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潘峰 《现代语文》2005,(12):10-12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日光"为其本义,它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中华大字典>(<华>)、<辞源>(<源>)、<汉语大字典>(<字>)、<汉语大词典>(<词>)、<应用汉语词典>(<应>)、<现代汉语词典>(<现>)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八部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义遗漏、释义琐碎、一语多义、义例模糊等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传世名作<长恨歌>流传千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由于"恨"在现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意思是"怨恨,仇恨",一般的选本和教材对"恨"的意思都不加以注释和说明,如<唐诗鉴赏辞典>中的一段话:"<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相似文献   

3.
"皆"类词,是指古代汉语表示全部的范围副词"皆"、"悉"、"尽"、"俱"、"咸"、"遍"、"毕"、"举"等词.这类副词在<马氏文通>中除了"毕"字被列入"状字章"之外,其他都被列入"代字章"中的"约指代字".从<马氏文通>对这类词的语义分析来看,这主要是考虑了语义指向.本文具体分析了这类词的语义指向.  相似文献   

4.
张会光 《现代语文》2006,(5):111-111
<现代语文>读写与考试版05年1月刊"语文小百科"栏目中的<普遍用错的"空穴来风">一文,从"空穴来风"的出处(宋玉的<风赋>),白居易诗中的准确运用(朽木难免蠹,空穴易来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等方面,确定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并且据此判定"‘孙白'挂帅纯属空穴来风,张海涛将继续执掌女足","田亮进军娱乐圈并非空穴来风"等句子对"空穴来风"的运用全错了.  相似文献   

5.
释"牿"     
刘艳丽 《现代语文》2006,(8):122-123
<说文·二上·牛部>:"牿,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牿牛马.'"[1]<说文解字注>中说:"<费誓>:‘今为淫舍牿牛马.'大小徐本皆无‘淫舍'二字,今刊本妄增之.此许偶遗二字,非必许所据<尚书>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马,故令无以获穽伤牛马,若牛马在牢中,获穽安得伤之?<周易>:‘僮牛之牿.'许及九家作告,郑作梏.刘、陆作角,不训牢也."[2]  相似文献   

6.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包含了许多口语成分,是研究东汉语言的一部极其珍贵的语料.通过介绍<太平经>中出现的"不但"、"及以"、"要当"、"会当"、"应当"、"必当"、"悉尽"、"悉具"、"都并"、"都毕"、"何所"、"反还"、"还反"、"反复"共14个双音节虚词,通过这些双音节虚词的考察可以探知汉代虚词的复音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几点感想     
在校点<史记>过程中,我们有一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愿意提出来与读者讨论,欢迎批评赐教.一是核对原文非常重要.如,<夏本纪>"至于衡漳"<索隐>:"<地理志>清漳水出上党沾县东北,至阜城县入河.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东,至邺人清漳也."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这次改革中,农村小学亦然.从<自然>到<科学>的变化,不仅仅是教材名称的变化,而且是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的变化,是小学科学教育史上的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在新旧课程之交,教师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也比较多.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教师必须学会面对这次课程改革,本着务实求真的思想,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远离浮躁和肤浅,引领学生踏踏实实"做"科学,"真刀真枪"地搞研究.  相似文献   

9.
<元史>的编撰,由于时间的仓促性和强烈的政治性,所以存在着有很多问题.本文就<元史>编撰中出现的有关"开国四汗"和"四大汗国"史事"有意忽略"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以便期更好地研究<元史>.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陈涉世家>(节选)是初中<语文>传统的教学篇目,文中陈涉说的"苟富贵,无相忘"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句.对此句,初中<语文>(第四册,2001年11月第1版)没作具体解释,与之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很清楚,此书认为"富贵"的主语是"有谁";"相"相当于"咱穷哥儿们",从语法角度分析,这种"相"为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相似文献   

11.
范崇高 《现代语文》2006,(10):16-16
<咬文嚼字>2002年第9期"一针见血"栏目内有<"胆如牛"闻所未闻>一文,指出<联合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贪官缘何胆如牛"有误,并且说:"要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不如把'胆如牛'改为'胆大包天'或'胆大妄为'." "胆如牛"的说法确实闻所未闻,但仔细分析,恐怕作者原本用的是"胆如斗",在编印过程中,不知在哪个环节误成了"胆如牛".  相似文献   

