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康就 《武当》2005,(10):29-32
当我们提到武当拳术,一定会想像它是一种以柔为主、且柔中寓刚的武术。这个观念的产生,之所谓“养生为本技击为末”,但此说法并非准确,取而代之的应是“养生与技击二而一、一而二,它既养生又技击、既技击又养生”。这个说法的立论依据,是来自老子思想的“橐龠效应”。武当拳的养生与技击功能,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很多人抱有一种观念是,能够以技击伤人的功夫,都不与养  相似文献   

2.
“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乃前辈技击法要之结晶,下面笔者据体悟简析之。武当内家拳技击要诀分为心法诀和技法诀。心法诀“气沉于渊”,即气沉丹田。然丹田非脐下一寸之处,而是小腹之底部,即耻骨处,气沉到此深渊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气”并非呼吸之气,呼吸之气只能在胸部,气沉丹田只是意想。通过这种意想使胸腔开阔、横隔膜下降、肺活量增大,从而使呼吸顺畅、气血通畅、呼吸与气血的通畅是内家拳技击的必要保证,否则气喘吁吁,气闷气浮又怎能进行激烈的打斗?另外“气沉于渊,巧运气血”,也是内家养生的首要法则。所以说,内家拳是技击与养生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板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 特发此文,以彰同心。  相似文献   

4.
技击是太极拳发展之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亭全 《武当》2008,(2):31-32
在太极拳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一种“远离技击”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习武之人必究养生”为由,提出“养生是大道”,“技击是小道”,“小道必须服从大道”;“技击是学习技艺的‘末端’”,“相比之下,技击的追求就成了‘雕虫小技’,也即末技了”;“如果太极拳仅限于实用的目的和技击的追求,而心灵没有更高的修为……即使天下无敌手,充其量不过是一介赳赳武夫,是一个浅薄的拳手,而成不了众望所归的太极大家。  相似文献   

5.
魏坤梁 《精武》2009,(12):36-39
一、任何真正的太极拳锻炼都脱离不了技击性 《精武》2009年第9期有一文认为:“老年人不适宜练技击,健身养生太极具有非技击性”,对于这一观点我深感不能认同,现将我的认识发表,以供大家参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极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特发此文,以彰同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8.
击拳道     
刘焕军 《武当》2005,(11):36-37
武术之道在于阴阳辩证。所谓“道”,则是衡量一切运动学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基本法则。道合乃为一气,混元之二五为尊。二是阴阳,五是五行。由此能衍生出养生、健身、防身、表演、技击及竞技竞赛等。这里主要说的是技击之道。  相似文献   

9.
被武术界许多人士称为“实战拳法”的大成拳近来在北京悄然热了起来。 大成拳又名“意拳”,是武术家王芗斋先生40年代创于北京的一种拳法。该拳一诞生,就以其具有强烈的技击性震动武林。另外,大成拳还提倡“从养生中求技击,从技击中求养生”,具有很好的健身功能。 就是这样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拳法,从50年代开始,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受到排斥与压制,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又重新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武术散打的健身养生功能分析,阐释了武术散打在健身养生中的价值应用。目的在于为探求武术散打教学训练的健康内涵和养生价值,揭示人体技击运动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结论认为:武术散打训练能够提升人体机能、素质,但在养生价值上的应用尚需开发,需借鉴练养结合的传统技击,从而达到康强的健康要求,实现“天人合一”及和谐健康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11.
1.养生对武术的主要影响进行技击实战,健康的身心是首要的。以技击为核心的武术能够接纳养生,这是一个必然的前提。武术训练的事实证明,融合养生术以后的武术内功训练,对于提高习武者的身体与心理素质,确实有着更为突出的效果。2.养生对武术之影响的历史意义无论是作为手段,还是作为目的,传统武术对古代养生的引进与消化,给武术发展带来的更多是益处与实惠。养生观念对武术的改造,是有极为重要的事实基础作为支撑的。武术本来就有“动以养形”的强大功能;当其中加入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的功用可以发挥在养生和技击两个方面,这是人所熟知的。但在早期,杨式太极拳架就有养生架(又称练架、行功架)和技击架之分,人们就未必都知道了。据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前辈讲,目前广为流传的太极拳就是以养生为目的的养生架,注重内功修练,培养内气。使内气和外形互相配合,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一般讲,单练这个套路是不能技击的,需要补充揉手技法及其他。  相似文献   

13.
程素仁 《武当》2000,(5):54-55
在《形意拳术大全》再版之际,我们迎来了我的恩师吴殿科先生90华诞。我师乃车毅斋关门弟子刘俭之高足,习武经历达80年整。年轻时他酷好技击,曾徒手制服过四五个日本兵。中年后致力于养生。他将这些宝贵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真传都记录在《形意拳术大全》里。在他老人家90华诞到来之时,我将他几十年体悟出的“养生延寿十诀”整理出来,奉献给《武当》杂志的各位读者朋友,以表达我对恩师培养的感谢和对他90大寿的祝贺。  相似文献   

14.
李康 《武当》2003,(12):43-44
大成拳学首次提出了“养生是技击的基础,技击是养生的究竟”这一崭新的拳学观念,也引入了让学人很好地做到养中练,练中养的拳学思路,并创设了一系列功效卓著的具体桩功,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练习大成拳在入手阶段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为健身阶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以“养生为根本,技击为灵魂”。当今习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但有些人停留在健身这一阶段,难以领悟太极拳的技击作用。究其原因,不外乎没有明师指点。“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习练太极拳亦是如此,只有明了太极拳理,并按正确的步骤练习.方可登堂入室。  相似文献   

16.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众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  相似文献   

17.
乔汉 《武当》2014,(2):36-37
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武术文化界存在着武术去“武”化的两种现象,一种是文的,说文解字把“武”字解释为“止戈”;一种是实践,把武术作为一种健身操,虚练套路,追求动作高、美、难,亦或是像京剧中的武打比划,谈起武术的实战性,只言我们追求的是养生,现在不是冷兵器时代,或者是我师父、我师爷当年功夫如何如何,而内家拳派习练者,常挂在口头上的是张三丰创太极拳,“欲令天下众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击之末技”。  相似文献   

18.
拳照演式者金跃山老师演示此拳法时年已90岁,看来“耄耋能御众”并非太极拳专利,青城老叟亦可为之。“拳如其人”,金老师今年已逾九旬,尚拳脚如风,胜似青壮,可见此拳法的技击性、养生性。金老师功夫究竟有多深厚,请见“封面人物”一栏!  相似文献   

19.
董存远 《武当》2009,(7):46-47
笔者平时爱好武术,也曾问道于众多武林前贤高人,从中学习到众多的养生技击之上乘功夫。  相似文献   

20.
杜子宇 《武当》2013,(4):18-19
太极拳是武术,讲招法、论技击,不说技击的是操不是拳,不说招法的是舞不是武。武之神来于文,法之妙来于理,拳之绝来于功。所以,道法太极拳是借武生趣、借趣入道、法演太极的"入道之基",是练武通文、明理达道的修身养生功法,甚至被称为"第一要法"。武是养生手段,但不是养生目的。三丰祖师"愿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的慈悲规劝,李老先宗说太极拳"为修身实技,不单以武花小技逞能也。……不单为武备之祖,实为文修之真传也"的至真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