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新闻一束     
媒体评出新诗90年十大诗人《南都周刊》近日选出新诗90年十大诗人,分别为:穆旦,北岛,卞之琳,多多,艾青,冯至,海子,昌耀,肖开愚,郭沫若。以1917年2月1日,《新青年》杂志刊发胡适"白话"诗歌8首为起点计,新诗的发展历经了90个年头。推出新诗十大诗人评选,一方面是对在喧嚣的市声下默默洗涤语言的诗人表达敬意;另一方面,也希望评选能促进诗人们更好地认识他们自己,他们的观念和任务,他  相似文献   

2.
穆旦作为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群中的代表人物,为20世纪40年代的诗坛注入了全新的"现代"诗观。文章从西南联大产生的背景出发,在指出穆旦反传统的诗歌实践的基础上,旨在探讨穆旦对新诗现代经验的开掘。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特殊的文学样式,是诗人的思想与文字在作品及其形式中天然融合的产物。笔者认为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难点。"只有诗人才能把诗译好"(王佐良,1989:54)。诗人译诗风格和创作风格关系紧密,通过诗人译诗风格的研究,可验证"翻译共性"假说。查良铮(1918-1977),笔名穆旦,在诗歌领域与翻译领域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穆旦是中国现代诗最遥远的探险者,最杰出的实验者与最有力的推动者。"(穆旦诗评语,1994)。作为诗人,穆旦综合了五四以来新诗的成就,被誉为"新诗现代化的旗手",为新诗的创作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作为翻译家,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赵飞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1):55-58,88
昌耀流放期间创作的诗篇作为其一生创作的起点,已形成“修辞以诚”的生命诗学品格,即写作与生命建立至深关联,将写作者自身生命的光泽、精神的成熟与深度、真情的蕴藉等发于诗中,以此打动读者的心灵.昌耀复出后的诗歌创作,延续、发展了这一特点,故而理解昌耀流放期诗歌是进入独具魅力的昌耀诗歌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新的抒情"是诗人穆旦在上世纪40年代为超越以往诗歌抒情和想象方式,而提出的一种诗学主张.本文从考察穆旦"新的抒情"得以出现的错杂语境入手,通过分析这一主张的意向及其在1940年代文本实践中的具体情形,探讨它所包蕴的现实性和"中国性",指出在新诗中并不存在先验的本质化的"中国性",只有不断丰富、拓展因而变化的"中国性";穆旦的探索表明,新诗的"中国性"并非与"西方"、"现代"相对,进而言之,所谓中国新诗的"主体性",其来源也不仅仅限于单一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是充满了诸多驳杂的异质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学界对百年新诗的反思,有很多直接针对汉语诗歌本源的发声。新诗既然仍用汉语写作,那么在汉语的本源上,新诗与古典如何一脉相承?更多地接受西方翻译诗歌影响——"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新诗,如何重新找回汉语的气质,或者实现二者间的有机融合?一些有志于此业的诗人和学者曾经做了许多有益的实验。沈奇先生曾指出:"汉语是汉语诗人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9,(1):87-95
穆旦1940年代和晚年的作品被过多的关注重视,而1950年代诗歌则少人问津,即使被提及也被简单地认为是其诗歌创作中的一次"断裂"。诚然,穆旦1950年代的诗歌明显表现出靠近主流规范和趋时写作的特点,但通过文本细读会发现,这些作品依然呈现出一种有限度的混乱痛苦的状态。源于对主体"我"的分裂书写和直达人性的生命体验以及"新诗戏剧化"手法的因袭,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诗人早年的诗歌理想和诗学精神。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穆旦显示出在趋向"规范"与保持个人理想之间的游离矛盾心态,从而看出穆旦在把握时代话语与秉持个人价值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近日,《南都周刊》选出新诗90年十大诗人,他们是:穆旦,北岛,卞之琳,多多,艾青,冯至,海子,昌耀,肖开愚,郭沫若。以1917年2月1日《新青年》杂志刊发胡适”白话”诗歌8首为起点计,新诗的发展历经了90个年头。推出新诗十大诗人评选,一方面是对在喧嚣的市声下默默洗涤语言的诗人表达敬意:另一方面,也希望评选能促进诗人们更好地认识他们自己,  相似文献   

9.
自指性写作是先锋诗歌"语言论转向"诗学探索中产生的必然现象.在这种写作中,词语及文本的意义不是指向一个"外在于"语言的对象,而是指向词语能指、文本形式及写作过程本身.通过这种自指,原来蔽而不显的"语言自身"得到了强调,这就产生了"诗".自指性写作对于新诗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带来了一些内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昌耀创作于1962年的作品《峨日朵雪峰之侧》为例,从意象的奇异与独特、语言形式上创造性使用“长句”、情感表达上与同时期的主流诗歌保持距离这三个方面来谈昌耀在中国新诗审美范式上的创造。  相似文献   

