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编辑加工是一门技术.它是编辑对审稿后决定采用的书稿或对作者修改后宜于采用的书稿,按照出版的要求进行检查、修改、润饰、标注、整理提高的过程.通过消灭差错、核对引文、统一体例、确定标题等技术手段的处理,从而提高书稿的质量水平和可读性. 对于外版书稿的编辑加工来说,编辑加工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以编辑技术为基础的创意再造的过程.在编辑加工外版书稿时,编辑不仅要进行技术处理,还要架起两种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以及阅读习惯的桥梁,让一本"舶来品"的书稿"入乡随俗",甚至要化腐朽为神奇,将一本"选题失误"或者有翻译瑕疵的书稿进行弥补和创新,达到"二次策划"的目的,从而激发出其畅销潜质.  相似文献   

2.
图书编辑过程中的审读加工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好图书编辑过程中的审读加工工作,是不容易的.过去有人曾给理发师送过一副对联,叫做"蓬头垢面来","白面书生去",形容理发师有很高超的美容术.图书的编辑加工工作也是这样,有些很不象样的稿子,一经编辑之手,也会就此容光焕发,惹人喜爱,可以说这是一种图书的美容术.这种图书美容术是建立在认真审读书稿的基础上的,正象"妙手回春"的良医,  相似文献   

3.
王宁 《出版参考》2016,(3):62-63
对于编辑工作,鲁迅先生曾给出过一段形象的描述:“我的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陪坐这些事情上者,已经很不少.”而专门以编辑书稿为事业、为责任的编辑,正是需要每日把生命凝结在书稿文章上,把时间碎割在编辑工作上,把此当成一份事业孜孜以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高远的追求、深厚的功底、宏大的境界,这份事业是做不好的.  相似文献   

4.
博中有专编辑这一行在早年是被看作一种荣誉,名家写出的书稿交到编辑手里,编辑凭着自己的学识和鉴别力,对稿子表述自己的意见,可予采用的稿子又要根据需要作文字的订正和内容的核实,少不了要删改涂红,真正使其起到完善书稿的作用,这样的编辑是称职的编辑,是有学问的编辑。从这里说到  相似文献   

5.
初做编辑工作的青年同志,常常不大会写书稿审读报告。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写审读报告的时候,常常犯两个毛病。一是过于简单,内容不够具体。看了一部稿子,写上几行概念性的话就完事,如“此稿观点正确,知识丰富,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之类的话。至于稿子里讲了哪些观点,介绍了哪些知识,为什么说它的观点是正确的、知识是丰富的,存在的问题又是什么,则一概没有写上。别人看了,对稿子无从判断。另一个毛病是过于  相似文献   

6.
程林 《编辑学刊》2012,(5):87-90
新时期国家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出版对编辑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编辑不能满足于只"为他人作嫁衣",一门学科的教材编辑应成为这门学科教材编制方面的专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编辑和书稿、作者的关系,以及编辑在教材培训推广中的作用就不再是传统观念上的关系和作用。其内涵要丰富得多。  相似文献   

7.
浅谈编辑工作的外围知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空前发展,出版社像雨后春笋,日益剧增,因而编辑队伍日趋扩大,出版战线的新兵不断增加.由于无一套可供效法的编辑学教科书,又无系统的编辑素质训练,故人们对编辑工作的看法亦深浅不一,甚至迥然有异.有人认为,编辑工作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改改错别字吗?也有人认为工作量完成就行,因而把编辑工作作为第二职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搞科研、著书立说上.实际上,编辑是一门特别的学问,编辑工作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创造性劳动,并不是凡是有文化的人都能做编辑工作.一个好的编辑,不仅要独具慧眼,去识别"佳作"和"赝品",而且要独具匠心,能为书稿去瑕增辉,使之成为科学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的"佳作".可见,要成为一个称职的编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归纳起来,编辑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修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修养、娴熟的编辑出版业务技术,还需要熟悉编辑工作以外的许多知识,才有希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编辑.  相似文献   

8.
试论三级审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读原稿是“编辑六艺”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编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无论是自发来稿还是编辑自己组织的约稿都要审读,其目的是要对书稿作出尽可能忠实的评价,及提出恰如其分的处理意见.出版社对书稿一般实行三级审稿制,即责任编辑初审(一审)、编辑室主任复审(二审)和总编辑终审(三审)制.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对这一制度似有争议,归纳之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是  相似文献   

9.
正"编辑是为人作嫁衣",如何更好地为作者和作品做好"嫁衣",是编辑工作应该持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但编辑仅仅做"裁缝"是不够的,一定要做"设计师"。即不能只针对样稿、定稿进行修修补补,一定要介入成稿的前期策划和写作之中。本文探讨了编辑介入书稿写作的时间和方法,以期通过编辑对书稿的"隐形介入"和前期操作,更好地提升书稿质量,提高书稿运作效率。一、编辑何时介入书稿写作编辑介入书稿写作,要基于书稿的成稿过程。作者写作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酝酿、成文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介入的最佳状态是在酝酿阶段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确定选题意向。良好沟通的前  相似文献   

