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推荐理由:本次评课提出了如何在公开课中保持教学常态这一问题,值得所有开过、未开过、即将要开公开课的教师思考。评课目标教学常态课是按正常的教学进度,保持教师一贯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平常的学习状态的随堂课。教学常态课不过多修饰,不矫揉造作,没有特意加工表演的痕迹,因而更能体现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准。本次对美术常态课的点评和研究就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孙家祥老师这堂美术常态课的点评解析,更加明确美术教师自我完善教学能力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常态教学是每一位教师日常教学的状态,它也是教师经过仔细研读教材、教参,细心分析学生原有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而开展的教学,是一种非常真实、朴实而又扎实有效的教学。简而言之,常态教学的实用不仅体现在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大家可以现学现用的课。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各样的示范课、优质课、展示新课程理念的公开课也越来越多,这些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学习别人的做法,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某些新的、深刻的变化。在为此欣慰的同时,笔者却发现了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公开课回归“常态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各样的示范课、优质课、展示新课程理念的公开课越来越多。然而,反观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不禁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什么样的课是“常态课”?如何在“常态课”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使“常态课”教学也能产生与“公开课”一样好的效果,我们该如何去耕种好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呢?  相似文献   

4.
正一、引言常态课又被称为随堂课、家常课,是相对于公开课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教师在普通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下开展的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常态课不需要事先打磨和预演,也不需要刻意地去修饰。它是课堂平常状态的展示,是教师基于现有的教学条件,运用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呈现出的真实课堂。[1]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一  相似文献   

5.
随堂听课,顾名思义就是不与任课教师事先打招呼,临时进教室听“原始课”,随时了解教学动态的一种教研活动。进行随堂听课,是推动每一位教师构筑理想课堂的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更是推进学校“以师为本”的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随堂听课真正成为促进常态课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呢?  相似文献   

6.
时下,公开课已成了一顿“可餐”的“秀色”,一提起公开课,在教师的心目中就是一场十分完美的、赏心悦目的戏剧表演,教师在欣赏完这样的表演后,一般都深有感触地说:“这课太美了,只可惜咱学不像。”这样就失去了公开课应有的意义。如何还公开课以本来面目,如何真正体现公开课应有的价值,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程红兵的话说,就是要给人以“常态”的东西,要求真、求实,不要演戏,为此,笔者提以下建议:一、事先不要“千排万练”众所周知,演员为了演出成功,在进戏之前都要进行排练,要设计好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何时哭,何时笑,…  相似文献   

7.
<正>一、从常态课与公开课对比中认识上好常态课的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各种形式的公开课也应运而生,诸如示范课、观摩课、试验课、研究课,等等。这些公开课,除了少数教师作秀外,应该说大部分是优质课,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新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常态教学文化,就是常态组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现象。在准备公开课或示范课的一次次磨课过程中,教师会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日常教学行为的自然流露往往更能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笔者列举几种常态教学现象,试从“观念文化”到“行为文化”的内化、“接受型”与“探究型”文化的演变、“师定文化”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解析幼儿园教学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所谓公开课,即指在公众的场合,一人执教,让听课的教师“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教学之目的的课。常见的公开课类型大致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实验课”“竞赛课”等几种。“竞赛课”算作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0.
公开课,你为谁公开?于秀兰,田延平听过许多公开课,觉得多数课,严格说来,是应该称作“表演课”的。一位执教过多次公开课,并屡屡获奖的“资深”教师,曾当众道破玄机:“公开课是上给老师(包括领导或计委)听的。”这话听起来也不无道理。除去个人为接受检查或评估...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陶醉,回到现实却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现实教学往往很难像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常态课是教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教学基本是常态课进行的,上好常态课是提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领会偏差等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教研活动也只关心那几节公开课、示范课,形成虚假繁荣。我们需要公开课、示范课,然而高中学生95%以上的历史学习时间都是在常态课中度过的,常态课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绝对主体。如果我们不重视常态课研究,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就成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3.
王维华 《考试周刊》2012,(60):99-99
每个学科、每个教师每年都要开公开课,这在每年的考核中是必备的。但许多教师对公开课的看法不一而足。体育公开课与常态课的教学被有些老师视为是不相融的两种教学形式,认为公开课是给大家看的,没有实用意义,而常态课才是真正的体育课。另一些教师却认为,公开课来源于常态课却又高于常态课,是常态课的最高形式,其实公开课对常课有指导意义,而常态课是公开课的基础,二者能融合。  相似文献   

