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穆木天这位中国象征诗学理论王国的奠基者之一,长期以来消失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为呈现穆木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选取其前期诗学理论的代表作品《谭诗》做出解读。《谭诗》是以"纯诗"为理论核心并从"纯诗理论提出的现实动因"、"纯诗定义"、"实现‘纯诗’理想的要求"几个方面向外辐射的一个体系。尽管《谭诗》有不少理论建构上的缺陷,但它作为对当时诗坛现状的初次反拨,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我们完全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深入探究穆木天的诗学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正视穆木天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朱熹《观书有感》诗的写作时间究竟是哪一年,直接关系到对诗歌深刻意蕴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 1176年,其实是虚构事实、误读历史材料的结果.因为这首诗在现代社会广泛流传,各种选本和教科书往往也予以收录,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古诗评选》是王夫之重要的诗学著作,选诗评诗,极具特色。在选诗方面,不仅诗人数量和诗歌数量众多,而且呈现出极不平衡的状态,同时还收录了八位女诗人的诗作。《古诗评选》所选诗歌主要来自汉代及魏晋南北朝,这些诗歌承载了王夫之独特的诗学理想,其审美立场主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和艺术特性同儒家诗教观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杨万里诗歌的研究,多关注他的政治诗和写景咏物诗,少有人提及他的童趣诗。其实,童趣诗恰恰是最能体现杨万里创作的最高成就的诗歌。有鉴于此,文章试图通过对杨万里童趣诗的解读,以彰显杨万里的儿童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杨万里的儿童心性、人生哲学和理论兴趣对其此类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徐敬德不仅是朝鲜李朝时期性理学气本论的思想代表,也是一位诗人,其《花潭集》卷一共收录了他创作的八十九首诗歌,其中有近十二首哲理诗,再加上其诗作中属于说理的诗语和诗韵,约占其诗歌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其哲理诗有《天机》、《有物》、《观易吟》、《冬至吟》、《挽人》等等。本文结合徐敬德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主要的哲学思想观点,分析了其哲理诗中所蕴含的极具思辨性的性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代史学大师,钱大昕的诗作总是透露出浓厚的史学趣味,他在经史方面的知识积累及思维习惯,影响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他以史品诗,由“史家三长”引申出“诗学四长”,以惩恶劝善的史学功能观倡导通过诗歌来进行社会教化,主张诗作敦厚古朴。他用考据家和史学家的眼光训释注疏诗作、品评诗歌内容,主张以学为诗。同时,钱大听还以诗论史,他的怀古咏史诗总是表现出史学家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在“明体致用”的治学宗旨指引下,他的诗作还有因古鉴今,关心现实的特点,严密考订的史学方法在他的诗歌中也有表现。钱大昕诗作的主要价值不在于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而在于含经咀史、评史论经、诗史互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奈达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翻译界往往过于关注奈达的翻译科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他的诗译观。事实上,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始于《圣经》翻译的实践,更是以《圣经》翻译为研究基础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作为散文式诗歌文体中的经典之作,《圣经》中《雅歌》一章的翻译必然包含在奈达诗译观的探讨范围之内。本文拟将奈达散见于《对等原则》一文中的观点加以梳理、整合,并试图结合《雅歌》翻译中唯文化隐喻的处理揭示奈达诗译观对诗歌翻译实践尤其是《圣经》翻译实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芸 《集宁师专学报》2002,24(1):39-42,58
穆木天是中国象征主义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他的“纯诗”理论及象征主义诗歌创作在中国诗学界具有一定的价值。三十年代,穆木天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穆木天的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遵循民族化、大众化的原则。本文阐述了穆木天从二十到三十年代诗风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竟陵派是晚明继后七子和公安派之后的一个文学流派,在矫正七子与公安派末流弊端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诗归》是竟陵派钟惺与谭元春共同选评编辑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古诗归》和《唐诗归》两部分。《诗归》选诗独特的标准与钟谭诗歌评点的与众不同,使得《诗归》成为晚明流传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诗歌评选总集,对竟陵派诗歌理论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行役诗作品总共不过七首,却是研究陶渊明生平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这些诗作写于他仕宦期间,是描写他仕宦时期状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共同的主题倾向:慨叹行役的悲苦,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诉说对田园生活的思念和向往。古今作品中的行役时期的作品,大多着力于表达行役的艰苦。对于陶渊明来说,这个时期陶渊明最大的矛盾是仕与隐的矛盾。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行役诗作品中可以得到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晚清蜀中文人张祥龄的词学著作《词论》广为人知,但对其生平与交游尚缺乏足够了解。而从廖平为张祥龄和其妻所撰墓志铭中,大致可以知晓其生卒年月等基本生平状况;他与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等词坛大家的词学交游活动也可从相关词学著作中得以考见。其《词论》从词体体格、词体发展、词学风格等方面阐述了他尚雅的词学理念,而将“主文谲谏”“发展变通”观念引入词学与他的经学背景密不可分,从中可以管窥儒学思想对晚清词学的影响渗透。  相似文献   

