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微波感应输电天线的实验,探究天线通过RC(阻容)振荡原理,实现微波感应信号传输装置的信号源。并以PIC微控制器控制功率放大器改变振幅、帧频来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并增加电磁感应电力能量传输效率。以微控制器输出驱动功率放大器,既而可以达到振荡特性可控。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频调谐器芯片TDA6509作为系统发射,接收端的核心器件,该芯片采用PLL锁相环实现信号的调谐、混频、中频放大、滤波.系统通过发射,接收电路完成语音信号的发射/接收功能.发射端采用单片机最小系统实现选台.接收端除了TDA6509还采用窄带芯片MC3356作为核心器件完成混频、中放和解调,完成对发射端所发射信号的接收.接收段采用拨码开关设定原始频道.整个系统采用电池组供电,可以实现多频道单呼和群呼功能,且一个频点可以同时发送数据和语音信号.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究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机理,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无线发射模块和无线接收模块。装置通过无线发射模块产生高频信号,无线接收模块接收的信号经过整流滤波后供给负载使用。  相似文献   

4.
谭萍 《科技广场》2012,(1):195-198
在通信收发系统中,功率放大器位于发射机末端,其作用是将高频已调波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以满足发射机发送功率的要求,然后经过天线将高频功率信号辐射到空间,保证在一定区域内的接收机可以接收到满意的信号电平,并且不干扰相邻信道的通信。本文叙述了功率放大器的特性及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射频功放的非线性及功放线性化的几种常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为了实现远距离识别目的,除采用不同天线结构外,必须在射频ASIC与天线之间加入射频功率放大器,使得发射到空间的射频信号足够强,从而为无源电子标签提供足够能量来完成远距离识别。首先介绍了射频功率放大器设计基础,然后设计出射频功率放大器电路形式及其性能参数。  相似文献   

6.
刘新竹 《科技通报》2015,(2):85-87,91
设计了一种小功率强磁耦合全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系统由高频逆变电路、谐振耦合模块、高频整流滤波等组成。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在1MHz固定频率下自谐振,可以对间距70 cm范围内的负载提供能量。通过实验分析了电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主要参数包括两谐振线圈间的系统能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在水平错位时对传输效率的影响、谐振线圈空间距离D对功率、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无线电能传输装置,采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方式,由发射和接收两部分构成。发射部分的驱动电路包括振荡电路和发射线圈,通过磁环电感、场效应管将电能发送出去。接收部分包括接收线圈和滤波整流电路,线圈将能量转换为交流信号,通过滤波整流转换为可以供负载利用的直流电,以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采用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的传输距离更有优势,且具有无敏感的方向性、无辐射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无线电能传输是一种新型的电能传输技术,文章设计了一种实用的无线电能传输装置,通过线圈将电能以无线方式传输。系统包括高频振荡电路、高频功率放大电路、发射和接收线圈、高频整流滤波电路,经过实验控制变量法优化后,确定发射端和接收端相应参数,实现了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优化。  相似文献   

9.
1系统模型本文中我们考虑了一个具有n个发射和m个接收天线的移动通信系统。在每个时隙t,信号cti,i=1,2,…,n从n个发射天线同时发射,且所有的信号都有相同的发射周期T。在这里我们假设发射的信号是空时分组码。每个接收天线接收  相似文献   

10.
感应耦合谐振装置利用两个发生谐振耦合的电路来捕捉随距离衰减的电磁场,当发射回路和接收回路处于强耦合谐振状态下时,谐振体之间的能量交换可以达到很高的效率;远场辐射式传输方案是指在能量密度在空间中衰减十分迅速的远场空间,要使得能量能够有效的传输,必须要有能够可靠工作的大功率高频电源,还要保证发射天线有优良的方向性和相对较高的增益。  相似文献   

11.
介绍核磁共振设备基本原理与结构,从发射射频与MR信号接收两大方面解析射频系统基本结构与原理,分析了射频信号合成与调制、射频功率放大器、阻抗匹配、线圈调谐、发射/接收线圈这些射频子单元原理流程框图。  相似文献   

