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价值体系的内容建构应坚持"以人为本",从职业院校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的道德价值体系,用确定性的价值来克服不确定性的增加所带来的"价值信念危机"和价值混乱,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设计研究的历史上,目标主义与建构主义被视为两大主要取向.前者蕴涵着一种"确定性"的思想,后者凸现出一种"不确定性"的思想,二者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虽然相互对立,却都是事物存在的两种本真状态,"确定性"的寻求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标.本论文在分别剖析目标主义与建构主义取向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指出教学设计取向的发展必然实现目标主义与建构主义的整合,必然走向一种新的"确定性".同时,揭示教学设计"确定性"的寻求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目的性与实际的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3.
<正>寻求"确定性"是人们对某种客观状态在主观上的理解与阐释。教师对自身角色"确定性"的寻求,是为了求得教育之真、教学之理。这种"真"或"理"代表着一种终极价值追求,为教师提供引导、启迪思想的养料,让职业生涯和个人生命更加有意义。所以说,寻求自身角色的"确定性",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生命力的核心要素。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修养途径的经验,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寻求自身角色的"确定性",离不开对真善美的寻求。真、善、美是人类实践活动崇高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中重视并选择信任,对于教师的确定性寻求、承诺兑现和自主行动都有实际的本体论意义。课程改革中信任文化的培育,一方面要注重关系信任和制度信任的有效构建,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不信任"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袁华春 《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62-63,71
数学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与数学危机顽强抗争的历史,每一次数学危机过后都带来了数学的重大发展.现在我们又陷入规模更大的危机,以至于我们要重新认识数学确定性.“怀疑”、“批判”固然是良好思维品质的特征,但泛化的怀疑一切和批判只能导致妄想而无所裨益,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事实,立足于确定性去探索不确定性,不断地在矛盾当中寻求统一.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傅斯年的思想世界异常丰富,有不少关于人生问题的讨论。这些论述是在近代中国心灵秩序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傅斯年寻求确定性的思维取向,也展示了他生命的前半期的生活、思想与精神历程。五四运动之前,傅斯年经历了"小孩子"到"弄潮儿"再到"夜猫"的身份转换,并开始探索人生观以解决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但因五四运动的刺激,他的人生观出现了"自然与人生"的危机,因而他决定赴欧留学,研究心理学以寻求"真我",但终无果而逐渐回到了历史学的实证研究中。在寻求过程中,傅斯年从构建个人、社会与历史的秩序到"改造自己",从信仰到怀疑再寻求,终未跳脱科学实证论的笼罩。他以科学实证论为确定性,却难以安顿人生,这构成了他生命的矛盾,也表征了五四时代知识人的心灵秩序危机。  相似文献   

7.
奥古斯丁、笛卡尔、海德格尔的思想是现代个体人格的重要哲学理论背景,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性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奥古斯丁通过自我的“激进反省”实现了思想的一个转向,开启了对内在个体人格的关注;笛卡尔通过怀疑的方式来寻求认识的确定性,把确定性的基础完全建立于内在的自我,奠定了现代个体人格的心理基础;海德格尔则把内在自我的理性确定性转变为无理性的情感,确定性通过内在自我的发展走向了丧失确定性的结局,显示了以内在自我为基础的现代个体人格发展的逻辑终点,最终导致了现代性危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思考,设计并编制师生信任评价指标,来探究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信任指向。主要从评价角度分析大学生信任体育教师的基本层面:教师职业情感、教师行为、学习效果、民主管理等,同时学生对教师信任也包含着非正常教学中的"风险"特性,最后提出教学干预方式,以增进师生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9.
知识变迁视野下的教师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不同知识观的支配,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确定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过程,学生的学习则是对确定性知识的理解、接受和掌握,教师的职责在于传授这种确定的知识,以维持现有秩序。不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不确定,教育教学过程是不确定知识的获得过程,学生的学习在于促进自己的能力提高与心理发展,教师的职责是在帮助学生获得不确定性知识的同时,自己获得不确定性知识,从而推动并引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在知识观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转变的教育现实中,迫切需要教师实现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知识的不确定性是指知识的发展性、知识的主观性与知识的开放性。因此,知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理解此,对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启示:第一,教师需做反思型学习者。第二,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使用者",也要做知识的"生产者"。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教育》2021,(5):13-20
消极参与是当前学校公共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存在论视域中,其实质是外部世界与意义世界的"双重脱嵌"使得儿童面临存在状态的稳定性与确定性风险,这种风险催生了儿童的存在性不安以及随之而来的多重消极情绪体验,激发了其寻求安全、退避参与的本能。教育者要对儿童的消极参与行为保有现象学敏感,积极构建参与能力与责任意识获得之间的意义中介。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当致力于帮助儿童自主建构"选择性嵌入"的能力与勇气,既要及时、有效地识别儿童的异质性,尽可能以合理的公共参与活动安排引导儿童在活动中有序彰显自己的异质性价值;又要适当提供与个体能力、价值期望不相符的参与机会,帮助儿童在群己之间非对称的功能组合中寻找角色定位、重塑身份认同,进而获得存在性安全。  相似文献   