12.
吴世永 《台州学院学报》2007,29(5):35-38,51
梁宗岱译介象征主义、探讨"纯诗"理论,追求一种将音乐性、玄秘感和理想化倾向推向极致的"纯诗"世界。梁宗岱认为,"纯诗"是诗歌的最高境界,是一切伟大诗歌的共有品质。梁宗岱把"宇宙意识"看作是达到"纯诗"境界的必备条件之一。"宇宙意识"的确立,在梁宗岱这里便成为"纯诗"创作的最高要求。  相似文献   

13.
徐增向来被视为金圣叹七律分解说的承传者,其《说唐诗》也被视为继承和发挥金圣叹学说的批评实例。近年有学者对两者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依据湖北省图书馆所藏稀见钞本《九诰堂集》,从梳理徐、金两人的交往始末入手,比较两家的诗学论说,可以发现:徐增对金圣叹的七律分解说既有继承,也有一定程度的改造和修正。具体表现在:(1)扩大分解法的适用范围;(2)消解七律分解的普适性;(3)重新解释七律前后两解在结构上的动力关系;(4)补充说明分解和起承转合的关系。徐增通过这些改造和修正避免了金圣叹分解说的机械性,最终形成自己解说唐诗的特点。徐增说唐诗的方法及其中体现的诗学观念与金圣叹各有特色,比较两家的诗歌批评,可以对清代的结构诗学获得比较完整的认识,澄清历来相沿的先入为主之见。  相似文献   

14.
在穆木天的文学生涯中有两次重要的转变:一是从浪漫主义转向象征主义;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象征主义走向现实主义。这就造成穆木天诗歌前后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然而就穆木天前期的诗歌创作与诗观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错位,一方面体现在前者与后者相悖离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前者之于后者的一种不和谐节拍。  相似文献   

15.
刘继业的《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构建新诗历史叙述的故事框架;二运用聚焦与深化的研究方法;三注重史料梳理与辨析的态度。刘著的注重史料研究的态度和方法,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新诗及其历史的共识,从而减轻现代新诗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6.
诗道性情是黄宗羲基本的诗学观念。黄宗羲充分肯定“情”在诗学中的价值,并进一步提出形而上的“性”,力求以性统情。黄宗羲的诗学性情论是其学术思想在文学理论批评领域的延伸,与其师承的刘宗周之学有着密切关系。黄宗羲主张“以孔子之性情为性情”,但“情”、“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曾躬耕陇亩的文人代表,陶渊明和梭罗都主张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求一种独立的精神境界。“诗可以兴”是他们共有的诗学基础,不过梭罗在体验自然后又重新回归尘世,成为有内在精神思想脉络和政治承担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逐渐呈现的是“诗可以群”:而陶渊明在认清世人追名逐利的本性无可更改后,他逃离尘世去追求精神上的“洁癖”,他的笔下渐呈“诗可以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宋代成就颇高的学者代表之一。他在著作《诗集传》中阐述了自己的经学思想,一方面他反对汉唐以来的将《诗经》作为宣传政治教化的“美刺诗”,要求从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肯定《诗经》是抒情之作。但是作为理学家,朱熹诗经学的目的还是以诗来建构和宣传自己的理学,并且朱熹经学充满了矛盾,而这种矛盾在解读《二南》中最能体现。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把"幻象"视为新诗的内在质素,闻一多谈"幻象"常常用意象来表述,其创作的意象大致存在两个有机联系的系列,即"红烛"系列和"死水"系列,体现着不同的审美特征。闻一多新诗形象所构建的幻象,包含着观念的具象、描叙的事象、诗人的心象、自然的景象和戏剧的场景等。闻一多新诗的幻象创造提升了中国现代新诗的艺术水平,推动新诗进入新的建设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