14.
陈宏 《四川教育》2003,(12):21-21
很多教师上过公开课,很多教师想上公开课。只要是教师,就离不开公开课。然而,我们调查发现,却很少有教师喜欢公开课。公开课,越走越远,品质美味不再,风光何用?公开课,想说爱你不容易,何时脱下空有其表的华美外衣,重现“本色”?公开课,曾经很精彩!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常见形态,公开课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按不同用途,公开课可细分为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指导课、研究课、竞赛课、汇报课等多种“课型”。公开课曾备受青睐,在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推动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发挥过积极显著的作用。上过无数公开课的特级教…  相似文献   

15.
前两天,市里一所老牌学校组织了一次“开放日”活动。学校准备充分,安排妥当,有不同学科三节示范课在多媒体教室供观摩,其余的可自由选择随堂听课。我没去听示范课,我深知那些示范课太完美了,让人产生不真实的感觉。而随堂课与自己平时上课的环境差不多,更利于我借鉴并研究这些课上表现出来的精彩片断。不喜欢听示范课,是因为那些课的表演成份太重了。教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太多人的心血。课件有专人帮忙或出钱请人设计;试讲就更不用说了,讲一次剔掉一些瑕疵,讲两次白璧微瑕,三次、四次……直到完美无缺;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  相似文献   

16.
一所学校如果能够形成一种“推门听课”的制度,那么,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肯定是高的,教风也是正的。 “推门听课”是听常态课,听没有任何包装的课。这种课虽然比不上那些示范课、公开课,会有明显的缺点,甚至是一节失败的课,但它原汁原味,朴实无华,给人一种真实感。正因为它真实,才使我们学会反思,发现缺憾或不足,并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7.
时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每逢大小研讨会,缺不了的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与会教师最为关注、会后讨论最多的也是公开课。显然,“公开课”的传播效应和导向作用不容人们忽视,研究“公开课”现象及其背后的隐含意义自然也就尤为迫切和重要。   常见的公开课类型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实验课”等几种,“比赛课”算做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开课”。举办公开课的初衷,无非是想通过提供某种课例,让听课教师或“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语文教学的目的。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18.
常态课,又称家常课,即课程表上排出来的,教师必须进课堂上课的,没有人来听课的,由执教者“全权”掌控的那样一种课。这种课占教师上课课时数的99%。除常态课外,还有一种课叫公开课,如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等。这种课的特点:一是上课时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红听课:二是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常常要调动全校骨干教师反复研究教案,并多次试教,达到大家都“满意”了才罢休。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顾名思义就是对外公开展示的课,它包括示范课,竞赛课,交流课,观摩课等。而公开课中与老师们自身息息相关的是竞赛课。竞赛课一般来讲为了具有可比性。上级领导往往都会让每一位教师上相同的内容,大多也都以教唱歌曲为主要内容。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多的评委,让每一个评委都对你的课非常满意的确不容易,但也千万别让他对你的课产生强烈的排斥心。  相似文献   

20.
我以为,“公开课”就是“公开的课堂”,观摩课、示范课、展示课、研讨课、会诊课等都是公开课。时下,公开课中的观摩课、示范课最为流行,名师的课堂成为许多普通老师所不能企及的高度。有人说公开课就像时装模特身上的衣服,中看不中用,可观不可摩。这种评价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公开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却也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