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嘉莉妹妹》是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作家的生活经历及文学创作过程入手,解读《嘉莉妹妹》中对美国现实社会的描写。  相似文献   

2.
作者德莱塞笔下所塑造的嘉莉妹妹这一小资产阶级代表 ,从一个纯真 ,快乐的农村姑娘变成一个名声赫赫的演员。但在名利双收后 ,她却遭受了从未有过的空虚。这种空虚和堕落正是由其本身所固有的阶级性造成的。她所经历的追求 ,堕落 ,幻灭三部曲几乎是那个社会所有小资产阶级女性走过的共同道路。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意义在于唤起小资产阶级去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同时 ,通过对嘉莉妹妹堕落过程的描写 ,作者揭露了美国社会的腐败 ,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作者德莱塞笔下所塑造的嘉莉妹妹这一小资产阶级代表,从一个纯真,快乐的农村姑娘变成一个名声赫赫的演员.但在名利双收后,她却遭受了从未有过的空虚.这种空虚和堕落正是由其本身所固有的阶级性造成的.她所经历的追求,堕落,幻灭三部曲几乎是那个社会所有小资产阶级女性走过的共同道路.作者通过这一形象意义在于唤起小资产阶级去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同时,通过对嘉莉妹妹堕落过程的描写,作者揭露了美国社会的腐败,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4.
《嘉莉妹妹》是美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德莱赛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巅峰作品,描述了美丽、善良的农村女孩嘉莉从社会最底层走上百老汇红舞星宝座的整个过程。本文拟从自然主义的产生出发,重点分析小说《嘉莉妹妹》中体现的遗传和环境因素,试图能够客观、全面地把握自然主义的优势和缺陷,为正确评判人性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作家德莱赛的小说《嘉莉妹妹》闻名于世。本文通过对小说的细读,结合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问题加以对比分析,从深层次剖析嘉莉妹妹的价值观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作品 ,从对其内容及人物之间关系的剖析中 ,读者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 19世纪末美国社会尔虞我诈的现状以及人们为实现美国梦想不惜采取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残酷现实  相似文献   

7.
浅析德莱塞前期长篇小说的创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 奥多一德来塞是美国二十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一生是洞察美国社会症结的一次旅行 ,正因为他亲身经历结痂之痛 ,才更理解、同情挣扎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因而也在反思造就这种状况的缘由 ,向往和探索现实光明的前途。德莱塞前期的作品 ,创作思想偏于对美国社会虚伪道德的暴露上 ,嘉莉 (《嘉莉妹妹》)的曲折人生 ,珍妮 (《珍妮姑娘》)的凄婉命运 ,无不诉说着资本义伦理道德的伪善与残忍。在小说中 ,作家把社会背景与人物命运相结合 ,并通过其中独特、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显示作家本人的思想发展和探索过程。《嘉莉妹妹》( 190 0年…  相似文献   

8.
《嘉莉妹妹》讲述了"美国梦"的最终破灭,《平凡的世界》描写了普通劳动者为实现"中国梦"所做出的努力。本文以嘉莉妹妹和孙少平为代表,以其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为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梦"与"美国梦"存在的不同之处,同时提出要借鉴"美国梦",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个人软实力强调个人在学习、交往、适应环境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个人所具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责任感等因素.在《嘉莉妹妹》中,主人公嘉莉靠着自己在个人能力、意志品质以及性格等软实力方面的优势,实现了由乡村姑娘到女明星的人生蜕变.然而,成功后的嘉莉却时常感到落寞空虚,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她的软实力不够强,缺乏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指导,把金钱至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因此不可能获得完美的幸福.嘉莉的个人成败经历对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小说《嘉莉妹妹》的时代背景设定在美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十九世纪末,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化影响了人们的交通、住宿、穿衣、娱乐、传媒等等各个方面。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快速现代化的同时,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远离人们。  相似文献   

11.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Sitting in the rocking chair,Carrie dreams her future.This is the deep impression the novel"Sister Carrie"gives us,which is written by Theodore Dreiser(1871-1945),the great American realism writer.  相似文献   

12.
“童年消逝”是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提出的一个论点,其列举的表象在当代中国也逐渐呈现。童年消逝现象对人的身心成长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对原来的社会道德体系产生巨大冲击。教育的责任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体育活动又是丰富情感体验,帮助人格完善的重要方法。学校体育工作应置身于“童年消逝”这一特殊社会背景下,积极调整教学思路,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帮助他们健康地完成社会化过渡。。  相似文献   

13.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精神悲剧。剧中女主人公布兰琪的悲剧结局给观众和评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诸多关于其疯癫根源的疑问和不解。关于她的悲剧命运,评论界观点不一。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入手,分析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正是布兰琪本我和超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在封建社会,辽代女性拥有的崇高社会地位是其他封建王朝女性所无法比拟的。辽代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是其自身适应时代环境需要而不断努力的结果。辽代女性体育竞技意识较强、军事色彩浓厚、平等意识强烈以及娱乐性质鲜明,其形成源于辽代女性在政治上的话语权、经济上的支配权、游牧文化传习以及较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语言反映文化,要完全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对其语言的研究就必不可少。文章从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四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新词与美国文化的关系,揭示了美国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文章指出美国的文化变迁导致了新词的产生,产生的新词也让人们对美国文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自由异化理论"是弗洛姆运用精神分析哲学分析社会问题的经典思想。研究基于对弗洛姆哲学思想的解读,运用自由异化理论对现代体育的异化加以审视。认为现代体育的异化源自于其行为主体——人的心理机制的异化,具体表现为现代体育中的极权主义、破坏欲及舍己趋同等逃避自由的行为。应通过提倡交往理性、克服人的物化、建立人道主义的民主等途径来培养健全的人,只有实现人对异化的超越才能促使体育本真的复归。  相似文献   

17.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是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小城畸人》(Winesburg,Ohio)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以揭示小城镇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珥状态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结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恶心”,“虚无”和“自由”思想阐释小说集所表现出人在工业化环境中被异化后的内心扭曲的“畸形”状态.传递出人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