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语文教学忽略汉语的诗意本质,忽视诗教传统,导致语文教学丧失诗意, 教学效率低下。“新诗进课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从精神层面看,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观照世界、把握现实、关注生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汉语的真挚感情;从活动层面来认识,它有助于教师以新诗作为依托,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给阅读以诗性奠基,给作文以诗意享受,给学生以诗意润泽,增强语文教学魅力。  相似文献   

2.
教育诗性智慧是最早发育也是最早成熟的教育智慧,《论语》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诗教”,而且也在“以诗论教”,具有丰富的教育诗性智慧。它以“志”、“思”和“言”三元所形成的结构为基底,通过“启发”得到典型表征,《论语》所彰显的教育诗性智慧具有理性、真实、简约等显著特点,很难用西方传统诗性智慧的特点来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3.
竹文化是根植在中国传统诗性文化土壤上的一种价值创造,它承接了孔子的诗教.这种诗教追求诗化的人生和人生的诗化.因此,中国竹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诗性德育的价值.从孔子的"比德"和"三月不知肉味"到苏轼的"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的"种竹似培佳子弟"到个园的园林艺术;从传统社会的竹文化到市场经济中竹园宾馆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性文化的薪火相续,感受到了诗性德育的魅力.竹,常绿不衰,中通外直.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有一种善美合一的诗性之美,它是正直、虚心、有活力的人格象征,在竹的背后有一片陶冶人格的诗性的文化海洋.竹对人有着妙不可言的教化力量,它使道德境界涵蕴审美境界,审美境界附丽于道德境界,这种力量是理性所不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4.
《师道》2011,(2):19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艺术。如果说课堂应该是一个作品,那么教师作为创作者则为一条道路,他将自己的作品引向纯粹自圆之境。让课堂成为诗——使课堂的进程具有诗的节奏感、使教学的内容具有诗性美、使教学语言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以来,中华传统诗词写作教育长期被排斥在教育体制之外,近二三十年间,大学诗教渐昌。在大学诗教中,诗人教师具有丰富深远的文化表征意义、具体而微的教育指导作用。大学诗教可通过大学诗词写作课的设置和教学、教材的适用、学生诗社和诗词刊物的动作存续、诗词赛事的举办、短期诗词学校的集中培训等途径进行。大学诗教的目标是:提高诗词文化修养,培养人的诗性思维能力和诗意生存品格,培养高贵的人文精神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古堪称"诗教"国家,有着飞扬的"诗教"传统。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哲引领了中华文明伟大的诗教,我们民族从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但自五四以来,诗教传统日渐式微,造成了民族文化的萎顿,如今我们必须也必然地呼唤诗教传统的回归,从教育入手,让诗教带领我们的文明焕发出蓬勃的活力,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特色日益显现,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也日益明显。中华诗词独特的审美本质和特征决定了以诗教为载体的高职院校美育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独有的美育功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以诗教美育激活专业教育、以诗教美育激发诗性思维,最终达到以诗教美育达成诗化人生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8.
现代意义上的好诗标准一直是诗歌界长期争论、纠缠不清的难题.针对尺度"失范"局面,从接受美学出发,结合诗写实践与阅读经验,试图在传统好诗主要标准--"感动"基础上,加入其他尺度:精神层面上的"撼动"、诗性思维层面上的"挑动"、语言层面上的"惊动",共组现代诗审美意义上的"四动"交响.  相似文献   

9.
传统诗教已经有良好的德育育人基础,但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媒体平台大行其道。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实践已经十分紧迫。依托传统诗教优势,借助诗歌教育的优良传统,将大学诗教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微媒体、手机媒体平台的建设,拓展德育教育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抖音等为平台,贯穿大学诗教,打通大学生德育教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诗教”是我国古代优良文化教育传统。是以诗歌为内容和手段的教育,具有感人心志,移人性情的作用,是融德、智、美育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我国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诗教”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弘扬“诗教”传统对继承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俞敏 《考试周刊》2012,(8):34-36
在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学往往成为一种技巧性的训练,缺乏独立人格的培养和诗意世界的构建。诗性是人性的完美形式。因而我们呼唤回归诗性和人性的语文教育。通过诗性的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应当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努力让诗的精神进入课堂,让诗的美感萦绕学生。课堂教学应该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语文教学不懈的美学追求。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上重在“向善”的要求。本文从重视文学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融摄诗情教育。追求课堂的诗意和植入诗性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等方面探讨了语文的诗意和诗意的语文。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诗歌教育要从诗教传统中寻求根源,使诗歌教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人才成长培根铸魂。新时代诗歌教育要在促进传统诗教与现代诗教的融合中切实做到“以诗教”,即将“修身”“育心”作为诗教的内核,充分应用中华优秀诗歌作品文本资源、中华诗歌文体资源,紧攥诗歌教育融入时代的美育特质,创新诗教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3.
陈大鹏 《文教资料》2011,(22):169-171
大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目前,很多辅导员的工作存在唯理性的倾向,过于强调理性的说教与灌输,缺乏诗性的启发与引导,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干瘪苍白、枯燥乏味,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在对诗化、诗化教育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诗化教育寓理于情、寓意于形、寓教于乐、人文关怀、潜移默化等特点与辅导员工作的契合之处,提出了把诗化教育理念运用到辅导员工作当中去的思想,并对如何进行诗化的教育进行了探讨,具体包括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教育方法从理性的"独白"转向诗性的"对话"、倡导艺术的人生观、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诗意德育是在接续中华诗教传统的同时,根据现实德育工作的时代诉求而建构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该成果以诗意为核心,传承民族诗教传统,依托汉语诗性本质,从诗化德育言说方式的角度探索提高学校德育科学性、艺求性的新途径,在发扬学生德性、建构原创造性德育理论、引领德育实践、丰富德育学科建设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向阳 《江苏教育》2022,(70):45-46
<正>诗是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广义的诗,是一切艺术的统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诗性,是诗本身所特有的属性,也就是诗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教育的目的指向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诗意向往,因此,教育理所应当地具有诗性。教育的诗性不仅是经验的存在,也是先验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成功、有效、适宜的教育有赖于人们对教育诗性的认识与了解。讨论教育的诗性就是说教育应该朝向诗性,即将诗性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体现到具体的教育原则、教育规范与教育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广田的诗歌评论是比较特殊的,可以从意识形态、独特诗性艺术、诗的整体性三个层面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连子波 《师道》2011,(2):19-21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艺术。如果说课堂应该是一个作品,那么教师作为创作者则为一条道路,他将自己的作品引向纯粹自圆之境。让课堂成为诗一使课堂的进程具有诗的节奏感、使教学的内容具有诗性美、使教学语言具有诗的品质、使教学思考呈现更深沉的美感,无疑将使教学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教师的生命也将从纯属辛劳的境况中获得新的意义,从而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获得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8.
引领学生吟咏古典诗词,呼唤诗性,感悟人生,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越来越感到诗教工作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诗教之花如今已在上海市兴塔中学的校园中绽放出浓郁的芳香。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李广田的诗歌评论是比较特殊的,可以从意识形态、独特诗性艺术、诗的整体性三个层面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一阶段以来,诗联教学进校园的活动在全国的很多地方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近如南安的贵峰村被评为"全国第一诗村",金井毓英中心小学建设了福建省诗词教育基地,远如一些全国性诗教会议的召开与诗教活动的开展。可见,在大力倡导国学传承经典的今天,很多地方或学校,或教者,力求从欣赏的层次跃升到创作的层次,已经掀起了一股普遍性的热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