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宋仁宗嘉祐六年(1601),苏轼应制科试,写了《御试制科策》,引《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全面地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仔细考察苏轼的这篇制策,我们可以发现,它和王安石的变法,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在富国强兵这一点上,二者的意愿和指归是相同的。苏轼指出,北宋军队是“盗贼攻之而不能御,戎狄掠之而不能抗”,将不专兵,军纪松驰,兵士骄惰,已成积习。对此,苏轼提出改革的办法是“定军制”“倡勇敢”,  相似文献   

2.
浅谈苏轼的世界观王治业一据史料记载,苏轼初次进行科举考试,就上了二十五篇《进策》,这些文章代表了苏轼当时的政治主张,在《策略》中,他分析了当时形势的危急及原因,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的政治观点虽然是从维护宋王朝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但从这里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3.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调名《临江仙》。词写得很有特色,既雄壮,又洒脱,不失为名篇而传之于世。词的开头,用杜甫《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诗意和苏轼《念奴矫》“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相似文献   

5.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有大作为者无一不具有广博的知识。韩愈在《进学解》中就曾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苏轼在《杂说》中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可见阅览的重要性。诗圣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鲁迅先生在青少年时代不仅精通文学、哲学,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的诗,被称为“沉博绝丽”;又“其《梓州吟》云‘楚雨含情俱有托”,早已自下笺解矣。吾故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音,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杜甫)之深,而变出之者也”。(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又称为“晚唐以李义山为巨  相似文献   

8.
据《宋史·苏轼传》记载: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何正言(臣),摭其表语,并谋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这段不足八十字的正史,记叙的是距今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朝,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坐作诗讪谤罪”,被御史台关进监狱,酿成我国历史上闻名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1],只是,记叙太简单了.乌台诗案的档案材料,南宋蜀人朋九万手录付刻,成《东坡乌台诗案》,其他还有周紫芝的《诗谳》,清人张秋水编纂的《眉山诗案广证》,今人陶道恕著的《乌台诗案新勘》等书,才使乌台诗案的真象,得以大白于天下,流传至今. 起因:新旧党争,种下祸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文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较稳健的政治革新家.正因为如此,他的政敌才从他的文字入手,有意陷害他.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较复杂的.宋神宗赵顼,是一位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国君.熙宁二年(1069年)他任命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苏轼早在宋仁宗时,就曾上书言事,提出改革吏治的主张,但他与王安石的新法主张有所不同.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神宗针对新法,提出不同政见,王安石非常不满,支派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从此,苏轼与变法派结下不解之怨,受到变法派的排斥.由于在朝中十分孤立,苏轼请求外放,先后出知杭州、密州和徐州.在这段时期,他长期亲民,深知民间疾苦,在执行新法时,“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政绩斐然.同时,他对于新法的弊端,又寄物托讽于诗文,“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于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宋神宗由变法转为改制.但是,混入新党的一批奸佞小人,仍然窃据要津,他们把变法改制蜕变成专门打击陷害异己的政治角逐,对政绩昭著的苏轼,唯恐其还朝受重用;对苏轼嘲讽新政的诗文,更是恨之入骨,因此,这批奸佞小人,常思伺机报复,置苏轼于死地.应该说,政治上苏轼为政敌所不容,文字上又授人以把柄,这便是乌台诗案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前一段时间,在《四川师院学报》上,对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洗盏”一词发表了一些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洗盏”是古人诗文在提到饮酒时常用的,例如杜甫的《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中就有“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苏轼在《岐亭五首》中也有“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这些都具有“洗干净酒杯(来喝酒)”的实际意义。不过,在苏轼的其他  相似文献   