11.
朱恒 《培训与研究》2007,24(10):7-10
新诗在将近一百年的发展中,没有能取得古典诗歌那样的成就,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新文学运动初期轻慢诗性肯定是重要原因。轻慢诗体,将诗与文、诗与(白)话等同,新诗文体一直受到合法性质疑;轻慢诗语,单纯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忽视语言的诗性,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及口语等同,抛弃语言传统,导致新诗语言浅白,与几千年的诗歌传统脱节;轻慢诗情,或以科学之真否定艺术之情,或缺少节制,走向滥情,致使诗歌矫饰空洞。  相似文献   

12.
流放与诗人一直紧密联系在一起,昌耀与但丁都曾被流放.他们在经历了沉重的生命跋涉后,将生命迸发的火花与激情的赋予诗歌,其诗歌审美向度都趋向对于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本文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角度,根据和而不同的比较原则,探讨两位诗人诗歌审美向度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何其芳等现代汉语诗人的诗歌是中国特定时期社会文化诗意的集中体现,如何让这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诗歌在英语中得到完美的再现呢?译诗不仅需要译出诗句的含义还需译出诗的意境,这要求译者不仅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还需对诗味,也就是诗的意境有深层次的把握,然而翻译过程中难免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使诗的原味受损,所以译者常采取各种策略补偿翻译过程中的诗意损失,通过翻译戴望舒、徐志摩、林徽因、何其芳等现代汉诗名家之诗歌,探寻如何使汉语新诗之诗味损失在英语中得到补偿,使其在英语语言中得以重生.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诗学思想是在现时代的历史状况下产生的,也是与其整体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海德格尔在现代语言转向的大背景下从语言的本源性地位出发,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诗。他对美学的历史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与批判,为避免重新落入传统美学的窠臼,他以诗学代替美学,把诗的本质建立在语言(存在)的基础上,认为此在的根基处就是“诗意的”,栖居在本源的近处。而艺术家、诗人先于众人而看到了神的光芒,为终有一死的同类寻找转向源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的台湾诗坛,新世代诗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这批诗人进行了多样的艺术探索,推出了语言诗、图像诗、都市诗、生态诗、政治诗、方言诗、情色诗、女性诗等多种新的诗歌体式。然而,不论这些诗人的审美趣味有何种差异,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语言的探索、翻新上表现了强烈的兴趣,也进行了多样的实验。新世代诗歌的语言实验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语言的游戏化、陌生化与杂语化。  相似文献   

16.
在时代风气的浸染下,晚唐大多数诗人对外界的关。必面越来越狭窄。他们把全部精神技俩都用来写诗,从而形成了以苦吟著称的、世俗化的、具有轻浅纤微风格的“晚唐体”诗风。这种诗风虽然以贾岛、姚合为主要代表,但它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中唐诗人张籍。张籍是中唐诗风向晚唐诗风过渡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解放以来仅仅把他作为乐府诗人来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他的格律诗,开启了“晚唐体”之先声,应该在唐诗流变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在唐五代诗人中,郑遨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骚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愤世嫉俗成为其诗歌的中心主题,尤其是在反映社会黑暗腐败、深切同情民众疾苦等方面所显露出来的诗歌的讽喻功能和美刺精神,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独特艺术手法,以及平实质朴、浅近通俗的诗歌语言,从而形成其诗歌鲜明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耕是我国近现代中国古典人物画大师,其山水花鸟画亦精。其画作多继承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传统,画作数量巨大,且多有题诗,诗歌类别丰富。从绘画题材看,其人物画题诗包含题高士画诗、题仕女画诗、题佛道人物画诗、题平民画诗;山水画题诗主要表现的是其家乡仙游的名山、溪流;花鸟画多具有吉祥寓意;从诗歌语言形式看,李耕的题画诗包含四言古诗、五言古诗、格律诗等;从诗歌来源看,李耕的题画诗多为自创,有时直接引用前人诗句题于画中而自出新意。  相似文献   

19.
本从《古诗十九首》的体制特点、语言网络两方面考查汉本,人五言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指出汉本人五言诗直接导源于乐府歌辞五言体,但又在声韵、对偶、句式及语言锤炼诸方面有着重要的发展变化。人们从乐府民歌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又有着人诗对其下“作用之功”,使其创作的五言诗既不失民歌的清新与自然,又有着人诗的精致与华美,在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传统对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树立了优良,对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20.
重评黄遵宪与丘逢甲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遵宪和丘逢甲同是晚清客家名人,“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两人自1889年京城相识便结下了忘年之交,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经常书信往来和诗歌酬唱,交情甚笃。学界对他们的交往有着不同的解读,或认为“诗坛争雄”,或认为“亲密无间”。通过再梳理黄、丘的文字因缘,提出了黄、丘的诗歌酬唱和交往是自觉的,彼此并无意于诗坛争雄,但唱和的频繁程度和唱和中大量用典的现象,给时人造成了诗坛争雄的印象观点。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评价黄、丘的交往,即回归他们本身,回归晚清粤东客籍诗人群体,回归诗歌以及“诗界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