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乃艺术之生命,是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审美品格.担当禅画艺术的本真之美,缘于他的性情之真.面对曲折多变的人生际遇、个性磊落炽热的担当仍然忠实于自己的真实内心,不随波逐流,不屈从权贵,情愿结茅山野,遁入禅门,以毕生精力和心血去寻求更深更高的宇宙"真理",去体悟禅宗的"真如"、"真心".他的禅画作品通过禅家的"触目而真"和"即是而真"贯通事理,呈现出圆融无碍的本真之美.这种本真之美又具有主观心性的自在自然、"独抒性灵"的绝假存真、"唯心任运"的不拘成法、天然无心的童心趣韵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担当是明末清初中国山水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禅僧艺术家,他在诗、书、画、禅修诸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其中以山水画成就最高。担当的山水画及艺术思想在复古主义盛行的明清时期,可称得上是富有创新意识和极具创造性的。由于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原因,一直以来担当的艺术成就没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关于担当的山水画艺术思想研究成果也较少。因此,担当的山水画艺术思想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客观体现,而从其艺术思想作较为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古为今用、借古开今。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时丛林"流辈荒逸,终日无所用心"和"百丈清规不肯行"的懒惰懈怠现象,石屋清珙提出了"无心处用心"的重要禅学命题,这一禅学命题是对马祖道一"不是心,不是佛"的心佛论相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如何"用心"参禅学道上,石屋清珙提供了七种古德参禅学道的范样,强调参禅学道须劳形苦志和真参实修.在说法诲众的禅风上,石屋清珙提倡切直谛当之古德禅风,这有别于当时盛行丛林的文字禅风和看话禅风.石屋清珙突出了戒律道德在参禅学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使得其禅风平易而无怪诞玄远之处,而且具有批判当时丛林"不清戒律"和重振百丈清规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担当是明末清初生活在云南的高僧,他集诗、书、画于一身,其艺术成就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担当个人境遇原因,担当的诗文、书画作品款识中题写创作时间纪年的非常罕见。这就給深入研究担当的艺术带来许多困难,担当的生卒年之谜一直成为困扰研究者的难题。关于现有资料对担当的生卒年的认定,在学术界至今一直疑点重重,悬而未决。从相关的史料对担当的生卒疑年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对现有史料中的诸多疑点作出合理的解析。可以让人更深入了解担当的人生轨迹及其思想变化轨迹。从而加深对担当诗文、书画艺术的理解,促进学术界对担当诗文及艺术成就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题画诗是艺术融合的典型与艺术接受的产物,它兼有诗、画、书的多重美,又体现着诗人与画家、图画之间的关系。元代题陶画诗有一百多首,从题材及美学意蕴上看,既艺术再现画中景象,发抒人生感慨和哲理内涵,又阐释绘画原理,上升到审美理性层面,并进一步了解陶渊明所体现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以及在他在元代及其后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途径,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求、去感受蕴含于课文中的美,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并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旨趣。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包含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美学基本知识的教育、艺术感受能力的培养和艺术表达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研究禅思维和审美的关联。通过对禅修的三种境界进行具体分析,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和规律,从而突显更高的审美品位与人生境界。吸纳和融合禅宗文化的精华,对于感悟生命,创造和欣赏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仲夏夜之梦》具有"妙不可言"的艺术构思,根据中国传统美学中关于"妙"所指向的审美的奇特感悟、发现、精妙表达等特征.从妙时、妙境、妙人、妙物、妙趣、妙情、妙意等方面研究该剧"妙"的审美特征,并探讨莎翁"妙"的美学渊源与审美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王维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二人在山水田园诗歌上都有很高的建树。在审美意蕴上,他们的诗歌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与禅相连接,与画相搭配,不同的是,谢灵运对诗与佛的关系描述得较为细致,诗中写禅直白显露,王维诗中的禅意则显得更加隐晦和深奥一些。  相似文献   