10.
作为北宋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苏轼将儒学的坚忍、道家的旷达、佛禅的空灵,融合到了完美的境界。然而,纵观苏轼的一生,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在文学创作中他提出“有为而作”的主张。他的散文体现了儒家经典哲学的精神内涵,即以“道”为理想,“仁”为实现“道”的基础。《范文正公文集叙》是苏轼为《范仲淹文集》所做的序言,分析《范文正公文集叙》可以不仅有助于理解苏轼的散文写作思想,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轼文人集团作为北宋中后期文化革新的重要士人群体,对北宋文艺的发展贡献甚巨。宋室南渡以后,一度形成了"苏学"陡盛的局面。然随着政局的变化和学术思想的改辙,苏轼文人集团也已经成为供士人回忆的前哲。这些回忆散落在诗文笔记中,陆游与苏轼文人集团渊源甚深,其《老学庵笔记》以史家之笔、文人之才情为我们展现了苏轼文人集团的人格风采,艺术旨趣及子弟归宿等多方面的情况。是苏轼文人集团在南宋士人心目中的记忆和缩影。  相似文献   

12.
<正>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历来诗评家众说纷坛。或说是政治寄托,或指为爱情抒怀,近年又有人建议以“泛论”研究无题诗。这些争论的产生,是因为无题诗多方面、多层次地反映了作者的心绪。本文拟对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的心绪描写作些初步探讨。 “心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自然、社会、个人生涯等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延续心境。是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感受的信息在意识中的能动反映。“心绪”一词较早见于杜诗。杜甫的《前出塞》诗中:“磨刀鸣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就是指的这个意义上的心绪。可以说,诗人们用诗歌抒情时,表达出的诗意就已包含自己的某种心绪。李商隐这首《无题》诗的心绪描写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把心绪描写作为诗的出发点,把表现心绪作为诗境的最高目标,一切都笼罩于心绪之下。诗歌言有尽意无穷的特点,使其成为心绪描写较好的表现方式。李商隐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他最大限度地运用诗歌的这一特点,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心绪。  相似文献   

13.
“神”这个概念出现很早,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杜甫、苏轼的诗歌中“神”有着比较高的出现率。杜甫的“有神”说与苏轼的“传神”论是二人文学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他们美学思想的核心。“神”既是创作方面的方法,也是批评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杜甫、苏轼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正> 杜甫一生有无“干谒”?若有,当该怎样认识?这关系到诗人的思想和人格评价,值得进一步探究。对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不同说法。一是以肖涤非为代表,承袭清人仇兆鳌的“公深耻而不屑干”的观点,认为杜甫与干谒是沾不上边的。他在注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独耻事干谒”一句时说:“是说从事钻营为可耻。用一‘独’字便见得从事干谒之流,天下皆是。”又在《杜甫研究·再版前言》中,专列“关于  相似文献   

15.
“神”这个概念出现很早,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杜甫、苏轼的诗歌中“神”有着比较高的出现率。杜甫的“有神”说与苏轼的“传神”论是二人文学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他们美学思想的核心。“神”既是创作方面的方法,也是批评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杜甫、苏轼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杜甫,以其垂范千古的“诗史”巨笔而独领我国古代诗坛现实主义的风骚。杜甫,以其战乱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而受到人民的推崇和爱戴。  相似文献   

17.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为真伪,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和苏轼是唐宋史上两颗交相辉映、光照千古的文坛巨星,这两颗巨星的才气学问、道德文章、政治主张、思想意识、个人遭遇、创作倾向乃至情趣爱好等方面都惊人地相似.苏轼崇敬、仰慕白居易,主动、积极学习白居易,在接受白居易影响的同时,又走自己的路而多有创新.白居易在诸多方面给苏轼以巨大、深刻而且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将苏轼造就为中国历史上光芒四射的文学巨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 ,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 ,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 ,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 ,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 ,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 ,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 ,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 ,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 ,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 ,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 ,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20.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晚年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和实现这一主张的具体措施。按下例提纲自学:一、孟子诱导齐宣王认识自己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为提出“保民而王”实施仁政的主张打下基础。提示:孟子用齐宣王以牛易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