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相似文献   

2.
学并快乐着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基诺特博士说:"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  相似文献   

3.
教师,倾心打造你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志雄 《师道》2005,(10):19-20
美国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有这样一段论述:“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相似文献   

4.
在我从事教育工作的几年中,我一直和很多人一样,投身于题海中,致力于学生的各种竞赛,把高分、满分、名列前茅做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在我的认识中一个能让很多孩子升学的教师一定是"名师"。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这一生的教育观点。在分层教学中,我做了普通班的班主任,可以说,不言而喻,孩子们的学习与自我约束力都与"升学班"有差距的,做为班主任,我该怎样教育他们呢?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普通"创下奇迹。  相似文献   

5.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  相似文献   

6.
潘圣锋 《时代教育》2009,(6):203-203
随着时代的发展,开放式教学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它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发现。开放式教学就教学题材而言,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课外;就教学方法而言,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就师生关系而言,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7.
蔡庆庆 《上海教育》2013,(4):138-138
倘若教研组能充分发挥“团结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提高一批人”的作用,那么“让教师尽快成长→让教师飞快成长→让教师畅快成长”的队伍建设目标就能达成。教研组是学校基层的管理组织,也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教研组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教学水平。几年来的教研组长工作让我认识到,倘若教研组能充分发挥“团结一批人、带动一批人、提高一批人”的作用,那么“让教师尽快成长—,让教师飞快成长一让教师畅快成长”的队伍建设目标就能达成。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以人的发展为本。"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四个"让"。一、引导预习,让学生自觉学习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的独立自主  相似文献   

9.
教师"霸权"现象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相似文献   

10.
教了一辈子的书,当一名好教师可以说是我毕生的追求。实际上,我也曾经认为自己是一名好教师,并为此而沾沾自喜。是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这本书让我真正明白了,我还差得远呢!爱护学生、认真教学、受到学生欢迎,以这些标准来理解好教师,确有肤浅之嫌。帕克·帕尔默告诉我:"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说得通俗一点,好教师的教学,与教师自己作为人的真心真我、真  相似文献   

11.
教学活动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生命活动。“为了幸福而教?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不仅符合教师的生命需要、生命本性,也是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还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变革的基本趋势。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追寻的幸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结果幸福与过程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利他幸福与利己幸福等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12.
"教师即研究者"已是大家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共同追求的目标。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困难,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要实现专业化,成为幸福的教师,必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注重实质积累;积极反思,从小处入手;相互协作,团队合作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强化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以教师为主体,以凝聚教师为目标,达到凝聚人才的"附丽"效应;强化以人为本,就要在教师队伍的竞争力上合理"造极",建设一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高水准的教师队伍;强化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造极",是教师人才引进、留任、使用和开发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就杭州市C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显示,该小学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成长诉求、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教师缺乏幸福感。从教师管理的角度来看,其原因主要在于:"关爱缺位"减退了教师幸福指数,"诉求过场"阻碍了教师投入动力,"评价单向"局限了教师快乐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C小学实施了三个策略:一是学校推动,自上而下突进,营造幸福场域;二是教师行动,自下而上突击,贯通幸福维度;三是整体联动,上下结合突围,彰显幸福效度。三个策略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教师群体在学习方式、教科研能力、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提升,激发了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和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进入智能化时代,由人工智能与教师协同并存所形成的"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将为高效教学和个性化教育提供新的契机。由于教师的"缺陷存在"所产生的"补缺"需求,使得"认知外包"成为常态,人工智能由此嵌入教学,充当"代具"以弥补教师能力的不足,形成"人-技术"的教学新形态。"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按照协同性的高低依次分为"AI代理+教师"、"AI助手+教师"、"AI导师+教师"、"AI伙伴+教师"四种,这四种形态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协同、共同服务于教学。未来,"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将致力在实现教育转型、突破技术壁垒、厘清伦理关系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弥合理论模型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为教学注入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16.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情感投入”等方面入手,使师生获得教与学的愉快体验,实现愉快教学。  相似文献   

17.
幸福是人生的真谛,享受教育的幸福应该是每位教师矢志不渝的追求。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要有引领学生成长的耐心,还要有一种永不停止的追求。有了这些,再苦再累的工作也会其乐无穷,作为一名教师就是最幸福的。本文作者通过回顾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从几方面讲述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提出了教师幸福的来源,有幸福的教师,才有幸福的学生,才有一个民族幸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原有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遵循一种"缺陷"模式,将教师视为"有缺陷的"、需要"被"发展的对象,这已不能完全覆盖教师成长的内涵。因此,教师专业学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替代性概念应运而生。教师专业学习的理念认为:教师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教师不应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建构知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完整人"而不单纯是"职业人"。教师专业学习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路径,可以通过校本学习的方式来实现。学校作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应该为教师的专业学习提供环境支持,如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校本学习机制,为教师专业学习提供多种合作平台,指导和引领教师的反思性实践等。  相似文献   

19.
“Sometimes the teacher will say, ‘Read to the bottom of the page,’ and I try but I fall behind. Then she asks questions and a whole bunch of kids can answer the questions but I can’t. I try to keep up with everything but it's really hard. Sarah; 6th grade social studies studen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into content area teachers’ attitudes and beliefs about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within their subject area(s). As exemplified in the quote above, the ability to read and learn from text written to provide information can be difficult and frustrating for students who lack the skills. Content area teachers have been encouraged for decades to incorporate reading into their area of instruction, but have often chosen not to do this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In addition, teacher educators have attempted to work with content area teachers to help them consider how to incorporate reading instruction into their classroom.This paper takes a closer look at the reasons that motivate pre- and in-service content area teachers in grades 6–12 to either teach or not teach reading. It also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teacher educators have worked to help content area teachers learn how to teach reading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se interventions have been successful. In doing so I argue that (a) our approaches to working with content area teachers on this topic have been limited and (b) simply creating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eaching reading is not necessarily enough.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of what it means to teach reading in the content areas. Next I present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eacher beliefs and how they may influence the instructional decisions teachers make. Then I discuss the methodology for my review. This is followed by the results of my review with implications for how teacher educators might consider addressing this issu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0.
在学生中推行文章互评,既可让学生在互评中提高作文水平,又可让教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践行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情智互补,将作文互评与班级星级制度相结合,调动学生作文兴趣。遵循由易到难的训练规律,动态掌握学生的作文情况。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实现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