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正> 于春岭(264025 山东省烟台师范学院公体教研室)学校体育中的竞技体育项目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学校中竞技体育项目应与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相适应。竞技体育是指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从上面定义可以看出竞技体育具有两个本质特征,即身体训练的体力活动和以竞赛为组织形式。竞赛性是与其它体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因此可以说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通过改变其组织  相似文献   

2.
<正> 康永福(吉林省蛟河市教师进修学校):首先,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许多是竞技体育项目,其教学时数比重还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加。学校体育中的课余训练和运动竞赛项目,也基本上是竞技体育项目。从大学生运动会和中学生运动会,到各种单项比赛,几乎都是竞技体育项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学校体育中的竞技体育项目比赛将日益增多。可见,学校体育已离不开竞技体育项目,如果学校体育中缺少竞技体育项目,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将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徐立武  王福林  刘排 《精武》2013,(17):4-5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与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竞技体育人才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体育裁判员学历较高;裁判员分布较广,基本上涵盖了辽宁省开展较广泛的学校体育项目,社会体育项目与竞技体育项目;辽宁省在基础大项上,运动员多集中于一级;辽宁省在传统基础项目上,教练员的数量和质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探讨岭南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岭南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建国后变化明显,侧重于娱乐功能,而其他的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传统体育项目的数量在缩减,竞技项目器材更先进,仪式类项目趋向于娱乐和审美化的改变。这些变化引起了岭南瑶族各阶层不同的反应。岭南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在建国后处于主动变迁状态,但也出现了"异化"现象,个别项目有逐渐消退的趋势,因此以保护为基础,与学校教育、旅游等相结合,注重社会培训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了竞技体育在中国良性发展的同时,作为本土体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面对竞技体育蓬勃发展时所作的自身改变,这种改变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它。在对比竞技体育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当代发展的同时,文章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走进学校体育课堂;借鉴个别优先体育项目的经验;注重理论研究;注重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特征之一,体育也已经不可逆转的在全球化了。基于这一客观事实,从全球化的角度对畲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分类进行了分析,提出适合畲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时代抉择: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和宣传;加强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造;加强传统体育项目赛事的举办;加强畲族传统体育与现代旅游的结合;加强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等。  相似文献   

7.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对体育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介绍了东北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具体内容,并探析其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西南地区现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析,针对经常性开展的体育项目,从学校、大众、旅游、竞赛四个方面了解在社会发展中的流变状态,从政策制度、组织机构、教育科研和文化创新等角度进行发展定位,运用导向化分析,理清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向,从而推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法,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生对体育教学与体育旅游融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体育教学和体育旅游融合非常有意义;希望利用学校有利地形进行体育旅游与体育教学的融合;登山、骑自行车、徒步观光、攀岩、广西民族传统项目进入体育课堂非常必要。旅游性体育项目是体育教学与体育旅游融合的纽带;应建立多方位的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对桂林市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资源开发与利用、体育教学的课堂引入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并探讨桂林市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新构想: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影响和提高全民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认识,培养专业的人才,加大桂林体育旅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不同群体的体育旅游经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素梅 《体育学刊》2007,14(3):12-15
对我国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群体的体育旅游经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社会特征群体参与体育旅游的情况有差异,其中参加体育旅游男性比女性相对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呈递减趋势;而随着学历的提高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增多;在所有职业人群中参与人群比例最高的是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参与体育旅游比较少的是农民和待业人员;居住在市区、城镇、农村的人群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也呈递减趋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参与体育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对不同群体所参与过的体育旅游项目的调查中发现,参与登山的人群最多,参与滑翔运动的人群最少。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制约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的因素:体委与教委的配合存在问题;副校长分管体 育力度太小;体育教师的训练水平较低,进修机会太少;学生家长不十分支持;学校体育人才选 拔培养渠道不畅通;课余体育竞赛问题很多;课余训练时间不足;体育经费缺乏;训练场地和器 材缺乏;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数量增加质量下降。对此,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低碳体育旅游发展的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春海 《体育学刊》2011,18(4):53-56
低碳体育旅游将成为体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体育旅游整体产业链需要节能减排;传统体育旅游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传统体育旅游与低碳体育旅游要求相差甚远;低碳体育旅游理念还缺乏全社会足够认识4个方面。发展低碳体育旅游的对策主要有树立低碳经济的环保理念;建立低碳体育旅游的激励机制;完善低碳体育旅游的绿色运营模式;加强整个体育旅游产业链的联合互助机制;培养低碳体育旅游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的改革目标,这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的社会治理转变,政府管理机构由于职能转变会让渡出部分管理权限,而社会团体组织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空间机制肩负着承接这部分让渡出的权力的使命,从而实现社会各方对公共事务“共治共管”的社会治理愿景。文章分析阐述中国体育社团的社会治理使命,并基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范畴,在中国社会独特的制度与文化环境下,论述中国体育社团践行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内涵,阐述体育社团“实然”的公共性实践情况与哈氏阐释的“应然”公共性理念有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为未来建设与完善中国体育社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高校开设鄂伦春族传统体育课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旨在唤起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研究认为:鄂伦春族传统体育引入佳木斯大学公共体育课堂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开展此项教学实践活动是今后本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其逐步会成为公共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非常适合于在高校校园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开封市金明区大众排球运动开展的现状进行探讨,通过对开封市金明区大众排球运动的场地设施、参与人群、参与目的、参与时间、参与地点和参与频率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开封市金明区大众排球参与人员中男女比例不平衡、参与人员的职业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参与者的锻炼时间较少、参与排球运动的目的较为单一。建议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加大大众排球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倡导学校体育组织与社会体育组织加强合作和尽快建立相应的社会排球组织。从而完善开封市大众排球运动支持体系,提高开封市居民的体育参与。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和理论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并根据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传承的内在规律,提出了构建并加强群众体育健身与文化生活传承体系、学校体育教育传承体系、民俗体育旅游与体育产业传承体系、体育竞赛活动传承体系、对外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承体系建设,使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体育强国建设实践中得到有效利用和永续传承。  相似文献   

18.
陈肖  李恩荆 《湖北体育科技》2016,(12):1044-1047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青少年的身体形态、生理功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5个方面阐述家庭体育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家庭体育对青少年学生运动行为的影响主要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析,内在因素表现在家庭父母、家庭情况、家庭环境;外在因素表现在学校体育的制约和社区体育的制约。为此提出青少年学生家庭体育运动行为的策略研究建议应加大对家庭体育的宣传,转变体育观念,提高父母对青少年学生体育活动参与重要性的认识;从城乡两地出发,加大青少年公共服务组织建设;融合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构建青少年学生体育参与家庭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