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保护贫困儿童的国家之一。21世纪以来英国颁布了一系列贫困儿童社会救助法案,其社会救助措施主要体现在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帮助改善失业状况、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以及发放补贴减轻压力等方面。英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儿童社会救助体制,形成了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福利的有机衔接,打通了民主的决策机制和跨部门的有效合作。英国在贫困儿童社会救助中积极发挥“政府-企业-机构”多元儿童社会福利治理合力作用,把实现教育福利作为阻断儿童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把追求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平衡作为儿童社会救助的价值目标。英国儿童社会救助的法律规制,对我国健全中国特色贫困儿童社会救助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离退休人员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老年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家庭保险、家庭保障、老年福利津贴等.而企业的离退休人员也将逐步纳入社会养老的范畴.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日益完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怎么样去解决好这些问题,本文做了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贫困人群施以救助的过程,而是推行一种积极的社会救助模式。考虑地情、社情、人情的基本特点,从碎片化走向积极的整合,是当下中国社会救助改革的一个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1949-1952年北京市的失业救助是当时中国社会救助的典型例子.从中可以了解那个时期社会救助行政体制和政策措施的得失.通过对北京市失业救助的考察可以看到,1949-1952年中国失业救助行政体制的建构有利于社会救助的综合治理,以工代赈、转业训练等救助措施基本是积极可行的.总体上看,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对今天的社会救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的社会救助由早期的临时性紧急生活救助,发展为以农村为主、城乡分野的定期定量救助,再到改革开放以后以城乡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我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发展为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为核心,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我国这样一个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仅大大提升了社会救助的政治地位,强化了政府责任,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念,实现了从人性关爱到维护权利的转变,凸显了政府在维护公民基本生活安全方面的责任.在保障的功能上已经开始从"生存保障"向"生活保障"转变,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现代早期英国国教会众多堂区存在教职收入不足的问题。1704年英国国教会和英国政府开始启动了补助堂区贫困教职的所谓"安妮女王津贴计划"。安妮女王津贴计划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教职税。同时安妮女王津贴计划也接受来自私人的资金。通过实行安妮女王津贴计划,英国堂区贫困教职的收入得到了显著地增长。安妮女王津贴计划的实施是英国国教会和英国政府在解决英国堂区教职收入不足问题上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底层民众普遍经历了物质生活贫困。由于独特的经济、社会和宗教环境,英国乡村家庭内部救济、庄园共同体济助和基督教慈善救助等诸多济助因素,共同构建起多元化救助体系。其根植于传统社会的救助网络,保证了乡村贫困人口在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能够生存下来,缓解了社会贫困压力,避免了社会动荡,为乡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济助体系由宗教慈善向世俗救济、临时性施舍向长期救助、随意性自愿救济向近代政府法制化公共济贫的过渡,开启了英国社会保障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自身和外部条件的双重作用,北京地区的慈善组织从以施养为主的传统救助模式转变为以教养为主的新型救助模式,即不仅注重传授谋生技能,而且积极灌输和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与知识。慈善组织传统救助模式的转型过程,从一个侧面再次印证了这样的事实: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并非简单的"冲击-回应"的结果,而是内外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的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是对政府救助的必要补充,慈善超市就是一种社区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形式。慈善超市救助范围广,救助形式多样,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成为农村的基本制度,它的建设和完善具有多方面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应该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针对现况,文章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队伍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