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新闻的品牌资产与节目导视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电视的运作模式就是把受众转卖给广告商——受众的规模越大,所获得的商业利润也就越高。除了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内容,电视人也发现,合理的节目安排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种策略体现了收视引领或日“承接效应”(inhedritance effects)的理念与效果。预测一档节目受众规模的最有效途径通常是看被吸引并引导到该  相似文献   

2.
戴元初 《视听界》2014,(5):123-123
电视人接近于"无我"的状态,才有可能找到"互联网思维"。今年7、8月份对于电视媒体人而言,一方面是同类电视节目之间的竞争让人焦虑多于兴奋,现象级的电视节目基本上都是前几年塑造的,虽然今年依然有各种节目模式的引进和创新,但没有超出人们意料之外的突破。无论是对竞争压力的感知还是对创新乏力的无力感,都让电视人产生了更多焦虑。  相似文献   

3.
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要找到一个自己想看的节目,手中的遥控器在不停地转台,平均停留在每个频道的时间只有20秒左右.如何告诉观众我们在这儿,我们有好看的节目,请看我们.这是每一个电视人都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第11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性现场直播复评暨年赛共送评了20多个节目,这20多个节目在2000年播出的电视新闻性现场直播节目中,就像苍茫大海中的一滴水,然而,这小小的一滴水却映出了大海的波澜。这20多个节目饱含着电视人的艰辛,显示了电视人在2000年探索、奉献、登攀的历程,展现了电视人励精图治、奋起拼搏的精神风貌。浙江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电视现场直播(钱塘江潮》从这20多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夺得一等奖。 从《钱塘江潮》这一精品背后,首先让我感受到的是电视新闻工作者不计名利、…  相似文献   

5.
戴元初 《视听界》2012,(6):23-26
近十年,中国电视市场因为有“卫视”这一全国性的竞争平台,电视人的创新热情和竞争冲动都被空前地激发出来,节目类型和节目模式的哄抢式消费成为一大景观。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观众对于某一节目类型的收视热情被掠夺式开发,转瞬间由热转冷,进而疲劳甚至厌倦。面对省级卫视一掷干金的狂热,地面频道的同行们经历着羡慕嫉妒恨复杂的心态转换,一些地方频道开始具体而微地推出选秀节目“地方版”,效果似乎并不理想。事实上,  相似文献   

6.
《视听界》2008,(6)
在经历了抵制低俗化的一系列风波之后,今天,真人秀节目已逐渐淡出,是否已进入衰退期还不好定论,但至少已步入蛰伏期。2008年的电视荧屏,因为有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一系列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的促动,一直保持着热闹繁荣的景象。但是,当这一切逐渐冷却,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时,电视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因选秀节目的淡出留下的收视空缺,应由什么样的新节目形态来填补?选秀之后,电视的增值空间在哪里?  相似文献   

