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育回归""教学回归"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这就意味着学校、社会与教师需要全面合作。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生活即教育,社  相似文献   

2.
教育即生活,但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可能生活。教育生活是一种富含爱、智慧、道德、信仰的生活,因此,教育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强调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看到人、回归人。意味着教育重视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教育切实担负起“育人”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3.
教育即生活,但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可能生活。教育生活是一种富含爱、智慧、道德、信仰的生活,因此,教育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强调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看到人、回归人。意味着教育重视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教育切实担负起“育人”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人”,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生存能力,珍爱生命、懂得生活的人。“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双减”背景下,思政课要“提质增效”,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面对生活、走近生活、感受生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离不开“生活”这一“源头活水”,一旦与生活分离,失去生活的依托和保证,思想品德教学就容易流于虚空。从教学实践中可知:来自于生活的“源头活水”会使思想品德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生活现实思想品德化”不但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教育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西方在二十世纪以后,教育改革最基本的目标是把升学教育、学科中心教育改为生活本位的教育,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这意味着,培养未来社会的公民,培养公民的能力和道德,培养学生作为社会职业人的能力,这些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科学与技术理性的冲击,执着于追求价值无涉的自然主义科学模式而失去了其本真的价值追求——对生活意义的探寻。虽然教育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势轰轰烈烈进行了数十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教育之科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并没有实现教育对生活世界的良好回应,而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教育的回归开辟了理想的路径。教育回归生活不仅在于教育场域中客体的“物”回归,更重要的在于主体的“人”的复归。  相似文献   

8.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教学如果与“生活”这“源头活水”相接通,那么阅读教学就会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小溪,“鱼儿”(学生)就会畅游其间,快乐无比。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应试”教育使学生脱离生活。学生被封闭在学校,远离社会,生活面太窄,整天是读书——吃饭——睡觉三点一线,生活单调枯燥。面对作文题,大多数学生总觉得无话可说,或是空话连篇,或是缺乏真情实感。要想解决这“无米下锅”的问题,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泥沼中跳出来,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创作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0.
《青海教育》2008,(3):62-62
一、教育要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育应当起到引导学生生活向前发展和提升及引导人们向往、追求和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回归而是引领和超越现实生活,即教育对于现实生活不是“回归”而应是“超越”;对于未来生活,则不是“回归”而是“引领”。二、教育应不应该回归生活世界。教育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抛弃当下的现实利益去感悟人生的意义所在和追求生命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唯知识教育与为生活教育的阐释,指明教育之最终鹄的不在知识,而在生活,在美且善的生活;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教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能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为’生活的教育即是为“人”的教育,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求教育看到人、回归人。因此,使教育拥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便成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杜威遭遇的早年生活危机与早期学术冲突构成其发展一种“非二元论”教育哲学的“本能力量”,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实验可视为这一教育哲学形成的先导。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以“教育即生活”为核心的三大教育命题,其中教育与“生长”“生活”“经验”相互交织,形成整体性、连续性、交互性等内涵特征。陶行知、陈鹤琴批判继承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情境分别提出了“生活教育”“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与平民化进程。“教育即生活”对当代幼儿园教育的启示在于:一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给幼儿提供整体、连续、交互的儿童生活;二是从具身认知到直接经验,推动幼儿经验的持续改进;三是“安其所,遂其生”,成就幼儿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人们喜爱“源头活水”,因为“源头活水”灵动活泼。在语文教学中,也面临一个如何引进“源头活水”的问题。何为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昵?早在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4.
杨天云 《教学月刊》2006,(12):37-38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达到对知识的理解,而是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改革传统教育、研究生活教育是教改实践的呼唤,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是世界教育现在和未来的永恒主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也应当注重构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流进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合乎生活”的劳动教育思想源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劳动教育是在一定的时空下进行的。从时间维度来看,劳动教育既要关照现代生活,也要“回归”野人、前人的生活,还要关注未来的生活。从空间维度上看,劳动教育要运用空间中所有的积极势力去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其一,劳动教育要构建合乎乡村生活的劳动教育空间,培养乡村社会空间中不同群体的生活力,激发他们投入社会改造的潜力与积极性;其二,劳动教育要构建合乎城市生活的劳动教育空间,使人成为了解和掌握现代社会先进生产方式和技术的现代人。陶行知“合乎生活”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实施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主张教育活动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并与之和谐相处。这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追求的结果,也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彰显生活气息的教学要求。而传统思想政治课由于理论性、思想性强,教师过分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因而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教学”与“生活”应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教学”与“生活”逐渐分离甚至疏远,所以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要提倡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教学应怎样回归生活世界?这是我国教育教学研究者与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通过对我国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与探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促进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基于生活的需要而发生的,也是人在生活的存在中进行的。生活立场是教育的必然立场,"教育生活融合说""教育准备说""教育过程说""教育交往说"等都反映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培养人的生活能力,让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要持守培养人的生活智慧、体验生活幸福、提升生活境界、育化生活品质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
“想象力的培养”是一个热门而永恒的话题。我们在教学中会逐渐地摸索出一些培养的策略,让儿童更会想象,或者说想象得更恰当更美好。但是笔者以为想象不仅只是课堂的任务,它应该成为儿童生活的常态。“儿童是社会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最终回归于生活。因此,我们应秉着“生活处处皆想象”的理念,并采用体验策略,  相似文献   

20.
谋求德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目标上意味着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这种人既具有健全发展的自主性,又具有健全发展的社会性。生活德育必须坚持主体性、主导型、层次性原则。实施生活德育的途径是确立现实生活的德育内容、运用反映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营造宽松和谐的德育情境和建立合理的贴近生活的德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