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庄仆制度在历史上的徽州社会尤为盛行,利用田野调查和文书文献成果,探析民国祁门黄龙口的庄仆,对民国徽州庄仆制度的顽固残留和松懈趋势展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四篇有关敦煌学的书序,对敦煌美术史、佛教文献和图像、胡语文书、敦煌学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回顾,指出这些著作代表了敦煌学的拓展,并根据相关新书的内容,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li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l chos kyi lo rgyus)。本文首先介绍这些文书的研究状况及其与藏文大藏经《于阗国授记》(Li yullung bstan pa)等文献的对应关系,然后是这些文书最初三部分内容的译注,包括尉迟散跋婆王与赞摩伽蓝的修建、尉迟毗梨耶王与瞿摩帝伽蓝的修建以及论道沙门之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中国近代新材料第五大发现的黑水城文献在时间构成上以西夏及元代文献为主体,与黑水城西夏文献不同,黑水城元代文献主要以世俗文书为主,其中既有契约文书、公文文书,又有宗教文献、医书、历书等,文书所记弥补了元代传世史料或缺载或语焉不详的遗憾,从而为我们重新构建蒙元社会,进一步探讨元代的行政建制与职官设置、元代财政体系与赋税制度、社会生活与司法、军事及宗教文化生活等都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5.
朱丽双 《家教指南》2011,(2):108-113
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li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l chos kyi lo rgyus)。这份文书内容丰富繁杂,包括于阗建国传说、于阗的守护神名号、于阗的菩萨名号、于阗的著名佛寺、于阗佛法灭没经过,等等。笔者的工作主要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DP提供的彩色图版对文书重新做转写,同时利用这些年学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在每段转写之后附以汉文翻译和详细的词汇注释。本文为这份文书的译注之二,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毗沙门和舍利弗决海,于阗由海子转成桑田;二是地乳王子和耶舍大臣建立于阗国的经过。  相似文献   

6.
敦煌西域出土文献的数量,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敦煌学研究中需要弄清的内容之一。最近有学者根据各国已公布的著录材料和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去欧洲调查的结果。作出一初步的综合分析统计。该统计表明:目前分藏于中国、英国、法国、德国、苏联、瑞典、芬兰、丹麦、日本、南朝鲜和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的甘肃河西与新疆所出敦煌石室遗书、吐鲁番文书、居延黑城子西夏文文书、汉简及塔里木盆地库车、和田、尼雅、楼兰和麻扎塔格等地出土简纸文书及砖铭碑刻材料,总数已达十三万八千余件/号左右,其中敦  相似文献   

7.
朱丽双 《家教指南》2011,(4):113-118
笔者近年整理并翻译与古代于阗有关的藏文文献,其中包括伯希和(P.Pel l i ot)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藏文文书P.t.960《于阗教法史》(Li yul chos kyi l o rgyus)。这份文书内容丰富繁杂,包括于阗建国传说、于阗的守护神名号、于阗的菩萨名号、于阗的著名佛寺、于阗佛法灭没经过,等等。笔者的工作主要是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DP提供的彩色图版对文书重新做转写,同时利用这些年学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在每段转写之后附以汉文翻译和详细的词汇注释。本文是这份文书的译注之三,包括于阗的八大守护神、于阗的八大菩萨、于阗的灵验伽蓝以及于阗二部僧伽持见之情况等。  相似文献   

8.
敦煌遗书保存了大量佛教文献,有些虽然已被历代大藏经所收,但也有不少未入藏的文献.本文所讨论的敦研178V文书即属于未入藏文献之一.该文书图版见《甘肃藏敦煌文献》第1卷,卷末所附解题比定为《佛说八师经》,并提示它不是历代所传的吴支谦译本,而是失译人名的别译本.本文主要在对照敦研178V文书与支谦译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目录学考察对该文书的译者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认为该文书有可能是《历代三宝记》所著录的东晋竺昙无兰译本.竺昙无兰译《佛说八师经》散佚已久,敦研本的出现,为研究竺昙无兰译经以及中国佛教汉译史提供了一份新的资料.本文最后附带提到敦研178V与南京博物院藏敦煌遗书《分檀博达经》(拟)前五行文字的关系,比定该文书前五行文字是《佛说八师经》,所存内容相当于敦研178V的后残部分.  相似文献   