12.
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是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无线通讯系统中,空间无线信号的发射和接受都是依靠发射和接收天线来实现的。因此,天线对于无线通信系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对于调频和电视发射天线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了在广播电视工程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安装与维护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广播电视系统中,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是核心技术,也是广播电视信号接收质量的关键。目前广播电视发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信号接收也比较清晰,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需要不断改进优化创新,为今后更好的服务社会和民众做好准备。通过阐述了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概念,分析了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及维护方式。  相似文献   

14.
空时编码作为无线通信中一种新的编码和信号处理技术,它使用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进行信息的发射与接收,可以大大改善无线通信系统的信息容量和信息率.本文着重分析了空时编码中的空时分组码,并借助MATLAB仿真平台对其误码性能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数日的增加,其误码性能明显改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了超宽带(UWB)信号发射、接收预处理电路的实现方法,天线阵把各辐射单元的部分信号在空间相干叠加的可能性与天线冲击的超宽带无线电探测脉冲形成器的优点结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卫星覆盖面积非常广泛,卫星覆盖有利于加强广播电视信号的接受情况。卫星覆盖是解决广播电视信号经济性最有效手段。近几年来,卫星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但这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卫星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射功率的设置过大,卫星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或者由于传输距离较远,或者是因为传输位置不妥当,就会导致信号大大衰减。另外,地面接收站若是受到干扰,也是会影响到信号接收质量。卫星信号接收的情况的好坏在于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与调试。对于卫星接收天线进行准确的安装与调试,保证外界的因素对于信号接收干扰降到最低,从而保证卫星信号的接收质量情况。本文根据对于卫星接收天线信信号接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调试以及维护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在广播发射射频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信号冲突会对广播信号的发射与接收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广播发射射频系统不能稳定的运行,广播不能够正常传播信息。首先对广播发射射频系统出现信号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基于相关理论提出新型的预防射频系统出现信号冲突的算法,主要是通过使用捎带检测技术预先对信号的间隙进行调节,进而减少出现空闲间隙,消除信号冲突现象。并对该算法实施仿真验证的研究,最终结果发现,通过该方式能够有效的实现广播发射射频系统的传输,保证传输过程中信号的完整性与不间断性。  相似文献   

18.
声换能器是由电子振荡器产生电信号激发换能器产生机械振动,将声能转变为电能的传感器件。换能器的串联调谐匹配设计是实现换能器频谱分析、数据记录或信号源产生的关键技术。提出一种基于负载阻抗宽带激励的换能器串联调谐匹配设计方法,系统方案设计包括通用的数据采集系统、声学基阵、收发转换和功率放大器以及模拟信号预处理机,声学基阵由4个换能器并联组成,实现电声、声电转换,当一个电信号送到基阵两端,基阵根据电信号振荡产生相应的声信号,通过DSP控制D/A转换器进行数/模转换,输出多路回波信号到功率放大器,引入阻抗匹配与功率激励方案,提高换能器回波微弱差异信息的能量增益,去除检测仪电路中耦合噪声,提高测定目标的方位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方案提高换能器回波微弱差异信息的能量增益,避免了换能器接收信号产生调谐失真,有效实现对水声信号的采集和回波接收。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7,(5)
近些年来,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得到了质的升华,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对于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是一笔重大的财富。现如今,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发射天线、调频广播等途径来实现信号的发射与接受,能大大增强广播电视的信号接收能力。为提升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的应用效果,应严格规范参数、控制天线设计等,能为广播电视行业提供技术支撑。为此,本文就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应用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现行的中长距离信号通信一般采用电信号传输方式。电信号中长距离传输易受外界电及电磁影响,如感应雷、电平不足等影响传输设备及传输质量,传输距离过长也会因电平过低导致信号减弱。目前国内外各种型号的卫星接收天线设备及自动气象站设备因研发周期长,中长距离信号通信均采用电信号传输,而国内局部地区受雷电影响较多,电信号中长距离传输易受外界电及电磁影响,如感应雷、电平不足等影响传输设备及传输质量。鉴于近年来新的通信传输技术的出现,可以使用新的通信传输技术对中长距离信号通信方式进行改造,使中长距离信号通信更加稳定可靠,有利于提高卫星接收天线控制系统、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系统、自动雨量点数据传输系统的使用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