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家界方言中万能及物动词“逮”能替代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动词。“逮”的本义,引申义,虚化义同时存在,完整地体现了“逮”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着"字虚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助词"着"的虚化问题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着"的虚化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分两部分:一、"着"的虚化机制;二、"着"的虚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被动句中"被"、"让"的分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不会区分和运用"被"字句、"让"字句的现状,笔者运用语法化理论,对"被"、"让"的虚化过程进行比较,认为"被"的虚化时间早,虚化得彻底,这能解释为什么"让"字句一般"让"后不带施事;另外,虽然"被"、"让"都已虚化,但是由于实词"意义滞留"于虚词词形,导致"被"、"让"字句在用法上产生了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4.
德州方言的"在、逮、从"用法比较复杂.通常认为三者大致相当于北京话里的"在",主要有动词和介词的用法.但它们相互间也存在着诸多差别.本文首先描写"在、逮、从"各自的语法特点,进而讨论三者相互间的区别.同时提出新的认识,即"逮"是"在"的词汇变体,"从"是因介词"逮、从"混用而导致出现替代"在"作动词或介词的新派年轻人的"误说词".  相似文献   

5.
"原来"由表示时间的名词引中为表示发现义的副词,并进一步虚化为一个话题标记.随着词义的虚化, "原来"一词的主观性程度不断加强,其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句法位置上.  相似文献   

6.
张敏 《文教资料》2008,(33):50-51
"怕"由心理动词演变为表揣测语气的评注性副词,经历了两条虚化途径:第一条是由心理动词到评注性副词,第二条严格说来是"怕"的实词虚化过程,主要由隐喻机制延伸出"怕"的多个语境义.  相似文献   

7.
"不成"由词组演变为语气词是汉语词组语法化的一个典型.其在唐代已可用在句末,语法化过程为由偏正词组演变为反诘副词再到语气助词这样两个阶段.其在句中语法位置、结构关系的改变引起其词义虚化,而词义的虚化又导致其词汇语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难道……不成"与"难道……么(吗)"的演变与"么(吗)"和"不成"在虚词系统中的互相影响制约有关."不成"的虚化受词义内容支配和语境影响,表现为由行域向知域渐变,即由客观向主观投射,渐变是其虚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孙锡信先生认为直到南北朝时"到"仍只能作动词用,而<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却提出先秦已出现"到"作处所介词的用例.本文通过考察动词"到"虚化为介词的过 程,认为动词"到"大约在唐五代才基本虚化为引进处所关系的介词.  相似文献   

9.
杨永华 《现代语文》2007,(8):122-123
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汉语与其他语言广泛地接触.一些外来词尤其是英语词汇大量涌入汉语,并且逐渐虚化为词缀.现代汉语中的词缀,如"子、头、手、化"等,本是现代汉语中的实词,作为构词手段,与其他词结合后意义趋于虚化或变得抽象概括.  相似文献   

10.
虚化的"看起来"其基本语义是发表一种观点,可以分为评价义和推测义;在形式上,表评价义的"看起来"可以替换为"显得",表推测义的"看起来"可以替换为"可能".评价义和推测义都是动虚结构"看起来"经过结构凝固和语义虚化的结果,但推测义比评价义语义更虚.在篇章之间"看起来"有承上启下的过菠作用和总结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PP+而+VP"这一结构中",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现代汉语中的"而"一直被归为连词,但从语法作用上来看,连接状中结构的"而"已经虚化为相当于"地"的一个状语标记.在这一结构中",而"的性质和功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是状语和中心语结构关系的一种标记形式",而"已经从连词更进一步虚化为状中标记.  相似文献   

12.
“很”、“非常”和“十分”三词在语言运用中存在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这种不对称性分布的原因主要和它们虚化的时间以及虚化位置有关,。一般来说,虚化的时间越晚,其口语化越强,使用率越高,分布范围越广;虚化的位置也对它们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江华官话"崽"字的使用分两类,一类是作实词,表示"小孩、儿子"之意;另一类是作词缀,表示小称.拿江华官话与长沙话(新派)的"崽"字作比较,无论是从使用范围看,还是从虚化程度看,江华官话都比长沙话要大要深.江华官话"崽"字的虚化既有词义引申中的联想的原因,又有语言的补偿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从语法化的角度来考察"来/去"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历时语料的详尽分析,我们推断动词"来"是假借名词"来"而形成的,在连动结构中演变成了趋向词"来".同时,有一部分"来"由于被前面的动词性成分剥夺了动词特征,而演变为连词.语气词"来"也是从名词假借而来."去"的历时演变过程是动词虚化为趋向词,同时在语义达到了一定的基础后,即动词"去"有了往义,又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15.
词的虚化研究是现阶段语法研究的热点,趋向动词又是最易于虚化的词,本文对“来”的虚化轨迹作了系统描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语法化问题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第二部分对“来”的虚化轨迹作了详细描写;第三部分对几个含“来”的词的虚化作了描述;第四部分对本文的理论意义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尹钟宏  邹仁 《华章》2007,(10):171-172
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得"的虚化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使得我们在对带"得"的结构分析时有了可靠的参照,《五灯会元》中带"得"的结构相当多,语法形式相似,但表示的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却有区别,"得"的虚化程度也不一致,下面我们主要对"V 得 (O)"、"V 得 (O) C"等表示结果义的述补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程度副词"十分"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程度副词"十分"一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调查、分析、研究,认为程度副词"十分"是由表示总括义的范围副词虚化而来的,而范围副词"十分"又是由表示对事物进行十等分划分和概括的"十分"的原义引申虚化来的.程度副词"十分"始见于宋代,元代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进入发展的兴盛期.其用法主要是修饰形容词,其次是修饰心理动词,修饰词组时主要是修饰动词性词组,尤其是述宾词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左传>中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处所的介词短语作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的"于"绝大多数都出现,少部分可以隐省.确定动作行为真实发生的, "于"就出现,动作行为没有真实发生的, "于"就不出现.这是因为这种用法中的"于"虽然已经虚化为介词,但还保留了"到"和"到达"的意思.通过研究,为郭锡良先生"介词‘于'起源与动词虚化"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儿”的虚化问题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语料对“儿”的虚化过程和虚化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大四"阶段的"虚化"现象暴露出了本科教育的矛盾和问题."大四"阶段的"虚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无心向学、心理空虚、教室空虚、学业缩水、文凭虚高等方面.其主要原因有学生考研和就业、教师教学贫乏、有关方面的管理偏差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乏力等.要保证本科教育"大四"阶段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理直气壮抓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能,强化管理,规范引导,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