9.
丝绸之路行记文献是丝绸之路西行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西行文献是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文化和文学的珍贵资料,由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两部分组成。其中,出土文献以简牍、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中的西行资料为主,传世文献则以西行记为主。丝绸之路行记文献涉及西北地区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文学、军事、民俗、天文地理、山川物产等内容,多角度反映西北地区的历史变迁、自然和社会风貌,蕴含着丰富而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地方性知识和图景的书写与记忆,拓展了作家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情境,丰富了文学表现的手法,完善并确立了行记文体的写作范式,重绘了中国文学地图,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宗舜 《家教指南》2001,(4):119-122
敦煌写卷S.343,不仅有各种社会文书,而且有一些佛教文献。此卷除社会文书、愿文等已经被辨识出来外,其中佛教文献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研究,以致著录出现了不少疏漏。本文将S.343背面的佛教文献全部识别出来,纠正了《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拟目和说明中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11.
方广锠 《家教指南》2011,(3):92-105
"佛教发展中的文化汇流",指佛教的产生固然得益于印度文化的孕育,而佛教的发展则得益于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乃至亚洲其他地区文化的汇流。本文从佛典翻译入手,先后探讨了两种文化交流中的格义现象、佛典翻译中的文化反浸现象、佛典编译中的文化加工现象,从而加深了对文化汇流背景的研究。文章进而提出新的论据,论证了文化汇流的存在,亦即中国文化传入印度,影响印度佛教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羽077号的《本阐晡为宰相就灵龛祈愿文》、《某判官为国相尚纥心儿祈愿文》和《赞普祈愿文》,记载了公元818年顷,在敦煌举办的与吐蕃宰相尚纥心儿相关的三次佛事祈愿活动,主办人分别为钵阐布、专使大判官和赞普(名义),反映尚纥心儿第二次短暂住敦煌期间曾一度想辞官事佛,但又不得不重新出山的情景过程。尚纥心儿一生前后三次到敦煌,晚年又在敦煌建造圣光寺。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武威市博物馆藏6746号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的基础上,与武威出土的其他版本的西夏文《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做了比较,并在前贤研究基础之上论述了该件西夏文佛经的刊刻年代、翻译者以及翻译底本,最后就目前学术界在研究该佛经中出现的失误予以了纠正。  相似文献   

14.
僧人行淫犯戒历来是被社会所唾弃的。在"三言"以及《十日谈》小说中充斥着大量僧侣淫荡不羁的故事情节描写。拟通过对小说中此类故事的文本细读,分析出此类故事选材的原因并对作者创作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做尝试性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传世史料和敦煌文书,通过研究《净心诫观法》中的一些问题,来证明道宣思想中从西北到东南的佛学传统。道宣生活在隋唐之际,目睹了全国一统之后佛教文化和社会的种种变化,对于南北朝长期南北分裂所产生的佛教传统的不同也深有体会,所以这种政治分裂导致的佛教传统南北地域之分在道宣的佛学思想中也有所彰显,文章利用梳理道宣佛教思想之渊源,分析了道宣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佛教传统之地域性。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三十年代着力表彰六朝文,并将佛经翻译纳入其内,有意疏通这两者的因缘。这不同于以文白的更迭来结构译经史的思路,他从佛经骈散杂糅的角度进入,试图将文体新变的可能限制在传统文章的畛域内,以显示文、言分合之外,“文”(而非“文学”)的内部逻辑及自我更新的能力。而《域外小说集》所代表的周氏兄弟早年的文言译作,据周作人追述,正是取法于六朝的译经文体。这种骈散相间的文体,与其直译乃至硬译的主张如何可能在文本中共存,却有待于深入到原文与译本之间逐字、逐句地探讨。本文将小说当作文章来解析,内涵着一个判断:所谓“域外小说”还是作为文章——不是关系群治的经世之文,而是执著于艺术之境的“醇文”——来经营的。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佛典音义征引《史记》凡217例,其征引形式有三:(1)单引正文;(2)单引注文;(3)正文+注文。其征引目的是释义和辨字,而以释义为主。梳理这些材料对五家音义引书研究和《史记》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对成书于南北朝末年的道教经籍《太上妙法本相经》的系列研究之一。作者主要从这部道经中出现的大量佛教概念和词汇入手,揭示其佛教因素的来源;指出此经的造作者主要受到北朝佛教的影响,故此经应属北朝道教的产物;关注从北朝末年到唐代,《本相经》中这些佛教因素被删改和去留的状况及原因,从而揭示中古道经吸收佛教因素的某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徐渭《四声猿》之《玉禅师翠乡一梦》,明显受到佛教的熏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具体而言,受过哪些经典或宗派的影响,影响若何,学界则多语焉不详。我们通过对徐渭生平的考察及剧本解读发现,此剧就题材来源而言,受到明代广为流行的《楞严经》等佛教经典的影响;就剧本主旨而言,则蕴含着作者对当时广为盛行的心学及禅宗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意境是一个具有空间性特质的诗学范畴。“境”原本包含空间涵义,在佛典适用中意义虚化,进入诗学话语后则用来概括诗歌的审美感受空间。从文本视域出发理解意境,意味着意境是一种结构性存在,情与景两大因素构成了意境的“意向性”文本空间,这一文本空间蕴含着生动的人生意识和审美价值,呈现出延展、流动的空间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