10.
笔者当编辑十多年,深感思想内容对于刊物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思想内容就是刊物的核心和生命线.然而,在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编辑,不是组不来好稿子,就是拿到一篇稿子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乱砍滥伐",对原作进行了去"精"存"芜"的"编辑",使刊物缺乏思想内容.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由于个别编辑缺乏思想认识水平造成的.由于笔者一直从事新闻类综合性期刊的编辑工作,所以,在这方面有一些心得体会,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慎始与善终     
我国自古以来就崇奉"有始有终",鄙薄和反对"有始无终"、"虎头蛇尾".我以为,编辑之道.也是如此.做编辑的对待书稿第一要义,不仅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慎始善终".这样,才能赢得作者,赢得声誉,赢得品牌.  相似文献   

12.
笔者当编辑10多年,深感思想内容对于刊物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思想内容就是刊物的核心和生命线.然而,在工作中,发现有不少编辑,不是组不来好稿子,就是拿到一篇稿子不知如何下手,甚至"乱砍滥伐",对原作进行了去"精"存"芜"的"编辑",使刊物缺乏思想内容,造成同一刊物同一版面、栏目因责任编辑不同而编辑水平差距悬殊.细心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报刊也有类似问题.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由于个别编辑缺乏思想认识水平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编辑子仲     
十多年前,我刚当图书编辑的时候,埋头在文科编辑室看稿子。编辑室主任龙子仲时常从香烟袅袅的"书城"(形容办公桌三面堆砌书稿,像书城)里探出头问:"最近读什么书啊?"于是,以"最近读什么书"为由头,编辑室同人放下手头的书稿闲谈编书之余读的旧书新书。印象最深的是子仲谈到几本孙犁写的读书小品  相似文献   

14.
李曼 《新闻传播》2012,(9):185+187
一个合格的编辑,首先必须是名合格的记者,绝不只是面对电脑,编编稿子,组组版子,更应该"走转改","三贴近",这样对自身从事的编辑工作百益而无一害。从事多年的编辑,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更有了编稿的底气。一、只有"走转改",编稿子才有底气作为编辑,因为工作所限,往往都是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来了解社会,对于社会的脉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感受,不少有价值的好新闻也常常因此被忽略。  相似文献   

15.
一编辑是一种专业学问。有了写作,就开始有了编辑工作;有了编辑对书稿的审、编、校、改,才有了图书的出版。我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图书的编辑出版随着文字的产生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编辑加工是一门技术。它是编辑对审稿后决定采用的书稿或对作者修改后宜于采用的书稿,按照出版的要求进行检查、修改、润饰、标注、整理提高的过程。通过消灭差错、核对引文、统一体例、确定标题等技术手段的处理,从而提高书稿的质量水平和可读性。对于外版书稿的编辑加工来说,编辑加工不仅是一门技术,还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以编辑技术为基础的创意再造的过程。在编辑加工外版书稿时,编辑不仅要进行技术处理,还要架  相似文献   

17.
何永炎 《今传媒》2007,(3):32-32
报刊审读工作给我的晚年生活增加了一种乐趣.它使我的"工作并快乐着"的人生主题曲又可以继续快乐地唱下去.我本来就有爱读书看报的习惯,现在叫"审读","读"之前冠之以"审",实际上是多了一份政治责任.虽然现在媒体大多是政治上强、学有专长的人在办,但有一份责任在肩,我的书报刊阅读就要特别留神了.  相似文献   

18.
1990年,我给《中国物资报》写了7篇稿子,见报的有3篇。之后,中国物资报编辑部编辑约我继续为该报写稿。大凡精神产品,多是作者的思考在某一特定方位上的凝聚物。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不是急于动笔,而是思考自己写的文章,是让人家喜欢看,还是让人家耐着性子看。记得一位老编辑说,他喜欢读有味道的杂文。如果头几行没味儿,就扔到一边儿去了。我怀着庄重的心情,双手捧进邮筒的稿子,要是让人家(编辑)读不到一半就扔掉,那就够惨了。那么,什么叫没味儿?人家重复过一千遍以上的话,谁听了也没味儿。比如一些口号、成语,我就尽量  相似文献   

19.
编辑的精品意识与图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编辑默默耕耘,严格要求书稿的质量,力求使书稿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这已成为我们后辈编辑的楷模.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竞争加剧,严谨细致的案头工作日益被忽视,出现了"有本事抓策划,案头工作没出息"的错误看法.于是,审读书稿在一些人眼里已沦落到"辅助性劳动"的地位,文字加工成为雕虫小技,面对书稿,只是批字号、字体,难以见到其在文稿上改动的墨迹,一连串的差错也应运而生,例如,把"明日黄花"错改为"昨日黄花","象"与"像"无从区分等等.  相似文献   

20.
也许是干那行,就要叫那行的苦。做了几天小报编辑,我不免又要叫几声苦了,小报小办,文章要小。而有些通讯员来稿却偏偏是长文章,小报编辑十分苦恼。一般通讯员来稿都是为大报写稿时,用复写纸为小报顺带一份,所以稿子往往偏长;或者也有专门为小报写的,但为大报写文章的习惯还没有改,文章还是很长很长的。这些稿子,通讯有三五千字,消息也有近千字的。小报编辑从若干来稿中好容易挑出一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