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即变化,太极即变化。太极拳即变化之拳。太极拳运动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中演练出来。太极拳以拳为形式,其目的在于要达到“太极”状态。拳是小“道”,“太极”是大“道”,习拳明理,以小“道”通大“道”,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意义。变化即是太极、太极拳最根本的意义。误解了太极拳“变化”的真意,只会将太极拳引入歧途。  相似文献   

2.
朱天册 《武当》2006,(1):21-21
形意拳好学、难练。这是众多习练者的一个共同体会。“好学”是指形意拳动作简单,一看就会。“难练”不是指“拳架”,而是指形意拳“拳劲”难找。练剑有“剑诀”,练拳有“诀窍”。道经云:“道真穿不真,修道枉劳神;祖师真诀窍,知窍便成真”。  相似文献   

3.
韦公远 《武当》2012,(8):13
笔者居所楼前有一块练功场地,每天清晨有几十名练拳者在一名老者的带领下习拳练剑。他们从二十四式太极拳开始练起,继而练四十二式太极拳……一个早晨下来至少能练习五六种套路(拳、剑),练完后个个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见他们会演练如此多的套路,笔者虽习拳十几年也自叹弗如。一日,笔者与其中一位习拳者闲聊,问:"太极拳  相似文献   

4.
练拳三要义     
练习拳术套路,都要经过一个由生到熟、由熟到巧的循序渐进过程。应理、法、术、功并学同练,必知必懂三项要义,就是练"形"明劲功夫的要义,练"法"暗劲功夫的要义,练"功"灵劲功夫的要义。每项要义理法技艺层次不同,练习侧重点及要领也有所区别。拳学之道,古至今来,自有真传正脉,初学必先授之以形,续而授之以理,形中寓法,法中见术,术中得功。拳学之道,当知其理而明其法,行真宗正途,不可为旁门所惑,得师真传当踏实习练,不可这山望着那山高,门未进略得一二,即东抓西找或不辞而去,此种人终生一事无成。  相似文献   

5.
黄百家著《内家拳法》,其中“练手法,练步法,拳术打法,练拳秘诀”颇具参考价值。而“拳家八反”一节,更是道尽世人习拳弊端。纵观当今习练散打、自由搏击者,愈见其真知灼见。 《内家拳法》所载拳家八反为:“一懒散迟缓;二歪斜寒肩。三老步腆胸;四直立软腿;五脱肘截拳;六扭臀曲腰;七开门捉影;八双手齐出。”(第八反当今习武者中均无此弊,故略去不谈)  相似文献   

6.
清人陈鑫在《学拳须知》中强调,“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艺术大师杨禹廷说:“打拳打个理。”这是先辈拳人给我们后继学子的至理名言,不可不悟。太极拳博大精深,拳理源于老子、易学,不理解拳理,难于练好太极拳。一般健身无须过高苛求,如果深入修练必须读书,懂得拳理。笔者认为,习拳有一个公式,“认识──理解──明白──懂。”认识,可以到各公园看人练拳,这是直观认识;还可以问拳师,请都教练,这是听中求认识;读太极拳理论书、拳书、以及对名拳师专访的纪实类文章,从中体会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相似文献   

7.
李虎  张方海 《精武》2008,(9):26-27
拳学和禅学一样,都是研究宇宙本际和人之本性的。所谓: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不二,拳道一如者是耶。宇宙本际、人之本性和万物之灵、生命之源,都是“道”的别称。“道”是宇宙间一切事象的根源之母.所以人们为了弄清这一本然,从各个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谓的拳学、禅学、儒学和道学等,都是进入“道”之本然的不同法门而已。“道”主宰宇宙一切,一切事象都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人是宇宙中的一种成分.也是“道”的一个外在形态,故人的能力和形态是由“道”来驱使和改变的。  相似文献   

8.
形意拳前身曾叫“六合拳”和“心意六合拳”,但本文所介绍的“六合拳”乃不同于上述,这里所说的“六合拳”乃尚云祥先生独创且亲传于我父李文彬的“六合拳”。尚云祥先生说:形意是先有拳而后有器械,有何拳套路,就有何器械套路。先生晚年教我父及其女尚之蓉老师练“六合”刀棍等器械时,就先教了这趟“六合拳”。这套“六合拳”较难练,它突出双手握拳,用小臂作斧刃发劈劲,是“似斧属金”的真正劈拳(现流传把俯掌发的所谓劈劲的“鹰捉”叫劈拳是错误的)。正因为这个劈拳不用肩、肘、手关节发劲打人,而用肘、手之间的小臂发劲,击法上就有独到之处,它已超出了“七拳”。此外,还有进步劈、退步劈和回身劈,其应用价值也就越高。这趟拳只有十一式,虽动作少,  相似文献   

9.
马形 马形为心意六合拳十大真形之十,其盘练单把有夜马奔槽、野马蹿道、野马蹬腿和野马疾蹄等式。拳经云:“三拳者,攒、裹、践,攒拳者,形侣内;裹拳者,数虎躜;践拳者,马奔连。”  相似文献   