12.
当前,青年已经基本实现以制度信任为基础的政治信任现代化。制度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满足青年政治信任的心理需求,还可以降低信任的成本和风险。本文以制度文化为视角,探求青年政治信任生成、凝聚和维持的路径,建构青年的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13.
不确定性与成人教育的现实因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风险危机的时代。社会发展和人之命运的不确定性,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学说,凸显了新的思维范式,丰富了新的研究领域。挑战不确定性,当代成人教育必须肩负时代使命,在不确定性的挑战中寻求理解与对话、彰显反思和创造、学会选择和承担、建构和谐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教学要注意教授目标的确定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适时地关注教学目标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之后进行目标预设,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思维,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梁好翠 《培训与研究》2009,26(2):100-103
结构不良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有: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以半确定性简单问题、半确定性半复杂问题、半确定性复杂问题和不确定性简单问题为主;突出数学建模思想与方法;以样例教学为基础,实施变式练习;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再合作学习与交流、比较与优化;实施多角度、多维度和参与式评价。  相似文献   

16.
论结构不良数学应用问题及其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构不良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有:以专题形式开展教学,以半确定性简单问题、半确定性半复杂问题、半确定性复杂问题和不确定性简单问题为主;突出数学建模思想与方法;以样例教学为基础,实施变式练习;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再合作学习与交流、比较与优化;实施多角度、多维度和参与式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不确定性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为众多后现代作家推崇。然而,在阐述不确定性的过程中,往往某种确定的东西又昭然若揭。本文以佩列文的《"百事"一代》为例,通过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试论其隐含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解读可谓独具匠心,主要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模式说、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说、第三条道路说、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说以及后社会主义模式说等。但是,"中国模式"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有其自身的确定性。中国模式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中国模式的确定性,是指"中国模式"具有自身确定不移的内容、品格、性质和特征,"中国模式"的发明权、所有权、使用权属于中国,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中国模式的不确定性,意指"中国模式"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不是完美无缺的理想模式,也不是不可移易的封闭模式。必须辩证地看待"中国模式",坚持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在确定性中发现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这是关于"中国模式"问题上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应该面向学生的未来,而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这就使信任成为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东西。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不仅意味着言行的一致,也意味着善意与诚心,包含着相互之间的责任,还体现着崇高与幸福。敢于托付、敢于承诺、敢于负责、敢于批评的策略可以促进这些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风险社会与教师自我认同危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伴随风险社会的到来,近年来教师的自我认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风险社会造成的"例行化"、"有序性"的消失,致使教师在不确定性的社会情境中产生了"存在性焦虑"、"信任危机"、"本体性安全威胁"等问题。当然,风险社会也为教师个体提供了发展机遇,它要求教师持有批判视角、增强自我认同意识、提升自己的反思性选择能力,并在时空迷失、抽象体系泛化的日常生活中,既防止"自我分裂",又保持"自我同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