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莉  随桂月 《天中学刊》2001,16(4):50-53
废明小说创伤的人物、艺术特色深受契诃夫的影响,尤其是其笔下“小人物”的塑造更是和契诃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二人都通过对乡村、城镇大量平凡小事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的批“小人物”形象,鞭挞了俄罗斯民族和我们民族中虚伪、敷衍、自私的习惯惰力,以寄托内心的深切悲哀。  相似文献   

2.
林白以其尖锐而执的女性主义立场与姿态使其小说呈现鲜明的反男权传统的判逆性。她塑造了一个个充满女性欲望并难以被男权传统规范所界定的“娇女”形象投入到那场女性的“一个人的战争”。然而,异常强大的“菲勒斯中心”却设置了一座无所不在的“镜城”,林白也难免身隐其中,于是其笔下的一些女性也就如同“镜中的花朵”般凄凉地开放、枯萎,延续着红颜薄命的宿命。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学史,论定孙犁为“荷花淀派”盟主,其实这一流派根本不能成立,其一,从未形成过具有“荷派”风格的作家群体;其二,追溯孙犁个人创作的历程,虽曾写过《荷花淀》及其同类短篇小说,但自中篇《村歌》始,荷派风格渐次消失,作变征之唱,创作具有了折人风致,所谓“荷派”云,不符合史实。  相似文献   

4.
在福建小说创作中,邓韶征的作品极具风格特色。他的小说创作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对社会对人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忱和关注,折射出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文章从一个侧面入手,对他的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深度把握,进而探求小说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小说”在中西文化系统绵延发展千余年,各自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作为历史范畴的概念是一种假定性认识方式,中国现代“小说”概念孕育甚早却诞生于清末民初中西“小说”系统的全面撞击对接中。巨大的时空错位使“误读”在所难免,重新检计“小说”概念是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抓住汪曾祺小说的特点-“散”来阐述他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展示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追求和美学质素。  相似文献   

7.
邓经春小说以人性为艺术视角,或讴歌人性的善与美,或揭示人性的复杂变异,或剖析旧的观念、旧的体制对人性的压抑、扭曲和戕害,体现了作家的人本精神。此外,其小说在结构布局、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也颇见功力,具有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9.
10.
立意的深远、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性等,使鲁迅的一些小说成为传世文学,这与鲁迅的人生经历和阅历,重视艺术的表现尤其是他的高度的民族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密切相关的。世纪末的小说,创作时由于缺少历史的高度,或成就一个方面,使当代文学难于久传后世,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使文学变味,更是传世之作的创作追求偏离方向。汲取鲁迅创作的给养,辛勤于艺术的耕耘,才能在新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出现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1.
现代小说中,争吵并不鲜见。而沙汀则风格卓然。他为读描绘了一个闹的世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学及电影中的牛仔只是虚构的小说化形象,与真实存在过的牛仔大相径庭。通过对历史及众多资料的整理、归纳,披露了牛仔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3.
先锋小说出现后,尽管遭到许多非议,但先锋小说对后来小说的影响饭后时念、形式等却是不容低估的。而先锋小说开始出现时的不被接受到逐渐被接受,经历了一个坎坷的过程。而且,人们逐渐接受先锋小说也主要是接受先锋小说的先锋形式,认为其先锋形式改变了旧式小说的写作方式。但对隐藏在形式下,甚至可以说是带来先锋形式的先锋理念却甚少关注。先锋小说家在大多数人之前敏感到社会的某种变化,这种感觉混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时代感带来了他们的先锋理念。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对于郁达小说创伤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一直有所争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小说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说明由于当进的社会压迫,“理”、“礼”束缚等造成青年知识分子的“零余者”身份,使得他们由极度的失落以至心理上曲扭变态。揭示了他们在白挣扎中觉醒,在觉醒中毁灭的深层次精神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家世小说、叙述往事的小说、历史小说、传奇志怪小说、新写实小说,商战小说,文化关怀小说等。从本上看非现实题材的小说创伤优于现实题材的小说创伤,作家们之所以要逃避现实与社会变改和个人的价值取舍有关。  相似文献   

16.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主要描写威塞克斯宗法制农村的生活,反映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在主题思想上经历了从"牧歌"到"悲剧"的嬗变.这种主题思想的变化既是由于时代生活的影响,也是他哲学思想变化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鲁迅的<阿Q正传>都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两者作为叙事体小说已向着非叙事因素大幅度的开放,成为一种"综合性散文"(前者)或"杂文式小说"(后者).这是一次文体革命.这次文体革命正是由鲁迅追求格式的特别和昆德拉主张写成多种文体组构的小说理论引发的.  相似文献   

18.
19.
文学与梦从一起始就难解难分,人类的文学历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梦与诗交织的过程。诗给世界允诺了意义,给人类生存精神允诺了家园,可家园的难以回归却使人类精神成为无家可归四处漂零的幽灵,于是诗人便做了梦,让疲惫的心灵精神得以短暂的歇息。吴大康的小说就是这种梦的编织,他以梦的编织来拒诉诗人在现实面前因无力与苍白而形成的焦虑。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小说是“江南女子”,不是“关中大汉”。他笔下的人物多如水般柔弱,他笔下的景物也缺少苍凉非怆。可以说,多愁善感的病态文人、如醉如痴的书虫、细腻清丽的自然景物以及性的压抑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因子,由此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虽然不能说郁达夫小说是浙西文化熏陶下所产生的作品的必然模式,但至少可以说郁达夫小说是属于浙西这块土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