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佛教交流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佛教交流的途径上,既有日本政府向中国派出的遣隋使、遣唐使,又有中国僧侣应日本之邀或出于自发的赴日传法.隋唐时期中日佛教交流活动构成了中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它对推动中日佛教体系的共同完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字传入日本,为日本的零文字历史填补了空白,同时也为中日两国相互了解,文化沟通与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阐述了汉字的传入途径,以及汉字在语音,文字,词汇方面对日语产生的影响。汉字的输入,使日本产生了“假名”,日本人又根据汉字的特点,用“六书”遣字法,遣出了日本“国字”,最终使日本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的交流有悠久的历史。7—8世纪,经过遣隋使、遣唐使和归化人,我国学习隋唐化,建立了统一的国家。9世纪以后,进入形成日本独特化的阶段,但平安贵族继续爱读中国学并自己创作汉诗。由于两国关系密切,并且我国对中国化十分尊重,我国保留中土久佚、甚至不见于记载的古献。  相似文献   

4.
倪方六 《留学生》2014,(23):36-37
正在中国古代尤其隋唐时期,很多外国人都以来华留学为荣。最早一批外国留学生来自日本教育界认为,隋朝是中国古代开始批量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朝代。据《隋书·东夷列传》"倭国"条记载,大业四年,隋文帝杨坚"派遣文体郎裴世清,出使倭国",倭国即今日本,当时的日本国王对裴世清说:"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仪之国,故遣朝贡。"大业四年即公元608年,亦即日本推古十六年,倭王派出以小野妹子为遣唐使、吉士雄成为副使、鞍作福利为道事(翻译)的使团来到海西的中国,随同而来的还有高向玄理、南渊清安、僧曼等8名留  相似文献   

5.
4月1日是中印建交56周年,又恰逢今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国与印度今年要在政治、国防、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举行50多项友好交流活动,把两国友好关系推向高潮。今年的“中印友好年”是去年两国首脑商定好的。它将覆盖世界上2/5的人口,因而具有特殊意义。中印两国交往始于秦代,到两汉时逐渐频繁,在隋唐时趋于高潮,宋  相似文献   

6.
17世纪,中日两国分别实行了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两国虽然没有建立在正式外交基础上的文化交流,却以文献典籍和旅日华侨为重要载体,通过繁荣的民间交往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这对两国特别是对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的交往古已有之。其中,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影响最深刻的,当属自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由日本天皇组织派遣的遣唐使团。在日本遣唐使访华期间,唐朝政府以广阔胸襟对其进行了友好的接待与安置,并颁布实施了各种礼遇政策,不可谓不周到,为促进中日两国友好交流提供了很大便利。  相似文献   

8.
日本,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从传说中的“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东渡日本”,至唐代两国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各个领域的频繁交流,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可以上溯数千年。然而,近代的日本却是一个在所有中国人记忆里烙下深深血印的邻邦。甲午海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  相似文献   

9.
韩国将努力扩大韩日交流,扩大对日本大众文化的开放。韩国总统卢武铉表示,“在不违反韩国基本秩序和习惯的情况下,将考虑对日本文化全面开放”。封杀日本文化50年韩国与日本一水之隔。在历史上两国曾长期友好交往,不少日本学者  相似文献   

10.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朝代,对外交往十分频繁。特别是与东边的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往来都出现了高潮。一批批日本派出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唐朝的回访使节、学者、僧侣、商人,穿梭来往于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之间。滔滔“东海是西邻”,中日两国成了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从历史上看,日本一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然而中日关系的高潮却出现在唐代。唐代的中国对日本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促使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教育上既各具特色,又多有共通之处。日本“综合学习时间”与中国“研究性学习”具有同类性质,同属于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色。通过从政策演进、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开发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可以透析彼此的亮点和不足,从而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日间的海路交往最初是经由朝鲜半岛间接进行的。自两汉至南北朝,中日邦交实际上是一种宗主与“藩属”的关系。约自公元5世纪起,直接交往日渐频繁,致使隋唐时期的中日邦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蜜月”状态。日本通过大量派遣使团和留学生来华,使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进一步传人日本,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宋元时期,中日海路交往和邦交关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尤其是民间贸易上。中古后期的明清两朝,一方面,中日邦交关系因倭寇为患、丰臣秀吉侵朝、西方殖民者东来及中国的“禁海”和日本的“锁国”等因素而渐趋疏远,另方面,中日双方的民间外贸活动却更加发达。近代以来,由于日本不断对外扩张侵略,中日之间长期的、以友好为主线条的邦交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一度几无邦交可言。1972年复交后,中日关系虽有新的发展,却不无隐患。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在唐代交往频繁,唐代东北边疆的渤海国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上的交往。渤海与日本交往的二百多年中,渤、日两国互相派遣使节。文章就渤、日两国之间的遣使交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两千多年的友好关系的历史.两国人民在经济上和文化上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日本本官泰彦教授说:“日中两国过去不断进行文化交流,约有一千八、九百年之久.日本人上古就经由朝鲜或直接同中国往来,逐渐吸取新文化,经过咀嚼醇化,培育日本固有的文化,创造了特殊而优异的国风文化, 并且有时输诸中国,促进了它的文化发展.”这种联系和影响表现在文化上,曾经出现过两次文化交流的高潮.第一次高潮是隋唐时代,第二次高潮是清末时期.这两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和周边文化相互作用才得以形成的,反映着特定的人类集团的社会生产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日语会话最讲究的是"言葉遣い",意思就是谈话时要照顾到对方的情绪,从而使对方与自己心意相通、关系融洽,达到"和"的目的.于是在日语的日常口语中有些词或句子被赋予了微妙的引申涵义,表现了日本文化含蓄的特点.本文从日语的"言葉遣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日语中常出现的"言葉遣い"的现象的分析,考察日本文化的传统思想和意识,以及日本人日常生活"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大化革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大化革新使日本在奴隶制社会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文化,跳跃式地进入了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一跃而为亚洲的强国,并对中国社会有所触动.这是中日关系史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事件.日本之所以能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是与中日两国的交往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自1972年恢复邦交以来,历史悠久的传统友谊,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更加深入发展。中日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期,两固就有了交往。到了唐代,中国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盛唐文化高度发达。这时,日本经过七世纪中叶的“大化革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中日文学交流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大逆转。甲午战争后,日本国力日益强盛,吸收西方文化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快,中国开始转向日本学习。中国文学也迅速转换角色,由先生变成了学生;日本文学则由学生变为先生。从此,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两国文学交流基本上陷于停顿。战后虽有所恢复,但两国文学关系再也不可能回到自隋唐以来的那种密切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于战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郁达夫认为日本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抄袭”,缺乏创造性。随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步上军国主义的道路,其文化也走向倒退。作家堕落,作品内容趋于反动,文化生活十分空虚;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侵略。使日本成为毁灭人类文化的敌人。然而中国文化有五千年历史,隋唐之时曾“开发倭夷”;将来“建设东亚新文化”,责任也还在“我们的肩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另一种说法是,日本人长得个矮,所以称“倭”。《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录建武中元二年(57年)汉光武帝赐印给倭国。这是中国史书对日本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中元二年(公元57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当时的日本尚属于国家林立的状态,并无国名。其国王遣使入汉,愿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