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日周、仇和等在改革进程中涌现出的相对比较激进的公众人物,正是经媒体的广泛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极大争议。那么,媒体对其是如何报道的?媒体对于他们的“争议”又是如何讲述的?这样的讲述是否客观地再现了他们的真实情况?媒体对于“争议人物”的新闻报道应采取怎样的叙事策略?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笔者将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南方周末》为例,  相似文献   

2.
吴林红 《青年记者》2016,(23):67-68
时政报道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重头戏”,时政报道对国计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在我国很多媒体上,时政报道都是“党八股”的“重灾区”,都是媒体难以啃下的“硬骨头”.李良荣教授指出,“与国外媒体相比,我国新闻报道最落后的一块就是时政报道”.①新形势下时政报道如何突破,是事关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一项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缪毅容 《新闻记者》2006,(11):22-25
“话题新闻”近来在媒体上频频出现。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表现形式.“话题新闻”增强了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实现了“大”(党和国家的大局)与“小”(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良好沟通。标志着媒体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的关注,从传统、单一典型宣传.开始转向更宽广领域,使社会深处涌现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成为广泛报道的对象。一年一度的全国人代会、政协全会(以下简称“两会”),审议、讨论和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以及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决定着国家一个时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走向,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未来的生活。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会上的建言献策,大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社会关注热点。同样。上海市的“两会”在地方上发挥着类似全国“两会”的重大作用。因此,“两会”新闻报道,作为时政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极大关注度。而“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又为话题新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研究“两会”话题新闻报道。不断提高“两会”新闻报道质量,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手段和表现形式,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提高党报等主流媒体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能使党报等主流媒体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宗焕平 《新闻与写作》2004,(1):27-28,44
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是新闻媒体的立足之本。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决定着媒体的成败兴衰,也决定着记者的工作成效。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报道的影响力呢?这里面有“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也有时机、时效等问题。从实践看,我以为重视以下五方面问题,对凸显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杨凯  王晓利 《新闻传播》2005,(6):19-19,34
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宣传中非常重要的形式,在建国以及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有人将典型报道称为新闻报道的“传家宝”。而在21世纪的今天,典型报道被赋予着新的内容,如何做好新时期典型报道成为摆在媒体从业人员面前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黑龙江电视台新闻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按照“三贴近”原则实现“四个转变”,使典型报道在调动观众情绪、引起观众共鸣的同时,实现宣传目的,进一步提升媒介的威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张先珍 《青年记者》2006,(12):46-47
刻画人物是记者的基本功,宣传典型是报纸的题中之意,典型报道在我国一直是主流媒体的优势和强项。而在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受众对其的关注度却在弱化,典型报道在一些媒体的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也在逐步由主流走向边缘。如何使典型报道重新吸引受众的目光,恐怕还要从求新、求实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7.
杨明 《新闻前哨》2007,(4):42-43
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创新的基本要求。体育报道如何创新,做到“三贴近”,这是在新形势下搞好体育报道的一个新课题。在竞技项目报道中,除了大型的赛事报道外,一般媒体的日常体育报道,主要是围绕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足球、篮球及围棋等项目展开。这类项目的报道占据了我们报纸的大量版面。但是,湖北日报在群众体育报道上所下的功夫,则是省内其他媒体所不及的。2006年,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形:某个先进单位或个人,在一段热热闹闹的连续报道后,不久便垮了下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往往与报道的一哄而起有关,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正确处理典型报道中“热”与“冷”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袁艳 《新闻大学》2007,(1):20-27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核心报纸上289多篇以“城中村”为标题的新闻报道所做的内容分析,试图揭示主流大众媒体在“城中村”这一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空间的社会建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权力关系对于这一媒介建构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文章主要回答了中国主流媒介如何再现“城中村”这样一个社会空间、“城中村”如何从一个被忽视的空间演变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问题,不同的社会权力如何影响着媒介对于“城中村”的报道内容、不同的社会权力在“城中村”这个话语场中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又是如何相互咬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媒体融合语境下,技术的不断创新变革,使得新闻的可视化报道逐渐成为常态,并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尤其是在全国“两会”等重大时政新闻报道中表现更为明显.时政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报道中的热点和焦点,但往往也是难点.如何让时政报道在解读国家大政方针、重要议题时,通俗、易懂、接地气,这是长久以来主流新闻界期待突破的问题.而当可视化触碰时政报道,全国“两会”报道便别开生面.为此,文章选取了人民网等七家媒体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可视化报道产品作为研究样本,着重分析了其可视化产品的话题分布、话语特征、表现形态等特点,以探究当下时政新闻可视化报道的创新路径和提升空间,为时政新闻融合报道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曦 《新闻世界》2012,(6):204-205
媒体对“民工荒”“保姆荒”等现象的报道,让处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外出务工人员,再次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主角。本文分析“用工荒”新闻报道中的媒介框架、媒介权力以及社会关系之间是如何结合的,并分析两种报纸所表现出的主题框架、框架论点、形象框架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会议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改进会议报道是新闻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稍作留意我们不难看出,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会议报道所占的篇幅、时段比重很大。这就充分说明了会议报道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分量。大到党和国家方针大计,小到百姓衣食住行,大多通过会议形式来制定决策。群众也需要通  相似文献   

