩劲。用力要领,先为后脚脚尖的蹬劲,再是前脚的踩劲,所以前腿出脚千万不能用力蹬踏地面。龙吊膀涵盖遇敌而背影,故习练心意六合拳技击必领会其奥妙,因此尚派孙门所练的龙吊膀步法比较轻灵。  相似文献   

6.
《武当》2014,(1):24-26
刘德增:简化太极拳好简化太极拳是偏重养生的拳种,它遵循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势"、"十三势行功歌诀"、"打手要言"、"打手歌",和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说十要"、"论太极推手"等等太极拳名家的理论指导。它"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满身轻利顶头悬","腹内松  相似文献   

7.
祝大彤 《武当》2009,(4):21-21
1.静松:静松是取站、坐、卧等三种练功姿势,具体要求,九松十要一虚灵。九松:从脚脚趾)往上关节一节一节放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放松九大关节,且节节贯串。放松十要:要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松腰,收吸左右胸窝,空胸,圆背,放松脖颈。“一虚灵”指顶上虚灵,不要刻意去立顶、悬顶,顶上自然虚灵为好。九松十要摸得着,有感觉,资深练家可以看得见,初学者看不见,渐渐可以在接触部位有所感觉。  相似文献   

8.
太极推手本采不是太极拳的打法,是训练拳人太极八法、折、按、采、拢、肘、靠的方法,以求踏上“听劲、化劲.发劲”高层次太极切夫之路。推手爱好者推手玩玩乐乐也是一件趣事,对健康有益。如果想从中学练太极切夫,没有名师指导,推来推去很难提高,关于推手的问题,我谈一些浅显的看法,以求得到拳友的共识。太极推手的“手”大约司分为六种:即拙力手、病手、招手、强手、高手.神明手。拙力手,《打手要言》中日:”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拙力手者并未练习过太极拳,太极理论知之甚少,初涉武术喜爱推手。不知关…  相似文献   

9.
五形功具体包括了“混元内劲虎形桩”.“混元内劲太极桩”和强化内劲的五形功法。其以松静自然为法。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神兼备,以不求而至为功,在意不在力,久炼自生内劲。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运动,要练好太极拳必须掌握它的“技法”。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点。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在太极拳练习里,很讲究头部的头正、顶平、项直、腭收。它要求头顶的百会穴处要向上轻轻顶起,好象有根绳索将头顶向上提悬似的。同时又需保持头顶的平正,在运动时即使放一碗水也不致洒出。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使颈项竖直、下腭里收。但过分了,会导致颈项强硬、不灵活。因之,顶劲不可过分用力,用力则项僵,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  相似文献   

11.
赵幼斌 《武当》2005,(6):15-17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一直是我们在练习拳架中要刻刻留意处处做到的具体要求,不可有差池。这"十要"说的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这十条会练拳的人大体都知道,但要能做的好、能融汇贯通,也的确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认识过程。关于这十条的文字解释已经很多,我着重从动作中怎样体现这些要求来谈一些体会。(一)"虚灵顶劲"。也叫"顺项贯顶",说的是头部要求。它的功用是主神器、主精神,要提纲携领,目的是达到"满身轻利"。怎么做呢?它要  相似文献   

12.
杜式显 《武当》2012,(5):22
近年来重读赵斌师公所写的《内功要领》一文,有所感悟,进而引发了对内劲"发之于气"、"气敛入骨"的思考。何谓太极拳的内劲呢?师公指出,"内劲,乃蕴之于内,发之于气,主宰于腰,柔中寓刚之劲也。"首先,这里所指的气,并不是呼吸的外气,而是内气。所谓内气,是通过气沉丹田,使气遍身躯,中气贯足,  相似文献   

13.
心意六合门的六艺之五虎抱头,为心拳身法总体法则之一。头可领全身之劲,鸡腿、龙身、熊膀、鹰捉必须在虎抱头的领起全身之劲,才能发出心拳的整体内劲。拳经云:头颅起枕骨,讲的是在盘艺时,必须脑后枕骨上起方可领起全身之劲。但起不是僵硬的起,拳经云:软脖颈,身如碑,三  相似文献   

14.
“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1837~1892)所传,首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中。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一项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强调的是思想专注、意识专注、心灵集中的练习和细心揣摩拳法.对于太极拳中的"虚灵顶劲"动式来讲,其注重的是外在的头部、躯干的姿势,内在的意识思想的集中.所谓"提神"便是动作要领之关键,将周身之首——头部摆正并轻上顶,表现为灵活轻松而又稳重沉着.将其运用...  相似文献   

16.
严昭法 《武当》2012,(3):12-15
欲掌握太极拳实战技法要领,须有一年以上拳龄,会练整套拳架,在动作标准、熟练、规范的基础上,懂得多用意念,少用硬力,手脚能分虚实。此外,还需要多琢磨动作分解,体会招法的综合运用。技击动作运用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一招多用,一个动作有多种用法,要根据双方当时所处态势,目视或凭手上感觉(听劲),掌握对方袭我的意图,灵活变招。本文列举太极拳各式手法、技法、劲法运用的若干例子,供  相似文献   

17.
少林拳虎形为单把练习的象形功夫,通过左右式反复练习,有强腰健肾、通达督脉的养生作用。用于实战以猛虎扑食之勇制敌于刹那!虎扑即前扑后翘,阴阳平衡。前扑是以钩脚、提膝、拧身盘肘、捣肘加前蹬脚、劈把发劲攻击对方,翘尾以尾骶骨上翘,刺激肾脏及督脉以达内壮之效。少林拳虎形的  相似文献   

18.
【13】仆步左右移动两脚分开成仆步姿势(同图6),双臂相抱,顶头立腰,身体不要起伏,脚向外侧蹬直,脚尖向前。左右移动成左右仆步,作二八呼。动作要领:自然呼吸,全身放松。作用:活动两胯,拉伸双腿韧带。【14】太极桩全身自然站立,两脚并拢,头自然领起(虚灵顶劲),两眼平视前方,口微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以推手而致用,此致用的核心即为“懂劲”。什么是“懂劲”?懂什么劲?怎样才能懂劲?这是学习太极拳的人都必须弄明白的重要问题。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由势熟而渐悟懂劲”。劲之阴阳,即刚柔也。劲之偏刚则易折;劲之偏柔,则无用,故必须相济。要懂之劲,即刚柔也。在太极拳推手中,不但要懂自己的劲在每一招势中、每一时刻、每一阶段的刚柔,而且更要懂人家之劲在每一招势中、每一时刻、每一阶段的刚柔。所谓“用”,即是遇刚则用柔,遇柔则要刚。即要知人,又要知己。这都要在“粘走”中求功夫,勿犯“丢顶”之毛病。什么为“粘”  相似文献   

20.
凡看过邓亚萍打球的人,常为她那每球必争,遇惊不乱,遇弱不弱,遇强愈强的气概所折服。她总是有那么一股于虎劲。正是凭着这股敢打敢拼的劲,邓亚萍自13岁起,在短短的8年里,已拥有了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等几项桂冠。大凡体育运动,身高臂长者占优势,乒乓球运动自然也不例外。然而身高只有1.50米的邓亚萍却对这一看法颇不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