11.
宋朝诗人喜欢以学问入诗,常会忽视诗歌的特点。严羽对此提出批评,他的《沧浪诗话》以禅入诗,并提出"别材"说、"妙悟"说、"兴趣"说、"气象"说等,揭示诗歌的本质属性、审美特征、创作的直觉心理机制和作品的艺术境界。严羽的诗歌论对纠正宋诗流弊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界风靡的审美回归思潮,是对高度概念化的艺术生产、极端理论化的艺术批评以及精英化艺术体制的反弹性反应。作为这一思潮的发起者和引领者,艺术批评家迪夫·希基既抨击由博物馆、学院、艺术基金会和艺术专业人士所构成的现代艺术体制,又批判以格林伯格、弗雷德和斯特拉的理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和"排外性"艺术自律观念,他将审美与市场、民主关联起来,提出自己的审美政治学观点,呼吁重建一个基于个人审美判断、共通感和自由交换为基础的、人人享有审美权利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3.
享有"诗佛"美誉的王维,一生中以禅入诗的作品丰厚。在诗中,他用主客融为一体的风光隐寓佛光禅影,用诗境表现禅蕴,形成了含蓄、空灵、明秀的艺术特色。本文试分析了王维诗歌禅蕴生成的种种原因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摘要:曾衍东不仅以<小豆棚>与袁枚的<子不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齐名,而且他还是一个大画家和画论家.有"今画"和今画论<七如题画小品>行世.他的"今画"全部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表现,这在清中期的画家中是极为罕见的;他的画论就当时人物、现实题材等均有一系列创新之见,对当代画家颇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5.
石屋清珙是我国元代一位著名的禅僧,在中国禅学史、元代禅学史和中韩禅学关系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他的禅学思想极其丰富,而以茶道思想著称.茶道是其禅学人生的一贯之道,是他学道、悟道和传道的重要方式.他的茶道冶禅佛、人生、自然于一炉,以真如造适为追求之境,于一境中起一种味、一种平怀、一个平常心.  相似文献   

16.
先秦思想家孔孟荀的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担当精神,且都兼具超越性与现实性二维。孔子开创了爱国担当的"仁"道精神,其超越性体现在理论内涵与境界方面,现实性则指其不离日用常行的事亲与爱家;孟子的爱国担当之"义",发展出形而上的理论超越性,可谓"上通",开辟出个体担当的"义"路,可谓"下达";荀子通过本体的"下落"而凸显了担当精神的自觉性,从而实现了另类的超越,又经由"隆礼""成就"了爱国担当的制度现实性。三者形成了由"开创"而"通达",再到"落成"的逻辑发展理路,深切影响了我国爱国传统的理想境界与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17.
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流变,在审美取向上具有特殊的意韵与价值追求。其中题款和钤印成为其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在深化主题、开拓意境、抒发情趣、增加画面的形式美感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审美作用。同时更借助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展示文人画丰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凸现文人画家的精神境界与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自古就有宫廷画院的院体画、民间的画工画和文人士大夫画之分.几千年阴阳五行学说,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和源远流长的文学积淀.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社会的交替.历代许多古今美术的相互渗透.为中国画的审美与表现奠定了极高的学术欣赏、审美内涵及存在形态.并确立了在世界绘画中无法比拟、无可取代的崇高艺术地位,自古以来一直处在世界优秀艺术之颠.成为永不凋谢的奇葩.  相似文献   

19.
劳伦斯·宾雍在诗学方面的造诣,直接影响着他对中国画的理解以及对诗画关系的思考。宾雍将“节奏”视为诗歌与绘画的基本原则,以弥合诗画形式间的差异。他又从诗学的视角对中国画的“气韵”作出了丰富的阐述,并从华兹华斯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中发现了中西艺术有着沟通的可能性。宾雍对中国画的认识没有局限于艺术史的概述,而是在研究中体现出了一种跨文化的诗画关系思想,不仅为欧洲人欣赏中国画树立了一个新的审美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以独特的视角为中国画研究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实践范本。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作为例,详细地论述了其体现出的空幻幽清、静寂孤寞、无心无我、任运随缘的禅意境界,并进而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生活思想基础和家庭个人经历根源以及诗禅相通的艺术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