7.
董杰  杨琳 《今传媒》2015,(4):66-67
国内各大卫视竞争激烈愈演愈烈,为获得更高的收视,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季播模式的引入已经成为了他们提高竞争力的利剑,相继运用“季播”概念“播出季”的形式,来更新类常年节目编排模式.本文从市场运营和媒体组织的角度及一个电视人的感受,分析了季播节目的制作、播出、编排、运营,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季播节目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2004年,模仿《美国偶像》引发选秀类节目热潮的《超级女声》同时也引发了中国电视人对节目模式的探索。而从2010年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开始,节目模式引进在近两年成了各大卫视提高收视率,抢占收视份额的法宝。那么我国电视娱乐原创节目的匮乏原因何在?借鉴国外节目有哪些利弊需要权衡?节目模式引进真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电视节目原创能力低下的问题吗?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和反思对电视节目的发展应该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鞠斐  徐海 《青年记者》2005,(2):53-54
进入新世纪以来,DV成为汉语中一个新的语汇。电视人在关注它的时候只是充满了好奇,却没有从更深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个新生事物。但相信DV并非只是一种工具,或一种技术手段,它极有可能对节目生产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讲求创意的新电视时代,粗制滥造的电视媒体几近走到绝路。新一代电视人孜孜以求全新的节目制作方式并以全球化的视野试图展现个性化的媒体形象。然而绝大多数人不免沦为随波逐流者——重要的是跟上潮流,原创谈何容易。各种专业的电视频道,各类样式的节目似乎无一不能在美、英、日等电视巨头的相应频道和相应节目中找到成功模版。于是抄袭、克隆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1.
杨莅 《视听纵横》2002,(3):77-79
中国的电视人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优越感的职业群体,而这个群体中的最耀眼,当属节目主持人。在短短的20多年里,我国的节目主持人走过了一条辉煌而曲折的道路,成功的欢愉与诸多的遗憾相互交织。而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既给节目主持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我国电视正朝着由关注节目形态,向更多地关注节目资源的方面转变。电视人深深感悟到,节目形态的变化固然重要,但一旦一种新节目形态在荧屏上露脸,大家便一窝蜂效仿,造成节目形态的"同一化"现象,竞争便失去活力。而节目资源却是独家的,不具有模仿性。因此,发掘本地独特的节目资源,便成了各家电视台参与竞争的一种优势。当电视人在寻找节目资源时,不少台将关注的眼光投向了传统与民间,而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朱林  徐晶 《声屏世界》2016,(9):18-20
现象级节目俨然电视屏幕繁荣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最具创新活力、创造话题最多的电视节目类型。那么,什么样的节目堪称“现象级”?关于现象级节目的定义,目前业内尚无定论,我们不妨采用归纳法,总结几档公认的现象级节目所显现出的共有特征和成功要素,既为现象级节目画像,也为更多有志打造现象级节目的电视人找到理性、务实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英国是公认的电视节目创新的领跑者,在全世界所有原创电视节目中,来自英国的占到45%。英国电视节目成功的密钥何在?笔者在全景式考察英国电视产业中,充分感受到它的节目创新、节目开发的魅力。一、受众为上——研究市场赢得观众,科学规划做大蛋糕接触英国电视界,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贯穿始终,那就是英国电视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受众意识,他们对观众的尊重、对观众心理和需求的研究和把握堪称做到了极致。在英国,所有的电视人都有这样根深蒂固的理念:观众是电视台最终的节目消费者,科学地掌握观众的收视心理、收  相似文献   

15.
李长乐 《今传媒》2007,(3):28-29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继"超级女声"后重点推出的一档大型生活角色互换节目,以纪录片加真人秀模式推出.这个号称接棒"超级女声"的栏目以乎要为湖南卫视正名:湖南电视人并不只是做娱乐很在行,而且做理性节目、有教育意义的节目也很在行,借此摘下湖南卫视"娱乐至上"、"娱乐至尊"的帽子.  相似文献   

16.
“原创”是个让中国电视人既爱又十艮的词,坚于原创却又苦于原创,念兹在兹却尚付阙如。中国电视人一直在原创的道路上努力行走,却始终像个蹒跚学步的婴儿,摇摇摆摆,跌跌撞撞。关于原创节目的探讨,在学界是个常态话题,本刊也曾陆续做过与此相关的专题,这次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此,源自最近几条与原创节目相关的“喜”闻: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的每一步,都体现其发展的过程,节目主持人从"播"到"说",再由"说"到"如何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思索电视人与观众之间产生的互动和变化。方言节目的热潮不是突如其来的,更不是一股简单风潮一吹就散,正因为有其发展的种种因素,我们应深思这一过程,引导其良性发展,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将电视传播功效达到最优化,真正让节目"活"起来。  相似文献   

18.
贾瑞雪 《记者摇篮》2009,(12):64-64
作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大型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的停播不免让许多人心中五味杂陈。因为在它的鼎盛时期,每一期话题都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参与欲望,每天收看《实话实说》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然而,随着节目进入成熟期,《实话实说》就像褪了色的花布,再难找到当初的鲜活。  相似文献   

19.
黄未 《视听纵横》2006,(2):48-49
随着“眼球经济”的持续升温,名牌节目正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并成为电视媒体可持续发展的强势驱动力。尽快打造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名牌电视节目的任务。已经十分紧迫而又十分尖锐地提到了每一个浙江电视人的面前,打造名牌节目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努力提高电视节目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杨晟宁 《新闻传播》2010,(4):130-131
近几年,财经节目的受众群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作为财经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者,尝试用更丰富的手法进行表达,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和习惯。纪录片就是我们钟爱的一种表达形式。电视人常说的一句话:新闻节目最能反映一个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实力和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