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国民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第一个革命高潮。在这次国共合作中,李大钊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他是促成国共合作的“主角”,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的楷模。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国,曾经两次同国民党携手合作。周恩来同志是我党积极推动两次国共合作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为国共合作创建了卓越的历史功绩。在《周恩来选集》上卷中,他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对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作了极为深刻地总结,为党的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周恩来同志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努力。早在一九二二年八月,他  相似文献   

3.
蔡和森作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自始至终地参与了我党对国共合作大政方针的制定。他以反对与国民党合作 ,到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并以《向导》为阵地 ,发表了一系列宣传国共合作的文章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共合作的理论原则 ,不仅丰富了其统战思想 ,而且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促成和巩固第一次国共合作 ,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陈潭秋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宣传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参与了我党对于国共合作大政方针的制定。从主张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到积极支持建立国民党湖北省党部,以及为了巩固统一战线而坚决地反对国民党右派,在这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这期间他亲自参与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合作,发表了一系列宣传国共合作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共合作的理论原则。这对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促成国共合作,进而推动革命进程的发展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廖仲恺努力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和坚决执行三大政策,对促成、巩固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所起的作用仅次于孙中山。首先,廖仲恺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最得力助手。廖仲恺通过同苏俄、共产国际代表的一系列接触和会谈和与中共的接触。逐步坚定了改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的信心.并为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工作。其次.廖仲恺是实现国共合作的核心人物。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排除干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证了国民党“一大”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三,廖仲恺在巩固国共合作方面作了不懈努力。他坚决贯彻大会的决议,努力创办黄埔军校,积极进行反帝运动,贯彻三大政策.与破坏国共合作的行为做斗争。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以中国国民党领袖权威的身份,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合作形式、合作的政治基础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他采取以国民党为中心的非平等合作形式,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同时,他使两党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个人的政治权威,在合作形式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排他趋向和功利主义色彩,其政治纲领与中共的主张存在鲜明的分歧。因此,国共合作伊始就潜伏着若干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张治中因其炽热的爱国情怀、践行三民主义的理性需要和对中共国际背景的考量,坚决主张国共合作。其国共合作主张历经"拥蒋和共""弃蒋和共"和"在海峡两岸之间穿针引线"三个发展阶段。他先后提出容共、多党制和容于共三种国共合作形式。张治中的国共合作思想与实践是推动新疆和平解放的重要因素,但无法阻止整个国共内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8.
鲍罗廷于1923年来到中国,1927年回国。他作为苏联在中国的首席政治顾问,曾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的贡献。他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成了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建立了强有力的北伐军,先后取得镇压“商团叛乱”、东征、南征的胜利;促进了民众运动的发展。但他在大革命危机之时再三妥协退让,牺牲共产党的利益来维护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进行,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廖仲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核心人物,他得到孙中山及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各方的信任,主持国民党改组工作。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成为国民党党务领导人,在其领导的中央工人部、农民部、黄埔军校等部门重用共产党员,坚决反击右派分裂国共合作的图谋,巩固和发展了国共党内合作。在广东工农运动和军人运动中,构建了由廖仲恺领导、中共广东区执委策划、共产党员负责实施的国共合作的典范模式。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以中国国民党领袖权威的身份,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合作形式、合作的政治基础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他采取以国民党为中心的非平等合作形式,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同时,他使两党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个人的政治权威,在合作形式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排他趋向和功利主义色彩,其政治纲领与中共的主张存在鲜明的分歧。因此,国共合作伊始就潜伏着若干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陈树人公子陈复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 ,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分裂后回国 ,历任中共广东省委要职。后在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曾遭敌人逮捕 ,并被敌人杀害 ,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一大以后,马林开始与中国国民党接触,与孙中山会晤并讨论了和苏俄建立联盟的可能性。通过全面的考察,马林认为中国国民党不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多阶级的联盟,孙中山是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为此他向中共建议:到国民党中去开展政治活动,同时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在马林的主导之下,中共中央杭州特别会议通过了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进一步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提议。而随后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的决议案,贯彻了马林的意见。马林提出的国共合作,被称作“斯内夫利特战略”,亦即“马林战略”。  相似文献   

13.
在中共"三大"召开前后,瞿秋白做了大量出色的工作:会前,率先提出建立反对帝国主义联合战线的观点,为中共三大制定国共合作政策做思想舆论准备;参与三大筹备和部分会务工作,负责起草三大的党纲草案,参加党章的修改工作,并担任会议的翻译,为大会的胜利召开做出了贡献;会中,就起草《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和共产国际"四大"的情况向大会作了报告,积极主张同国民党合作,给予了马林全力的理解和支持;会后,为实现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政策,致信季诺维也夫和积极参加国民党一大及国民党改组试点工作,为促成和实现三大确立的国共合作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有人把台几庄会战的胜利全归功于“直接领导和指挥”的李宗仁,只关注到会战台前(台上)一面的偏见,用历史文献和事实论述了会战胜利的幕后一面,结论是:台儿庄会战的胜利是国共两党真诚合作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国共两党军事合作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在五届总书记任内,陈独秀初步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他多次批评中央和主要领导者在组织发展、民众运动、国共合作等工作中的错误。陈独秀对自己的性格缺陷也进行了自我批评,深刻地检讨了自己在大革命中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所承担的领导责任。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人物,邓演达在黄埔军校建立之初,和孙中山、廖仲恺等人一起积极参与黄埔军校的创建工作,在黄埔军校担任教练部副主任及教育长期间,他高度重视学员的军事训练及思想教育,坚持孙中山以主义建军的宗旨,并积极支持共产党的工作,坚持和国民党右派作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军校内的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无法认清楚蒋介石的本质,导致他在中山舰事件的问题上不够成熟。  相似文献   

17.
罗家伦是民国时期致力发展边疆教育的教育界人士。他于1927—1935年主持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工作期间,组织创办了附属蒙藏学校,在包头、肃州、西宁、康定、大理等地各设了一所边疆分校。1943—1944年罗氏考察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等边远省区期间,提出了许多发展西北教育的建议。这些活动和建议尽管是在国民政府高层的支持下开展和提出的,包含着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目的,但对于推动民国时期边疆教育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今天发展西部边疆教育也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22年9月,陈独秀提出了一个用以代替“民主革命”的新口号———“国民革命”。陈独秀此举的重大意义,在于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的序幕。但他提出“国民革命”的原因及思想根源,至今尚没有深刻的揭示。实际上,陈独秀提出“国民革命”的动因,是为适应国共党内合作的需要。他一方面要解释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合作方式并非与资产阶级合并,另一方面又要把共产国际要求的“民族革命”与孙中山主张的“国民革命”密切结合起来,以便把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引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  相似文献   

19.
乌兰夫在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长后。大力进行拨乱反正,全面落实统战政策,消除统一战线长期“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使我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他在长期的党务工作和政务工作中,对党内外人士合作共事政策有深刻的体会与阐述。他认为,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是党的统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党内认识,是贯彻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政策的关键;制度是执行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政策的保证;建设一支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是搞好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