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人类学     
一、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各个不同形态社会的教育现象的新兴学科。本世纪初,人类学家赫威特、马林诺斯等人批评了学校忽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教养,提出教育家应利用学生的民族文化进行教育。5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开始研究学校教育,如美国的斯平德勒、享利,法国的怀利,非洲的里德等人都是应用人类学观点研究学校教育的。当时,美国人类学协会教育分会和学校中的人类学家、教育家在斯坦福大学开了一次会,会议使人类学与教育的第一本教科书——《教育与人类学》诞生了。60年代,美国面临着社会政治危机,迫使政府要求人类学家为国家提供解决教育问题,一些人对文化的错误理解和运用,迫使人类学家必须重新对文化作出正确的解答;并努力使人类学和  相似文献   

2.
教育人类学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运用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各种教育现象的新兴学科。教育人类学综合许多学科(如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历史学、生物学等等)的研究成果,主张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把握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考察教育的成败得失,以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的教育政策,进一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西方教育人类学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即以美国为首的文化教育人类学和以西欧为中心的哲学教育人类学。二者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法。文化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文化传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不同民族文化传播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对教育及通过  相似文献   

3.
教育人类学     
一、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各个不同形态社会的教育现象的新兴学科。主要由一些对教育问题感兴趣的人类学家和具有一些人类学知识的教育家进行的。它的理论大概产生于70年代初,但人类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却有很长的历史。本世纪初,人类学家赫威特(Hewett)受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影响,研究了美国本土的移民教育问题,印第安人教育问题和菲律宾土著的教育问题,认为学校正在迫使这些人学习“较高级”的盎格鲁——阿美利加文化,而忽视他们自己的文化,他因而建议  相似文献   

4.
教育人类学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教育人类学的应用在民族研究、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丰富成果.从对成果的梳理来看,我国教育人类学还存在着学科建设薄弱和应用不强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当代社会背景,指出了教育人类学突出的应用价值,并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与研究三个方面的需要论述了对教育人类学应用研究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陈学金博士撰写的《中国教育人类学简史》,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节点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教育人类学学科史研究著作。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教育人类学从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的近百年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学科意识、研究主题、代表作品、学科制度和代表人物。该书对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简明清晰地凝练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线索,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与宏观社会演进的复杂关系,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话语体系建构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教育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的一门介于教育学与人类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在国外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对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从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渊源入手,回顾了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萌芽、发展,并对未来的走向进行了一个展望。  相似文献   

7.
胡森(T.Husén)主编的《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人类学》全面地阐述了教育人类学学科的内容,体现了这一学科的特点,整体论、文化分析、田野研究是其中突出的几个方面。《教育大百科全书.教育人类学》对当下我国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教育人类学是人类学应用于教育领域并且为教育的研究方法和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在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理论。本文主要介绍西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背景和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以此来探讨西方教育人类学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教育人类学分为哲学教育人类学和文化教育人类两派。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启蒙阶段、应用性学科阶段和形成独立的学术性学科阶段。本文结合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特点,并展望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教育人类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写作基于如下两个目的:提出一些重要的问题,并且简要地勾勒出青少年人类学的概念范围。通过对学校民族志、观察方法、课程开发和土著居民的学校教育这一类主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教育人类学是否在日渐收缩范围和走向专门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人类学是由人类学与教育学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学科.我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对近30年来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基础上,梳理了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侧重对学科设置,教学与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就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进程而言,其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必须要突破传统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模式的樊篱,进行规范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与教学是学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樊秀丽 《教育学报》2008,4(6):11-16
从美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发展人手,通过分析“人类学与教育”到“教育人类学”学术用语在不同时期的使用,具体阐释教育人类学在其发展中所形成并具有的双重性格,即基础学科的性格和应用学科的性格。前者的目标是运用与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文化人类学一般理论的发展,这是趋向于文化人类学方向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后者是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性问题的研究,以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介绍教育人类学及其学术体系,着重从文化教育人类学的观点出发,从文化视角、研究思路等四方面剖析了文化教育人类学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人类学通论》(滕星主编,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将国际教育人类学知识与中国的本土教育实践有机整合,通过对西方译著的引介,拓宽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术视野,并为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所借鉴,既包含系统科学的理论阐释,又涵括指导意义的实践方法与鲜活的田野民族志,是一部推动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长足发展之作,被誉为“中国教育人类学领域的一项开拓性成果”。[1]教育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是由教育学和人类学相互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化、专业化和规范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筹)于2012年5月29日在中央民族大学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独立地位的正式形成。2012年5月29日上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筹)成立大会在中央民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人类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学方法介入教育研究的背景分析着手,分析了人类学中的实地考察、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的特点和民族教育研究借鉴上述方法的必要性,揭示了人类学方法对民族教育研究的几点启示,以期引发对我国民族教育及其研究方法的借鉴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教育人类学主要研究教育对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它把我们目前各种教育活动以外的许多其它东西也包括了进去,使教育学远远超出了教育活动的纯技术范畴.这些研究将给教育学带来新空气、新课题,给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体制及教育内容的改革带来了启迪.目前教育人类学在世界范围内大致分为美国和西欧两大流派.前者属于文化人类学范畴,主要研究文化传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不同人影响的差异;后者属于哲学人类学范畴,主要研究教育对人和人类的成熟完善的任务.人在生活中对教育的主观需要性和社会需要性是教育人类学研究的起点.人的生存由于其有限的天赋而对教育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社会的发展由于需要某种引导也依赖于教育的帮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人类学本土化问题也是教育人类学中国化抑或建设有中国特色教育人类学的问题。在我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教育人类学因缺失厚重的根基,在其本土化过程中充满着复杂性。就其本土化的取向而言,我国教育人类学本土化取向研究主要表现为"中体西用"、"‘方’‘圆’融合"、"本土‘内化’"三种。  相似文献   

19.
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以独特的视角研究人的生成与教育发展,深刻地揭示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行为内在动因和作用机理,受到广泛的关注而迅速兴起。对这一新兴学科的未来发展特别是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作相应探讨,对推动这一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人类学(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是运用人类学的观点、方法来研究各种社会形态中的教育现象的教育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教育人类学是形成于西方的一门新兴学科,尽管它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但作为一门科学,它还是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该领域的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