10.
八仙圈     
李麟 《精武》2003,(2):8-11
“八仙圈”属八仙门拳艺,特点是身手运行多走圈走圆,圈环之妙,应用技击则变化无端,用之健身则养气增力。“八仙圈”有三种练法:1.柔多刚少慢练之;2.刚多柔少快练之;3.纯柔无刚缓练之。青壮年可练前两种,初学者或体弱年老者可修习后一种。人手、入门应柔练、慢练,“柔极生刚,慢极生快”,盘之功纯则得阴阳中和之道,  相似文献   

11.
每每一说到“学拳先明理,明理习拳自然容易”,有人就会反驳:拳打千遍,其理自现。这句话的确是太极老前辈所言。其意真的是“不必多学什么太极理论,多打几遍就行了”吗?  相似文献   

12.
时光荏苒,转眼间从师父姚承光先生学习意拳已经到了第十六个年头,在随师父习拳的日子里,耳濡目染,从一个拳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对意拳这一科学系统的拳学也算有了自己细微的体认。  相似文献   

13.
动作要点与习练须知1.在文字说明中,凡有“同时”两字的,不论先写或后身体某部分动作,各运动部位都要同时协调运动,不要分先后去做。2.运动的方向是以身体的前、后、左、右为依据的。不论怎么转变,总以面对的方向为前,背对的方向为后,身体左侧为左,右侧为右。3.“动作说明”是以面向南起势写的。初学阶段按“动作说明”的方向演练,容易记住拳式和运动方位(最好按“场地示意图”在地上画上方位标记习练),待动作熟练后,起势面向东、西、南、北可任选一方。4.这套拳的式子是按先右后左的顺序编排的。要先做右式后做左式。22个式子中只有起、收…  相似文献   

14.
一、概说 太极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势练拳架之外,还有两个人的对练和应用技术,这就是太极推手。用(扌朋)、(扌履)、挤、按或采、挒、肘、靠的要求来完成动作和达到目的。因此也称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实际是推手的四组动作。 太极拳的盘架(练习拳式)是练“体”(练习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而推手则是练“用”(练在自己的重心平衡稳固情况下去牵动对方的重心,使其失控)。练体、练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部分,不可失之于偏。尤其是练推手不劣应当像  相似文献   

15.
陈雄 《中华武术》2006,(5):20-20
教我练拳二十载的恩师林墨根先生说:“不要小看‘起势’动作简单,其要领贯穿于整套拳架大松大柔之中。”有练家喻“起势”乃太极拳架之母,确实言之有理。在练此势两手臂未举之前,应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自然站立、立身中正(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对应成一直线)、全身放松(其中肩井穴、膻中穴、劳宫穴、涌泉穴尤为重要)、头颈竖直松开上领、下颌略向后收,两眼向前平视,静心平气,含胸拔背,然后准备做起势动作。  相似文献   

16.
八仙圈     
李麟 《精武》2002,(3):8-11
“八仙圈”属八仙门拳艺,特点是身手运行多走圈走圆,圈环之妙,应用技击则变化无端,用之健身则养气增力。“八仙圈”有三种练法:1.柔多刚少慢练之;2.刚多柔少快练之;3.纯柔无刚缓练之、青壮年可练前两种,初学者或体弱年老者可修习后一种。入手、入门应柔练、慢练,“柔极生刚,慢极生快”,盘之  相似文献   

17.
姜寿海 《武当》2010,(5):27-28
形意拳是模仿大自然中有关禽兽动作形态的一种拳术。拳与道合,道即自然规律。《周易》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形意拳理是最贴近大自然规律的。形意拳的基础功法,即拳的起始式“三体式——天地人合一”。  相似文献   

18.
求解“何为武术,武术何为”的元问题,需在文化自觉语境中,由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文武分途而教出发,发现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根源以及武术人“锻炼行道,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研究认为,武术人将动作作为求道对象,不仅将拳区分为4种类型,并探索“改变常人拳,三节四梢微观化透视,时空之练”的求道路径,而且在改造身体时变化了气质,终以“武德和功夫”作为“练以成人”的体现。武术人的“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不仅完成其“由社会人而武术人”的成人,而且还以其区别于常人、军人、文人的动作方式,作为文化标识之所在、文化认同之基础。  相似文献   

19.
问:太极拳怎样分段进行练习?为什么要分段练呢?答:太极拳,从预备式到合太极共83式326个动作。练习时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由预备式到第一个正单鞭共25式98动。第二段:由第一个云手到第二个工单鞭共24式118动。第三段:由第二个云手到合太极共34式110动。为什么要分段呢?因为这套太极拳拳式较多,有些初练拳的人限于体力,或限于时间不能一次练完整个套路,因此需要划分为几个段落去练。对初学拳的人,分段教也较容易学习。第一段可以作为基础阶段,主要是按规矩学式子,熟悉太极拳的"松、柔、圆、缓、匀"等特点,锻炼手、脚、…  相似文献   

20.
十二路弹腿     
熊征 《精武》2005,(3):10-14
弹腿是我国北方非常著名的武术套路,在以“北腿”著称的北方武术流派中,有很多是以该套路启蒙的。例如,练查拳的往往就在学练十路查拳之前先学弹腿,练华拳的也大多在学练十二路华拳之前先学弹腿,当年精武会还曾将弹腿作为基础功夫加以传授,其他诸如劈挂拳、八极拳、六合拳等门派也将其作为基础套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