13.
新疆军区某师着眼形势任务需要,立足基层建设实际,坚持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培训帮带、激励驱动“4个到位”,培养了一批素质全面的新闻骨干队伍,实现了“经常性报道周周有,重点报道月月有,典型报道年年有”的目标,新闻报道工作在凝聚军心、鼓舞士气、推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师先后连续14次被兰州军区表彰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集体”,连续18年被新疆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每年在中央级媒体发稿200余篇、省部级媒体用稿400余篇。  相似文献   

14.
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生活已成为社会的主题,经济与百姓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市场经济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人们对经济报道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媒体间的竞争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也显得愈发突出。经济报道欲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必须转变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理念,在题材选择上要广开思路、在报道方式上要大胆创新,特别是要重视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因素,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经济报道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经济报道的主角是人。“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就是要在经济报道中关注…  相似文献   

15.
王涛 《传媒》2009,(12)
对经济类媒体来说,产经新闻报道在其整体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地位.产经报道所涉及的公司新闻、市场新闻,不但是新闻最为活跃的地带,也是受众最为关注的新闻内容.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任何一家市场化媒体,在其广告经营收入中,产经新闻关注的企业、报道的对象往往占据着绝大多数的比重.由此产生的矛盾是:一方面是不断出现的问题企业,另一方面所报道的对象也往往是媒体的重要广告客户.如何在这二者之中寻找到相对的平衡?成为摆在产经媒体面前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艳 《新闻世界》2013,(7):295-296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的逐渐成熟,一些媒体越来越热衷于犯罪新闻报道,以获取更多的眼球效应。犯罪新闻中性犯罪的新闻报道以大篇幅新闻和大幅照片提升了公众的关注度,但却极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本文从媒体性犯罪报道形式与报道内容中存在的“伦理失范”出发,探究媒体如何在恰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并对今后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的具体操作提出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17.
法制报道是读者最欢迎的阅读内容之一 ,也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任务。随着“以法治国”思想的深入 ,普法教育的任务日显突出。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如何把严肃的法律条文化作生动的宣传内容 ,如何运用典型的事例发挥警世喻世的作用 ,这是很值得探索的。这些年来 ,新民晚报在抓好各类新闻报道的同时 ,花大气力研究法制报道 ,花大版面刊发普法报道 ,正确处理指导性和可读性的关系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一、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大力弘扬社会正气 ,营造“正必胜邪”的社会价值观念在法制报道中 ,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 ,积极宣传党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深度报道中的焦点问题?如何才能抓住焦点问题?焦点报道如何才能“拉”出“响”来?这是当前新闻报道中极为关注和热衷探讨的问题,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如何抓住深度报道中的焦点问题? 什么是深度报道呢?《新闻学简明辞典》中说:是“一种阐明事件  相似文献   

19.
穆冰 《声屏世界》2003,(5):10-11
“忧患意识”和“问题报道”向来紧密相连:职业的责任感和各种各样问题的存在使新闻工作者心存忧息;而新闻工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使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问题背后的情况得以公之于众。如何通过“问题报道”给社会、给自己留下一些经得起时间冲逝而积淀下来的东西,是新闻理论界和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纵观我国现今媒体新闻报道,能够提供内含“忧患意识”、内含一些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大问题的有份量的报道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相似文献   

20.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新闻采访写作常用的一种工作方法。新闻报道总是从某个具体事物着手的。来自机关、工厂、农村、商店、学校的任何经验、问题、信息等,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的。不要以为有时候所说的事物很小,但通过这个事物的介绍或描述,举一反三,可以给予读者启发、激励和教育,有的甚至能够说明某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或思想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在新闻报道方面所说的“以小见大”。当然,并不是通过任何“小”事情都能让读者看到某个“大”问题或说明“大”道理。有些日常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小事还是小事,如果加以报道,只能“以小见小”,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到“以小见大”的。诚然,“以小见大”并非新闻采访写作唯一的方法,它不是说只能通过小事情才能反映大问题,它只是说明,从大事情着手,固然能报道大问题,而从小事情着手,通过小事情,也能反映重要的主题。有时它还能更加生动活泼,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凡是能够称为“以小见大”的新闻报道,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典型的意义。这里所说的典型,同文学上所说的典型,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学上讲的典型,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概括后创造的,它允许充分的想象和合理的虚构。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典型,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