12.
赋的"鸟兽"类,起先是咏物成分很少的借物造端的<鹏鸟赋>之类;自祢正平<鹦鹉赋>借己说事,开启咏"自我"的示弱、示小风气;咏"自我"又有示贵、示大中示弱、示小风气,如鲍照<舞鹤赋>之类.赋的"鸟兽"类又有颂美之作,如颜延年<赭白马赋>之类,咏物赋有了宏大题材的意味,但可以称说的只是其写作技巧.咏物赋有讥讽一类,即借物讥人,发展为对人的攻击.上述的咏鸟兽赋作,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而待发展到鲍照<舞鹤>之类,与己与人与社会都不即不离,最可谓即普适又特指,有着最广泛又最敏感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的解释,一直争论不休,未有确论.《桃花源诗》中也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一句.文章检视各家意见,试图在分析讨论前说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里的梁任公是位"热心肠的学者".关于"热心肠",文章试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层次解读:一是梁任公待人热情,体现在演讲的准备工作、演讲的内容、出席演讲的风貌、演讲的影响方面;二是梁任公做事积极的性情,体现在演讲的内容上.如:引用的<桃花扇>的部分内容、杜甫的诗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引用的古诗<箜篌引>以及梁任公自号为饮冰室主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教参对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科书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若奉之为金科玉律,不加思辨地照本宣科,不加求证地用于教学,也是不妥的.事实上,教参对课文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难免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致橡树>一诗,<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感知"中说:  相似文献   

16.
<诗>是礼乐文化的载体,隐含着潜在的教化功能.儒家以孔子肇始,至汉代<毛诗序>形成了系统的<诗>教理论体系.<孔子诗论>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诗>论专著,"以色喻礼"是其提出的重要<诗>教观点,它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诗>教理论,并且与子思学派的"性"、"情"思想有直接的关系,成为连接孔子"礼乐"教化与汉代<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通过系统梳理汉以前儒家对<关雎>题旨的解读,可以反推儒家<诗>教思想的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聊斋志异@聊斋自志>云:"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这是自言、自慨,也是自信<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何谓"孤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太史公自序>谓韩子<孤愤>是发愤之作,因"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述往事,思来者,故感慨足,寄托深,所以清人南邨<聊斋>题跋云"余观其寓意之言,十固八九".<志异>全书488篇,有181篇文末加上"异史氏曰"的按语,点明其命意,倾泻其块垒,本应更有助于读者明其真谛,得其三昧,但<促织>一篇,读者(或教者)每每震于其离奇的构思,曲折的情节,完整的结构,细腻的描写,而对篇末"异史氏曰"的寥寥数语不加措意,而论者甚至不乏误解曲说,如或云"小说结局安排成名一家荣华富贵,表现了作者思想庸俗的一面,也削弱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新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或云"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教师教学用书>,同上,2002)等等,笔者不能苟同这些议论.  相似文献   

18.
说"禅"     
罗朝英 《现代语文》2006,(8):121-122
今"禅"为一个多音多义字,"禅"的读音有三种:shan(去声)时战切、去、缐韵;chan(阳平)时连切、平、仙韵;tan(阳平).在<说文解字>中,只记载着:shan(去声);在<康熙字典><辞海>中,记载的读音为两种,一为chan(阳平)音,一为shan(去声)音;而在<汉语大字典>中记载有三种读音,一为shan(去声)音,一为chan(阳平)音,一为tan(阳平)音.  相似文献   

19.
森鸥外是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中<舞姬>、<泡沫记>、<信使>是森鸥外著名的"德意志留学三部曲".本文将从作者对三个故事的不同塑造着手,分析三部作品的关联性以及作者在不同阶段对爱情、对自我解放的不同态度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20.
森鸥外是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中<舞姬>、<泡沫记>、<信使>是森鸥外著名的"德意志留学三部曲".本文将从作者对三个故事的不同塑造着手,分析三部作品的关联性以及作者在不同阶段对爱情、对自我解放的不同态度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